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1234059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1234059675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漓江出版社出版
★ 编者刘文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文学专家
★ 《巴别尔全集》译自2010年*新俄文版本,收入迄今所能搜集到的巴别尔全部文字,包括中短篇小说、新闻报道、散文、剧作、电影脚本、演讲、访谈以及书信;全集分为五卷,其中部分剧作、书信、演讲等是初次在中国出版
★ **卷《敖德萨故事》以译界公认经典戴骢译本为底本,再经俄罗斯文学专家、主编刘文飞详细校订、加注、补全,“《敖德萨故事》系列”首次完整呈现。
★ 第二卷《骑兵军》为经典的《骑兵军》戴骢译本与《骑兵军日记》、《<红色骑兵军报>刊文》合为一卷,可供读者前后对照,乐趣良多
★ 第三卷《故事与特写》全面集结巴别尔演讲、文论、访谈,以及早期小说创作,多数篇章初次与中国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 第四卷《巴别尔剧作集》为首度与中国读者见面。语言风格简洁又瑰丽,通过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了作者对革命与暴力、性与爱,以及犹太主题的理解。
★ 第五卷《巴别尔书信集》为巴别尔现存全部371封书信在中国大陆的初次结集出版
★ 巴别尔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生活“文学化”,或将自己的作品“自传化”,他的生活可能是真正的文学体验,而他的作品则可能是“伪纪实小说”,在他这里,生活和文学似乎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调和与统一
内容简介
9787540778293 巴别尔全集:敖德萨故事(**卷)
9787540778323 巴别尔全集:巴别尔剧作集(第四卷)
9787540778675 巴别尔全集:巴别尔书信集(第五卷)
9787540778316 巴别尔全集:故事与特写(第三卷)
9787540778309 巴别尔全集:骑兵军(第二卷 )
节选
编者序: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
一
巴别尔的一生充满许多奇特的变故和突转,甚至难解的谜团。
他至少用过四个姓氏:他原姓“鲍别尔”(Бобель),开始发表作品时曾署名“巴勃- 埃尔”(Баб-Эль),*后选定了“巴别尔”(Бабель)这个流芳俄语文学史的笔名,他在**骑兵军任随军记者时则化名“基里尔·瓦西里耶维奇·柳托夫”(КириллВасильевичЛютов)。顺便说一句,巴别尔的全名是“以撒·埃马努伊洛维奇·巴别尔”(ИсаакЭммануиловичБабель),而在汉语中,巴别尔的源自《圣经》人物以撒(Исаак)的名字却一直被“误译”为“伊萨克”。
他的生卒日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确定。在苏联1962 年出版的《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中,巴别尔的出生日期标为“俄历1894 年7 月1 日,新历7 月13 日”,而巴别尔出生证上标明的日期却是“俄历6 月30 日”,以新旧历之间相差13 天计,巴别尔准确的出生日期应该是“1894 年7 月12 日”,而现今的文学工具书和巴别尔传记却大多误作“7 月13 日”。巴别尔于1940 年1 月27 日在莫斯科卢比扬卡监狱被枪毙,但巴别尔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被恢复名誉时,官方告知巴别尔亲属的死亡时间却是“1941 年3 月17 日”,并称巴别尔系因心脏病死于集中营,直到苏联“改革”时期,随着部分克格勃档案的公开,巴别尔的死亡时间才*终被确定。
伊萨克·巴别尔生于俄国敖德萨城的犹太人聚居区莫尔达万卡(Молдаванка),父亲是一位经营农业器具的犹太商人,在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居距敖德萨150 公里远的小镇尼古拉耶夫。像当时大多数犹太家庭一样,巴别尔的父母也很早就决意让自己的孩子掌握经商的知识和技能,9 岁的巴别尔被送入尼古拉耶夫商业学校。在巴别尔一家迁回敖德萨后,巴别尔转入敖德萨商业学校学习。这所“商业”学校却让巴别尔爱上了“文学”,因为该校的法语教师瓦东是一位法国“外教”,“他是布列塔尼人,像所有法国人一样具有文学天赋。他教会我法语,我和他一起熟读法国经典作家,接近敖德萨的法国侨民,从15 岁起便用法语写小说”。巴别尔在敖德萨商校毕业后由于民族身份的限制未能如愿进入敖德萨大学,转而考进基辅商业财经学院。不过在基辅,他的文学爱好愈加强烈,并于1913 年在基辅《星火》杂志上发表小说处女作《老施莱梅》(СтарыйШлойме),*终实现了他从“商业”向“文学”的过渡。
在基辅学习期间,巴别尔结识富商之女叶夫盖尼娅·格隆费因(ЕвгенияГронфейн),并带她私奔,由此开始了他持续一生的爱情罗曼史。1919 年,巴别尔与叶夫盖尼娅结婚,1925 年,叶夫盖尼娅移居法国,据称是为了去巴黎学画。同年,巴别尔与梅耶荷德剧院的女演员塔玛拉·卡希里娜(ТамараКаширина)相恋,并于1926 年生下儿子米哈伊尔,但是后来,卡希里娜携子嫁与作家弗谢沃洛德·伊万诺夫,孩子也随继父姓,米哈伊尔·伊万诺夫(МихаилИванов)后成为一位著名画家。1927年7 月,出差柏林的巴别尔与文学编辑叶夫盖尼娅·哈尤吉娜(ЕвгенияХаютина)相恋,哈尤吉娜后于1929 年嫁给苏联秘密警察机构的头目叶若夫,但巴别尔与她的关系一直时断时续,哈尤吉娜于1938 年自杀,也有人说她是被丈夫害死的。两位恋人先后嫁与他人,心灰意冷的巴别尔于是决定与妻子破镜重圆,并多次去巴黎探亲,他和叶夫盖尼娅·格隆费因所生的女儿娜塔莉娅(Наталья)于1929 年在巴黎出世,娜塔莉娅后移居美国,成为父亲文学遗产在西方的推介者,她曾主编英文版《巴别尔全集》2①。30 年代中期,巴别尔与莫斯科地铁建设工程设计师安东尼娜·比罗什科娃(АнтонинаПирожкова)相爱,1937 年,他们的女儿丽季娅(Лидия)出生。比罗什科娃后移居美国,她写有回忆录《与巴别尔共度七年》(Семьлет с ИсаакомБабелем)。不难看出,巴别尔的情感生活也是枝蔓丛生、充满变故的。
