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18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5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20341868 ; 978-7-5203-4186-8

本书特色

紧扣“新时代的新哲学”这一主题,收集****学者论述环境哲学(或生态哲学)的高水平论文,阐述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统一的。新时代必有新特征、新气象、新精神。 本书将着力描述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揭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成果紧密相连的新哲学的基本内容。新哲学就是新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精华。

内容简介

人类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时代正呼唤新哲学。生态文明的宏伟画卷将在生态哲学和包含生态学的进步科学的指引下徐徐展开。然而,作为新时代之新哲学的生态哲学尚未形成成熟的范式,还有待于长期艰苦的理论探索。也正因如此,生态哲学研究充满活力和希望。本书共收录28篇相关论文,试图从不同侧面部分地展现近年来靠前外学界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仅包括对生态文明基础性哲学问题的论述,也包括对生态哲学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伦理学和美学的探索,还包括对中西方不同哲学传统的反思。

目录

绪言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哲学
导论
一 生态文明与生态哲学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思辨自然主义
一一个宣言
生态哲学研究必须超越的几个基本哲学观念
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兼评阿伦·盖尔的《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未来宣言》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的生态理念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的新阶段?
生态哲学之解读
生态哲学的新维度与新理念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
论科学自信
复杂性科学及其生态学应用
中国博物经验的哲学价值
——基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角
论博物学的复兴与未来生态文明
生态学: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
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与科技范式革命
——从非生命世界到生命世界的科技范式革命

三 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及其方法论研究
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
论深生态学的伦理实践意蕴
深层生态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所遇理论困难及应对
——兼论中国环境伦理学借鉴纲领的
局限与超越

四 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美学”初论
整体主义:环境美学之本质性立场
生态美学:生态学与美学的合法联结
——兼答伯林特先生

五 生态马克思主义
慎待有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人与土地伦理关系”思想探微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思想背景
——生态学创始人海克尔与达尔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之间的历史联系

六 中国古代哲学对生态哲学的启示
道家的“无为而治”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
道术相济
——中国生态伦理实质性传统的经验与启示

七 生态哲学与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概念的渊源与演进
时代精神、生态哲学与生态智慧
展开全部

节选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哲学》:  在机械自然观之下,比如说,我们在森林里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人们会认为,森林还是原来的森林,只不过里面多了一条高速公路,因为世界只有机械般的关联,改变机械的一个零件,对其他方面不会构成影响。但是,自然不是机器,人类以对待机器的方式对待自然,也必然会遭到自然的反弹,导致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接受生态学对自然的理解方式,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个部分有着网络般的关联,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联。我们需要意识到,当我们在森林里修了一条路之后,森林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森林。当我们把一条河变成一个湖之后,会使周边的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山林已经不是原来的山林了。  顺应自然,就要了解大自然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活动只能在不干预生态系统运行的前提下进行。比如,以往我们会这样想问题,根据经济需要,在某地建设一个50万人的卫星城市,然后再考虑,50万人的用电从哪儿来,用水从哪儿调。根据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则应该反过来想,这个区域每年能够提供多少淡水为人类所用——要考虑到,自然的生态系统自身也需要水——然后,再考虑这么多的淡水能够供养多少人,然后再考虑,建一个多少人的卫星城市。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之后,人类才能真正保护自然。  有一个常见的口号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其基本思路是,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所以要精打细算,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口号固然包含了相当多的生态思想,但是并不充分。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有限的不仅仅是能源和资源,还有生物圈的生态容量,即容纳污染,容纳垃圾的能力。就是要意识到,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资源,它自身也是一个生命体,具有主体价值,具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简而言之,它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把自身的垃圾和污染送到这个系统中去,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被这个生态系统所容纳,所消化,超出这个限度,就必然导致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其次,在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集合体之后,需要在这个口号后面再加上一句:“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在新的生态理念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很多我们惯有的甚至占据主流的观念都将发生转变。  首先,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闻得到、尝得到的,任何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对这份天赐的财富,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否构成破坏。如果将看得到、闻得到、尝得到的财富换成GDP报表中的数字,表面上人类的财富是增加了,实际上却是减少了。严重的生态损伤是不可逆的。淮河治理已经几十年,国家投入了几千个亿,早就超过了向淮河排污的大小工厂的全部产值,当初的所谓发展,其实是得不偿失的。短期的GDP增加是一次性的,而生态破坏所导致的后果则是长期的、多方面的。比方说,水质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导致各种疾病增多,癌症普遍化、年轻化,会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在这方面增加财政投入,破坏青山绿水赚来的钱,又要变成医药费。  其次,要重新认识经济活动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发展经济。有一位哲学家这样说,一切哲学归根结底都是政治哲学,政治哲学归根结底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对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目的予以重新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效应,即古语之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我们需要做出选择,做出平衡。贫穷当然不是好的生活,但是,在拥有手机、电视、汽车的同时,却只能与雾霾、污水、毒粮相伴,那同样不是好的生活。这次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美丽中国”,也隐含着这层意思。  ……

作者简介

  卢风,男,1956年11月生于安徽六安。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学术期刊《环境伦理学》(英文)编委、国内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伦理学研究》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应用伦理学、科技哲学和生态哲学。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曾兼任湖南省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曾访学英国、美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已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10部。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人、环境与自然》《科技、自由与自然》《生态文明新论》《非物质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等。    曹孟勤,男,1957年生,河北保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哲学优势学科、哲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与中国行动方案”(18VSJ01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人对自然的身份认定与责任担当研究”(16AZX021)。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道德与文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陈杨,男,1989年生于浙江诸暨。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目前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哲学和西方生态思想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