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

《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

1星价 ¥40.8 (6.0折)
2星价¥40.8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088320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57页
  • 出版时间:2019-06-01
  • 条形码:9787536088320 ; 978-7-5360-8832-0

本书特色

  《〈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是《民国文学史论》丛书第二辑其中一本。《中央日报》副刊伴随着《中央日报》在大陆发行了20多年,过去我们总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简单地把它视作国民党反动派在文艺界的传声筒,或批判《中央日报》副刊如何体现国民党政府钳制思想和控制文学宣传。但《中央日报》副刊的面貌并非如此单一。早的革命文学倡导曾集中出现在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武汉《中央副刊》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译介苏联革命文学理论,发表一些革命性的作品,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谢冰莹的《从军日记》等都是率先刊登在武汉《中央日报》副刊。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副刊虽然是在国共分裂之后创办,但是其副刊仍然是左翼文学的主要阵地,大名鼎鼎的左翼作家丁玲,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左翼戏剧的先导田汉都曾担任上海《中央副刊》的主编。1930年代,左翼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民族主义文学兴起的来龙去脉,《中央日报》副刊让我们得到新的理解和认知。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考察1949年之前的《中央日报》副刊。分为“《中央日报》副刊与革命文学”、“《中央日报》副刊与民族国家文学”、“战后《中央日报》副刊和中国文学走向考察”三编。摒弃过去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在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 以原始史料为依据, 梳理《中央日报》副刊的发展变迁, 考察它在民国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目录

绪 论上编 《中央日报》副刊与“革命”文学章 武汉《中央副刊》与革命文学的历史检视节 被忽略的武汉《中央日报》及其副刊第二节 激进昂扬的革命姿态与革命文学的倡导 / 第三节 《中央日报》与女兵作家谢冰莹的“走红” / 第二章 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与革命文学历史谱系的重构 / 节 国民大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历史审视 / 第二节 民国历史语境与武汉《中央日报》及《中央副刊》 / 第三节 “酱色的心”:革命的颜色和心态 / 第四节 从东京回到武汉 / 第三章 “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上海《中央日报》副刊之考察 /  节 “夹缝”中的上海《中央日报》 / 第二节 1928:红与黑、革命与反革命交织的文学 / 第三节 革命文学的另一“战线”——《文艺战线》 / 中编 《中央日报》副刊与“民族国家文学”第四章 训政理念下的革命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 / 节 训政与革命文学及启蒙 / 第二节 革命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论争的重新阐释 / 第五章 《中央日报》副刊与抗战文学的发生 / 节 《新华日报》《中央日报》两大报纸副刊与抗战文学 / 第二节 《中央日报》副刊与“卢沟桥”形象建构 / 第三节 《中央日报》副刊与文艺界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 第六章 重庆《中央日报》副刊与抗战文学形态之考察 / 节 文学中心西迁与新文学形态的生成 / 第二节 重庆《中央副刊》新的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孙伏园与抗战时期的《中央日报》副刊 / 第四节 《中央日报》副刊郭沫若的《屈原》 / 第五节 《中央日报》副刊与抗战建国 / 第七章 战火中的“妇女新运”与“妇女之路” / 节 民国历史文化背景下《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 / 第二节 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与战时女性形象构建 / 第三节 延安女性对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女性形象构建的影响 / 第四节 重庆《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 下编 战后《中央日报》副刊和中国文学走向考察第八章 战后《中央日报》副刊与文艺思潮变迁 / 节 战后《中央日报》副刊的自我定位及发展流变 / 第二节 “花开两朵”——两份并存的《中央日报》及副刊 / 第三节 “复原”时期重庆《中央日报》副刊与“国统区”文艺 / 第四节 “还都”南京的《中央日报》副刊 / 第九章 南京《中央日报》副刊中与战后文艺思潮考察 / 节 战后文学的两个关键词:“离去”与“归来” / 第二节 “胜利的灾难”——复员凯旋声中的现实呈现 / 第三节 胜利后的幻灭——战后国统区的社会心理呈现 / 第十章 南京《中央日报》副刊和战后国统区文艺走向考察 / 节 战后《中央日报》副刊及国统区文艺的言说环境 / 第二节 战后《中央日报》副刊及国统区文艺气象 / 第三节 战后文艺界团结的打破与分化 / 结语 《中央日报》副刊的文学史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展开全部

