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

包邮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

¥41.6 (7.2折) ?
1星价 ¥41.6
2星价¥41.6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1760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9页
  • 出版时间:2019-04-01
  • 条形码:9787305217609 ; 978-7-305-21760-9

本书特色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与死亡关系的论述召唤阿甘本走向语言之途,探讨声音与静默之于“有死者”的意义,窥探那尘封于埃琉西斯秘仪中的远古秘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从普里西安到本维尼斯特,从《俄底浦斯》的悲剧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阿甘本游走于哲学、神学和诗歌之间,在否定性的深渊中追问声音与意义、语言与死亡之间的迷题。

内容简介

《语言与死亡》是初版于1982年的一本阿甘本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无根性”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目录

前言001

声明006

**天007

此在与死亡。否定性问题的起源。无与否定性。词语:此在。 否定性从其自身抵达此在。人作为“无”的守卫者。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第二天017

埃琉西斯。黑格尔与指示。《精神现象学》中的感性确定性。我们所说的内容并不是“想要说”本身。“这”的辩证法。《精神现象学》中的埃琉西斯秘仪。指示与语言。每一话语皆言说不可言喻之物。朝向否定性的“这”与指示。

附记1(在第二天与第三天之间)034

亚里士多德,“这”与第*实体。T? τι ?ν ε?ναι。呈现与言说。

第三天040

这里与这个。代词的意义问题。语法与逻辑。代词与超验性。指示问题。代词作为转换机制。语言的寓所。代词的意义维度与存在问题。转换机制作为语言的超验性结构。

附记2(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之间)056

语法与神学。上帝之名。神秘性与不可命名之名。

第四天065

语言与否定之地。声音与指示问题。声音的意义维度。奥古斯丁与“死语言”。高尼罗与关于声响的思考。洛色林与声音的气息。另一种声音:作为原始的链接在语言中的位置。声音作为历时性:语言的生成及时间性。声音作为根本的否定性以及作为否定性之寓所。

附记3(在第四天和第五天之间)078

声音中蕴藉着什么?解释学循环。德里达与语法。语法学作为根本原则。

第五天082

黑格尔与声音。死亡之声音。“每一种动物都会在其极端的死亡中得到一种声音”。声音语言的辩证法与主奴辩证法。主人享受与声音。声音作为否定性的源初链接。

附记4(在第五天和第六天之间)096

巴塔耶与无约束性的否定性。科耶夫与巴塔耶的通信。

第六天102

海德格尔与声音。语言并非活着的人的声音。人处于声音缺席的语言之寓所。声音与情绪。思考死亡与思考声音。声音作为存在之声。

附记5 (在第六天和第七天之间)118

近古神秘主义中声音的神话。瓦伦提尼安时期的诺斯替教义中的静默形象。在上帝处,沉默乃是逻辑的寓居之所。

第七天123

诗歌中词汇的生成的经验。语言中的主题与事件。普罗旺斯诗歌中爱之词语的生成。创造理性与发现理性。生活的和诗化的。佩吉朗关于“无”的感受。关于利奥波第诗作“无限”的解读。诗歌中韵律与音乐元素的重要性。缪斯是关于那不可捕捉之词语的经验。诗与哲学。诗节与散文。回归利奥波第的田园诗。

附记6 (在第七天和第八天之间)153

列奥纳多与无。

第八天155

声音作为自然与逻辑之间*为源初的形而上学链接。意指与展示。音素的地位。语言与死亡之间的根本性关联是声音。逻辑与伦理。声音作为一种纯粹的“想要说”(无)以及作为一种伦理学要素。逻辑与伦理在静默中的统一。否定之地与无根基的知识。哲学与悲剧。哲学作为悲剧意识的回归。声音与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的问题。绝对者与声音。性格与神灵。*后的哲学家的独白。语言与死亡之关系的终结。那从未存在和尚未出生之物。

附记7(*后一天之后)183

时间之思。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曾在”。绝对者与“本有”。绝对的声音。无可言说的判决。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历史的终结”。曾在与从未存在。无命定之历史。献祭的问题。暴力的基础和基础性的暴力。

