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王弼哲学的精神
读者评分
5分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王弼哲学的精神

1星价 ¥33.4 (3.8折)
2星价¥32.6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hyl***(三星用户)

好书,推荐一下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无”的哲学面向,对“无”与“有”进行逻辑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二、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来体现王弼哲学的精神。认识论是价值层面得空基础,价值论是其哲学的*终取向;三、将王弼的哲学精神非仅仅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及价值意义上面,同时将其价值的实践理性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2021-11-25 17:59:5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591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19-06-01
  • 条形码:9787511559128 ; 978-7-5115-5912-8

本书特色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无”的哲学面向,对“无”与“有”进行逻辑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二、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来体现王弼哲学的精神。认识论是价值层面得空基础,价值论是其哲学的*终取向;三、将王弼的哲学精神非仅仅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及价值意义上面,同时将其价值的实践理性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无”的哲学面向,对“无”与“有”进行逻辑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二、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来体现王弼哲学的精神。认识论是价值层面得空基础,价值论是其哲学的*终取向;三、将王弼的哲学精神非仅仅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及价值意义上面,同时将其价值的实践理性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近年研究状况总体简述 二、对王弼研究的一些不足 三、王弼研究的文献综述(以本书研究内容为重点) 四、王弼“无”与“自然”研究的简要总结与存在的 问题或不足 五、历史对王弼哲学的评价及本书研究的思路 **章简论中国哲学“无”概念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节“无”的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对中国哲学“无”的 概念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无”的基本哲学内涵 第三节王弼“无”与“自然”概念的时代学术背景 第二章王弼“无”概念及思想精神的起源 ——历史先导与问题意识 **节“无”对汉代有神论思想的超越 第二节从《人物志》看王弼的“无”另一途径的萌生 第三节从“名实之辩”看王弼“无”对“道”的转换 第四节“言意之辨”与王弼之体“无” 第五节从感觉到抽象——“有”与“无”的实践来源 第六节汉魏时期黄老与老庄之“无”的发展与魏晋 玄学的关系 第七节对“无”之起源追溯的意义 第三章王弼哲学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吗 **节本体论之难与王弼的“本无” 第二节从王弼之“无”看本体与创生的矛盾 第三节关于王弼之“本”的特性与“无”关系的再思考 第四章对王弼之“无”的多重考察 **节道”之“无”——“道”的双重指涉,一曰“无”, 一曰“有” 第二节物之“无” 第三节人心之“无” 第五章有无之辩 **节王弼“有”的多重指涉 第二节上通而下达、内通而外达——“无”“有” 的辩证关系与发展 第三节“道心”与“人心”——“无”与“有”的 天人和谐 第六章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 **节“道”“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从“无”到“自然”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自然”的实现 第四节“自然”在实践中的双重向度 第五节“自然”的理论缺陷与历史分野 第七章“自然”的境界 **节“境界”的界说 第二节人性觉醒及其思想之源 第三节生命的境界 第四节人生的境界 第五节有无之辩与自由之境 第六节对王弼人生哲学的简要总结 第八章“有无之辩”与现代“自然” **节对“自然”与“有无之辩”理论常见的曲解 第二节“自然”与自然界 第三节“自然”与我自然 结语 本书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丁虎
男,安徽蚌埠人,史学硕士,哲学博士。曾在高校任教8年,现任中共贵阳市委党校马列部副教授。曾主持省级研究项目一项,参与省级研究项目三项,国家级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6篇发表于《思想与文化》《理论》等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德性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一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