1916 年,巴别尔来到彼得格勒,在心理精神病学院法律系读书,同时开始寻找发表文学作品的机会。他在彼得格勒与高尔基相识,这后来被他称为他文学创作的“开端”:“我的一切都归功于这次会面,我至今在道出‘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4②这个名字时总是心怀爱戴和景仰。他在1916 年11 月号的《年鉴》上发表了我的两个短篇小说。”5③这两篇小说就是《埃利亚·伊萨科维奇与玛格丽塔·普罗科菲耶夫娜》(ЭльяИсаакович и МаргаритаПрокофьевна) 和《妈妈、里玛和阿拉》(Мама,Римма и Алла)。按照巴别尔自己的说法,这两篇小说给他带来了麻烦,他因为小说的“淫秽”内容受到起诉,但不久爆发的革命却使他免于牢狱之灾。同样是按照巴别尔自己的说法,高尔基在肯定巴别尔文学天赋的同时,也认为他这两篇小说是“偶然的成功”,于是便打发他去“人间”。根据现有的巴别尔生平资料看,巴别尔的这“人间”七年(1917-1923)是丰富多彩的:1917年曾以志愿兵身份征战罗马尼亚,后返回彼得格勒,在新组建的秘密警察机构契卡任外事翻译;1918 年参加粮食征集队,加入抗击尤登尼奇的北方军,同时为高尔基主办的《新生活报》撰写专栏文章;1920 年任乌克兰国家出版社敖德萨分部主任和南方罗斯塔通讯社记者,并于夏秋时分随**骑兵军参加苏波战争;1921年在敖德萨做编辑,同时开始在当地报刊发表“敖德萨故事”;1922 年在格鲁吉亚等地当记者,开始写作“骑兵军系列”;1923年进入莫斯科文学界,在《列夫》《红色处女地》《探照灯》《真理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受到普遍欢迎。但是除了这些“有据可查”的经历外,人们发现,巴别尔这七年的历史中依然存有许多空白。
从20 年代下半期到巴别尔遇害的这十余年间,巴别尔春风得意,却也风波不断。20 年代中期,巴别尔的妹妹、母亲和妻子相继离开俄国,侨居布鲁塞尔和巴黎,令人奇怪的是,坚持留在国内的巴别尔却能多次获准去国外探亲。1925 年,他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在一年内先后推出,他的《骑兵军》(Конармия)更是在短时间里多次再版,他由此成为当时*著名的作家之一,可当时位高权重的军方领袖、曾任**骑兵军司令的布琼尼却在《真理报》发文,指责《骑兵军》污蔑红军战士,幸有高尔基出面力挺巴别尔。一阵作品出版热潮过后,巴别尔却突然沉寂下来,当时的著名批评家沃隆斯基公开责怪巴别尔,认为他已陷入所谓“文学沉默期”(литературноемолчание)。在3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身在乌克兰的巴别尔成为集体化运动和乌克兰大饥荒的见证者,他试图打破“沉默”,也发表了反映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大井村》(БольшаяКриница)之片断,但反响平平。他转而写作一些剧本和电影脚本,曾与爱森斯坦等人合作,还曾试图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成电影。1934 年8 月,他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届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次年6 月,他与帕斯捷尔纳克等人一同前往巴黎,出席“捍卫文化与和平国际作家反法西斯大会”。这两件事情表明,巴别尔在当时是一位颇受重视的“苏维埃作家”。之后数年,是20 世纪俄苏历史上的“大清洗”和“大恐怖”时期,但巴别尔起初似乎顺风顺水,他在莫斯科郊外的作家村佩列捷尔基诺得到国家给予的一套别墅,他依然能出国探亲,他的作品也不时发表在苏联的文学报刊上,如《苏拉克》(Сулак)、《德·葛拉索》(ДиГрассо)、《审判》(Суд)等。他也是当时文坛泰斗高尔基家的常客。但是,他*终未能躲过这场腥风血雨。
1939 年5 月15 日,巴别尔在佩列捷尔基诺被捕,罪名是“反革命罪”和“充当法、奥间谍”,次年1 月27 日,巴别尔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莫斯科卢比扬卡监狱被枪毙。关于巴别尔遇害的原因,人们至今不明究竟,处决他的命令是斯大林亲笔签署的,有人据此推断,巴别尔得罪了斯大林本人,因为斯大林不喜欢有人提起苏波战争,他因《骑兵军》的走红而迁怒于巴别尔;也有人认为是巴别尔“交友不慎”,他的一些朋友如亚基尔、叶若娃(即哈尤吉娜)等,当时都已被斯大林定为“人民公敌”,巴别尔受到牵连是在所难免的。有人认为,一直偏爱巴别尔的高尔基于1936 年去世,使他*终失去了庇护;也有人猜测,曾在秘密警察机构工作的巴别尔,也许掌握了一些招致杀身之祸的内情。
巴别尔的作品自身也构成一个谜。巴别尔究竟写下了多少文字,人们颇费猜测。与巴别尔同时代的人大多称他是一个“坐不住的”作家,很少看到他写作,可他的*后一任妻子比罗什科娃却称丈夫是一个无比勤奋的写作狂,不过她也说,巴别尔很少向她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巴别尔如今存世的文字,只够编成篇幅不大的四五本书,但根据档案中的记载,秘密警察在逮捕巴别尔时从他家中抄走一大批手稿,计有15 件卷宗和18 个笔记本,如今秘密警察机构中的巴别尔档案已经解密,可其中却不见巴别尔的手稿,在巴别尔被恢复名誉时他的家人曾被告知,所有手稿均已被焚毁。可是,巴别尔的众多崇拜者仍对这些手稿心存幻想,因为据说,擅自焚毁档案的做法在克格勃机构中非常罕见,更何况那还是一批“文学作品”。但愿巴别尔那些被湮灭的作品终有一天能重见天日。
