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颠覆开放与时俱进-美国后南方的小说纵横纵

颠覆开放与时俱进-美国后南方的小说纵横纵

1星价 ¥71.3 (7.2折)
2星价¥71.3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369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1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20336994 ; 978-7-5203-3699-4

内容简介

  《颠覆﹒开放﹒与时俱进:美国后南方的小说纵横论》以麦卡锡、克鲁斯、汉纳、梅森、泰勒、布朗、艾莉森等美国后南方代表作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品为研究文本,分析其聚焦变革,着力刻画的后南方人生百态,力争实现对其三重解读,其后南方性,其与南方文学传统的冲突,其体现、代表的当今南方文学态势:一,通过剖析作品中同质化的生活景观——快餐店、购物中心、高速路、广告牌、游乐园,以及主人公生活方式——明星追逐、商品崇拜,梳理、提炼其在大众、消费、娱乐的总体氛围演绎的与时俱进,拥抱现在的主流文化态势,揭示其浸洇后现代主义元素的后南方的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情感向背表现出的强烈的反叛传统、解构陈规的精神;二,阐释这种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情感向背不仅是为保持与时代同步、讲述当下故事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也是对南方文学传统的对抗与消解,旗帜鲜明地颠覆了南方文艺复兴”彰显的经典叙事主题与程式,开辟出截然不同的后南方文学再现路径;三,以这些小说为模型和缩影,发现南方文学新近形态及走向,辨识在城市化、一体化语境中,南方文学正以开放代替坚守,在从以种植园、小村、小镇为地标的农业文明叙事向以城市、购物中心为场景的后工业文明话语转型,在时代变迁浪潮里经历质变,呈明显通俗化、浅表化,在失去南方原有的价值观念坚守和浓郁的区域色彩,朝与美国其他地方的文学趋同方向发展,《颠覆﹒开放﹒与时俱进:美国后南方的小说纵横论》将研究置于南方文学宏观历时经度审视,以统摄“南方文艺复兴”的主题表达、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的经典标志范畴为《颠覆﹒开放﹒与时俱进:美国后南方的小说纵横论》结构、板块设计参照标准,从历史、宗教、地方、阶级、种族、性别、家庭、消费层面展开论述j以期通过点对点式考察、对照更清楚系统地透视南方文学在后南方上述领域的嬗变之广泛彻底,旨在深入理解,准确认识把握这些致力于表现20世纪晚期美国南方经历的“文化震荡”的小说的创作主旋律,并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本身及其之予南方、南方文学的意义。

目录

引言

**章 南方、南方文学的历史演进
一 南方的三个历史时期
二 南方文学的发展、嬗变

第二章 后南方的小说的时代语境
一 政治改革与民主化进程
二 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
三 移民涌人与地方感淡漠
四 后现代思潮的渗透
五 作家的地缘位置、阶级出身差异

第三章 历史遭遇危机
一 对历史的凝思
二 对历史的质疑、重审、拒斥
三 对历史强力出击

第四章 宗教跌下神坛
一 “圣经地带”与南方文学
二 功利化、世俗化、娱乐化的宗教

第五章 地方情结散失
一 南方的地方情结
二 摒弃南方情结,放眼更大天地

第六章 阶级格局改变
一 “南方文艺复兴”的阶级色彩
二 “庶民翻天”:穷白人文学崛起

第七章 性别版图重整
一 传统的性别关系
二 女性意识觉醒
三 两性气质、角色重塑

第八章 家庭衰变
一 “南方家庭罗曼司”
二 亲情淡漠式微,家庭扭曲残缺

第九章 种族多元共生
一 白人中心论及种族对立
二 多元共生的种族关系

第十章 消费深入人心
一 消费在南方的历史经纬
二 消费定位身份,愉悦精神

第十一章 南方文学:现状与未来
一 南方文学的现状
二 南方文学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颠覆﹒开放﹒与时俱进:美国后南方的小说纵横论》: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代表着超个人的阶级信念、理想或情感。长期以来,文学的阶级内涵一直是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关注的论题。马克思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总是与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相关,它的功能是为统治阶级辩护,体现其阶级意志。伊格尔顿将文学视为意识形态的生产,统治阶级的语言和意识形态借助文学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阿尔都塞虽然不赞同将文学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论断,但他承认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意识形态表现了人所想象的他们与其真实的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通过它巩固自己的利益。上述跨越了不同时代的理论尽管在其各自的基本认识和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在阶级因素对于文学的渗透、操控功能上却找到了契合点,阶级之于文学的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认为,“南方文艺复兴”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美国南方的早期移民踏上那片新大陆的时候,无论出身高贵与低微都面对着适应新的环境进行创业的艰难困苦。其中一部分人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勤劳和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当时充裕的耕地和廉价劳动力等有利条件,紧紧抓住欧洲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脱颖而出。到了17世纪后期,贵族阶层在南方开始显露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实力一步步增强,逐渐成为南方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南方政治、社会的制高点。等级分明的南方主流文化框架由此产生。大种植园主、贵族居于顶层,中产阶级次之,其下是穷苦的白人,包括无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农场工人、非技术劳动者、契约奴,黑人奴隶处于*底端。这一结构恒定地存在于南方相当长的时间,为旧南方的社会、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打造鲜明的南方特色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它也深深地印在南方人的思想意识里。它所代表的文化崇尚优雅、荣誉、尊严、侠义、武力。美国内战之所以爆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起了争端,废除奴隶制将从根本上拆解南方的等级制度。这是南方所坚决不能容忍的,战火由此燃起。南方战败,在南方废除了奴隶制。经过内战和重建时期,至20世纪初,南方的政治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原有的阶级结构经历了变革之后以相对宽松的形式依然顽强地存在于南方生活。长期占据南方历史舞台的上层社会的主导地位虽然受到崛起的中下层阶级的冲击,但是,旧秩序的影响并没有随之消散殆尽。它所缔造的神话在新的时代得以延续。从一定程度上讲,“南方文艺复兴”是旧南方主流社会的一次强力发声,是它在**次世界大战后南方在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蚕食的关键时期所做出的反应,释放了其阶级意愿。虽然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声音谈不上整齐划一,但从中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共同的基调。总体来说,“南方文艺复兴”的基调是滞重、保守的,它关注的焦点是过去,回望历史,将其确定为探知现实、未来、自我身份的坐标。历史,尤其是内战这一以保卫奴隶制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失败的事业”,化作一团巨大的阴霾飘荡在故事的背景里。作家们的话语活动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输出了在背后居于支配地位的旧秩序的意识形态观念,他们以依依不舍的心情注视它逐渐逝去的背影,以矛盾、消极甚至拒斥的态度看待现代化的来临。  ……

作者简介

  李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南方文学)、后现代主义理沦及文学、文化,学术论文发表于《外国文学评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教学与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外语教学》等CSSCf来源期刊,出版专著《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一个文学运动的阶级视角》《欧洲元素对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本土特色的构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