- ISBN:97875190397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5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19039752 ; 978-7-5190-3975-2
内容简介
《“新社会主义文学”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共分四部分,从文学、电影、文学史、海外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新社会主义文学”的可能性。在书中,作者将4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称为传统社会主义文学,而将新世纪以来在新的语境中产生的带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或倾向的文学称为“新社会主义文学”。“新社会主义文学”与传统社会主义文学,相同的是坚持人民立场与社会主义理想,但不同之处在于:“新社会主义文学”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处于低潮的时期坚持探索社会主义的文学;“新社会主义文学”并非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而是作家与知识分子自发、自觉的一种创作趋向;“新社会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借鉴、反思、总结传统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从文学、电影、文学史研究等领域中发现了“新社会主义”的萌芽,并以充满热情地笔调加以阐释与提倡,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倾向”,积极探索“新社会主义文学”的可能性。
目录
我的“问题意识”及其形成
“新社会主义文学”的可能性及其探索
——读刘继明的《人境》
中国工人的“史诗”
新工人诗歌的“崛起”
全球化时代的“失败青年”
——读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
在新的时代如何讲述抗战故事
——读范稳的《重庆之眼》
重新进入历史与故乡
——读蔡家园《松垮纪事》
“新工人美学”的萌芽与可能性
——《2013新工人文学奖作品集》序
新小资的“底层化”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为谁写作”:命题的提出
回馈乡村,何以不可能?
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底层叙事
工人生活、历史转折与新的可能性
——简评《钢的琴》
“我们坚持自己艺术梦想的道路不会改变”
——张猛导演访谈
看不到的“铁人”
抵达中的逃离,贴近中的遮蔽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观后
如何重新讲述革命的故事?
——电影《古田会议》观后
《白毛女》:风雨七十年
《智取威虎山》:文本与历史的变迁
论浩然的“自传体三部曲”
重温《青春之歌》
关于《我的阅读史》的答问
——洪子诚教授访谈
陈映真是一面精神旗帜
日本的“《蟹工船》现象”及其启示
肯·洛奇的双重挑战与超越
海伦·斯诺:“新世界的探索者”
赛珍珠: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
查韦斯:“我们是逆境中的斗士”
你好,卡米拉!
附录:历史与当代经验中的个人
——李云雷访谈录
节选
《“新社会主义文学”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我自200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始读博士以来,即有意识地进入了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十多年来我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做过一些调整,现在的问题意识愈益清晰,那就是以“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为中心,探讨中国文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个思维架构中,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构成了研究的两翼。文学批评侧重于对*新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做出观察与思考,试图探究中国文学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而文学史研究则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可以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中观察当前的文学现象,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对于我来说,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文学批评可以让我对当前文学的变化保持敏感,并不断形成新的问题意识;而文学史研究则让我具有一种清晰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可以在大的历史演变中去思考中国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一谈我的“问题意识”的形成。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在时代的变化中提出新的命题,参与到时代的思想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之中。现在看来,我们师长一辈的学者,都是以这样的姿态开始了他们的文学研究。无论是“论20世纪中国文学”,还是“重写文学史”,无论是“在新的崛起面前”,还是“一体化”与“多元化”,他们所讨论的既是文学问题,也是一个时代*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命题,他们都是针对当时文学环境中*为突出的时代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并引导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变。他们提出并介入一个时代的精神命题,将自己的研究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文艺与社会思潮的转变,这样的研究方式无疑是一种有机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学术。以此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学研究,伴随着学院体制的建立并逐渐严格化,更多学者的研究只是学院内部的自我循环,他们丧失了一种开阔的世界视野,也丧失了来自生命体验与时代经验的问题意识,所以很多人的研究便成了“无的放矢”,*后只是为稻粱谋的一个饭碗而已。与此同时,中国与中国文学却处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之中,新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不断涌现。置身于这样剧烈变化的时代,一个文学研究者如果无动于衷,可以说是并不称职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师长一辈学者的著作都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问题意识,我们只有将他们的讨论还原到当时的语境中,将他们的著作“相对化”与“问题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历史价值,也才能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的问题意识主要在于,“文革”结束之后,左翼文学的“一体化”及其纯粹化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巨大伤害,那个时代的核心命题,就在于如何面对和修复这一伤害,为中国文学开辟新的道路与可能性。“论20世纪中国文学”摆脱了此前阶级斗争的理论视野,以历史主义的角度将中国文学视为一个“主体”,梳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传统,并将之与新时期的文学连接起来,同时则将左翼文学边缘化了。“重写文学史”所针对的也是左翼文学极端化的史观,所谓重写也就是在左翼文学史观之外的重写,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在新的崛起面前”,则召唤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与新的美学原则,以之来摆脱左翼文学激进化之后的僵化书写模式。而“一体化”与“多元化”这一文学史研究框架的提出,既是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民文学”发展轨迹的描述,而其中所暗含的价值判断,也包含了对左翼文学“一体化”的批评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多元化”的肯定。在我们今天看来,上述论述都是有效的,它们都对“文革”的创伤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论述的有效性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特定语境范围之内的,当它们暗含的批评对象在社会文化领域不再占据主流时,其问题意识的针对性便削弱了。所以,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师长一辈著作中的思维框架与具体结论,而是把握他们与时代所构成的关系——面对一个时代的转折与变化,他们提出*核心的思想命题,并通过介入、讨论与争鸣,引导或影响文艺与社会思潮的进步。 ……
作者简介
李云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在《文学评论》、《南方文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上百篇,多次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部分文章被译为英文、韩文。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等,著有评论集《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重申“新文学”的理想》。亦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小说选刊》选载,入选多种选本,译为多国文字。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她们
¥15.0¥46.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35.0¥58.0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5.9¥49.8 -
遇见动物的时刻
¥17.4¥5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8.9¥2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4¥26.0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23.0¥45.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7.6¥2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21.9¥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1.8¥68.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20.6¥42.0 -
山月记
¥23.0¥39.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