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无论姓氏还是生死,无论身份还是爱情,无论经历还是文字,都像是“未完成体”。正因为如此,我们阅读与巴别尔相关的资料时才会看到这样一些颇为耸人听闻的标题,如《被遗忘的巴别尔》6《被焚毁的巴别尔》《未知的巴别尔》《巴别尔的未知书信》9《伊萨克·巴别尔:真相和虚构》等等。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之谜,自然源自他所处的时代和体制,那样一个充满动荡的乱世必然会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严酷的社会环境会使他像他的众多同时代人一样,生出许多难言之隐,做出许多被迫的伪装。与此同时,巴别尔令人疑窦丛生的身世,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与他的性格和美学风格不无关联,作为一位善于故弄玄虚、热衷真真假假的作家,他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生活“文学化”,或将自己的作品“自传化”,他的生活可能是真正的文学体验,而他的作品则可能是“伪纪实小说”,在他这里,生活和文学似乎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调和与统一。
……
巴别尔的生活跌宕起伏,布满谜团,巴别尔的创作惊世骇俗,别具一格。巴别尔生活和创作中无处不在的悖论,奇化了其命运,深化了其作品,神化了其创作个性;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构成了关于一个时代具有狂欢化色彩的文学记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伊萨克·巴别尔(1894—1940),俄罗斯犹太裔作家。1894年7月13日生于敖德萨。1939年在苏联“大清洗”时期被指控为间谍,1940年遭枪杀,1954年获苏联当局平反。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骑兵军》。巴别尔被称为是继卡夫卡之后给世人以巨大震撼和启迪的又一位伟大的犹太作家。巴别尔是20世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其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的关爱,充满了坚韧的精神和奋进的意识,已构成世界文学的精华。高尔基称“巴别尔是俄罗斯当代卓越的作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海明威、厄普代克、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也对巴别尔给予极高评价。
主编&译者:
刘文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长城学者。2014年9月6日,获得第二届“阅读俄罗斯”奖。2015年11月4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获得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的友谊奖章。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布罗茨基传》等十余部,主要译著有《普希金诗选》《三诗人书简》《悲伤与理智》等20余部。
戴骢: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区外语大学俄语专业。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解放军华东防空司令部俄语译员,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苏联语文学及亚非拉文学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俄苏文学编辑兼西葡拉美文美术评论编辑,编审。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俄罗斯政府“高尔基奖”得主。主要译著有《论文学的人民性》《灵感与技巧》《新的潮流》《美纳汉·曼德尔》。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19.0¥59.9 -
悉达多
¥13.0¥28.0 -
死魂灵
¥14.0¥48.0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失去一切的人
¥16.6¥52.0 -
本森小姐的甲虫
¥15.9¥55.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4.9¥31.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7.7¥39.8 -
罗生门
¥15.9¥36.0 -
偏见
¥17.8¥56.0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2.9¥39.8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1984-插图珍藏版
¥9.9¥29.8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鼠疫
¥12.6¥38.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7.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