致乔治·卡普罗尼199

术语对照表202

人名对照表210

参考书目213

译者后记216


展开全部

节选

选自“第八天”,“绝对者与声音” 在形而上学之内,是否有一种试图去思考那不可思之物、去掌握那否定性基础本身的尝试?我们看到,在关于语言的起源及其生成的揭示中,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存在与自由确实向人们敞开。只有那拥有非凡沉默本质的声音才能显示这一不可抵达之地,因此,哲学的终极任务必然是思考声音(Voce)。由于在每一个语言经验及其结构中都源初地存在指示与讲述,存在与实体,世界与事物的分裂,那么,把握声音就只能意味着须超越这些对立去思考那绝对(l’Assoluto)。 绝对者是哲学思考其自身否定性基础的方式。在哲学发展史上,绝对者被赋予不同的名称:柏拉图称之为“善的理念”(?δ?α το? ?γαθο?),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理论”(θεωρ?α)或“对思想的思想”(νο?σεω? ν?ησι?),普罗提诺称之为“一”(uno),谢林称之为“无差别性”(Indifferenza),黑格尔称之为“绝对观念”(absolute Idee),海德格尔称之为“本有”(Ereignis)。但是,在每一种情形中,绝对者都有一个过程性结构,即出离自身,穿越否定性和分裂,以便能够回归其自身。 绝对(absolute)一词源于动词“Solv”,它可以划分为两部分“se-luo”。在印欧语系中,反身性前缀 “sé”意为“自身”(suus),即指某种本己(suus)的归属感,如希腊语中的“风俗”、“习俗”(?θο?),德语中的(Sitte),也指那种虽然被拆分但仍然保持其自身的东西,如solus (单一),sed(唯一),secedo(分开)。因此,动词solve这样便意味着“消融”(sciogliere/luo),它将导致某物向其自身sé(suus,solus)的回归,它将自身化解或消融到每一种关联和转换之中。前缀ab表达了一种间距、一种离开,从而强化了过程性的观念。这是一次旅程,从某物中分离并离开,然后再向此物回归。 思考绝对者意味着通过一个“救赎”(absoluaione)的过程,向其自身*本己的特征回归,回归其自身的“孤独”(solitudine)和“习惯”(consuetudine)。为此之故,绝对总是意味着一个旅程,一种对于源初之地的放弃,一种异化以及一种伸展向外的存在。如果绝对是哲学的*高理念,那么哲学就是真正的——用诺瓦利斯(Novalis)的语言——乡愁(Heimweh)。也就是,它“渴望四处为家”(Trieb überall zu Hause zu sein),在成为他者的过程中辨认出其自身的形象。哲学*初并不在家,它*初并不拥有其自身,所以,它必须回归自身。当黑格尔将绝对视为一个结果(Resultat)的时候,他只是想充分地思考这一绝对的真正本质。由于这暗示着一个“救赎”的过程,一种经历,一种回归,它就总是一个结果,只有在*后它才能抵达其*初的开端。 词语(la parola),它想要把握那绝对的声音,也就是,它想要居于自身的源初之地,因此就必须出离于其自身之外,必须思考和认识那存在于声音之中的虚无。通过穿越时间和分裂,*终才能在语言中揭示自身。词必须返回其自身,把自己从这种分裂中解救出来,它*终必须抵达其*初并不知晓但却总是业已存在于斯的开端,即那声音之中。 哲学就是这一旅程,人类词语的返乡(ν?στο?),从自身出发又返回其自身,在这一过程中,词语抛弃了自己在声音中的习惯性的居所,将自身向虚无的恐惧敞开,同时,这也是在向存在的惊喜敞开。在变成充满意义的话语之后,哲学抵达了绝对智慧的终点,回归于声音之中。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思想才能*终“回家”并且摆脱那自始至终一直存在并始终威胁着它的分裂。只有在绝对中,那经历了“乡愁”(Heimweh)以及“回归之痛”(νοσταλγι′α)的词,那经历着始终统治着其居留之所的否定性的词才可以真正抵达其自身在声音中的开端。

作者简介

吉奥乔?阿甘本 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曾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维罗纳大学、威尼斯高等建筑学院及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欧洲研究生院等多所学院和大学任教。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且影响深远,对文学理论、欧陆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研究以及文学和艺术的融会贯通,使他成为我们时代*具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 关于译者 张羽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