节选

  《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全国统一抗战局面的形成,在文艺领域也开始形成全国性的组织,如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漫画界抗敌协会,等等。这些协会基本都冠之以“中华全国”的名义,是和以往文艺社团大不相同的新型的文艺组织。正如研究者段从学对“文协”所做的定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明确而自觉地以领导和组织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为目标的一个全国性文学组织”,“其人员组成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超越了现代文学史上所有的文艺团体,初步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作家组织”。我们以往的研究大都只是强调因抗战发生而形成的文艺界的团结,可是我们忽略了更为深层的作家和文艺家新的组织形态的出现,这种内在的机制变革对后来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影响更为深远。  这种全国性的文艺组织的形成和《中央日报》及其副刊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中央日报》副刊社策划的话剧《卢沟桥》,正是在这出戏剧大规模的排演活动中,南京以及一些上海的戏剧界同仁,在《中央日报》及《戏剧副刊》相关人士的主导下,形成了剧人大联合。1937年7月25日,《中央日报》在报道《卢沟桥》公演排演的同时,另外也特别报道了剧人们的联合谈话会,“留京剧人田汉、余上沅、戴涯、万家宝,暨国立戏剧学校留京同学,中国戏剧学会全体会员,发起劳军救国募捐联合公演,定于今(二十五)日下午四时,假公余联欢社召集南京剧人举行谈话会”。由此可见,在联合公演造就抗战舆论的同时,《中央日报》副刊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剧作家组织起来,报道中提及的田汉、余上沅、戴涯、万家宝(曹禺),以及卢沟桥的导演马彦祥、洪深,这些人要么曾经在《中央日报》副刊担任主编、编辑,要么是和这些担任编辑的人是至交好友,例如田汉和《中央日报》副刊编辑王平陵关系很不错,而洪深和《中央日报》的《戏剧运动》副刊编辑马彦祥则是师生情谊。正是这些人凭借《中央日报》这个平台有意识地联合,其中和《中央日报》关系*密切的张道藩和王平陵在促使剧人联合上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为后来先于“文协”而成立的“剧协”(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奠定了基础。1937年12月31日,“剧协”在武汉光明大戏院正式成立,理事和常务理事及各部门负责人主要就是我们上述所列举的那些人,张道藩、王平陵、田汉、余上沅、戴涯、马彦祥、洪深等人,加上阳翰笙和国民党的要员陈立夫、方治,以及武汉当地汉剧社的朱双云、傅心一和其他地方剧或旧剧人富少航、赵小楼等。从阳翰笙当时写的祝辞来看,他所要祝贺的并非左和右的团结而而是新与旧的联合,“团结了*不易团结的新旧剧界”,“从今天以后,我们将要努力使我们戏剧艺术在内容上无新的与旧的区分,只有在形式上才有歌剧与话剧的类别”。其实抗战时期文艺界对待“新旧”命题和前20年的态度有了很大不同,可以说,抗战时期几次大的文学争论都和新旧相关。当然,这是一个值得另外撰文详细讨论的大命题,笔者在此想要说明的是,文艺界左和右的融合团结也许不是抗战文学发生时的重要关注点,左和右的区分、所谓左翼文人主导了抗战文学团结局面的形成是后来人主观立场的投射。在“剧协”班底的基础上,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正如学者提出的那样,抗战之前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左翼电影’”,抗战爆发后更无所谓夏衍、阳翰笙等人后来回忆中的左右翼电影的联合与斗争。和戏剧界一样,电影界统一的协会的形成和《中央日报》的《电影周刊》以及其所联系起来的影人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不论是戏剧界还是电影界,其全国性的协会组织,都是国民党政府通过《中央日报》副刊或台前或幕后组织起来,而“剧协”和“影协”则为文协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点研究“文协”的段从学已经着重提及。“先于文协’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等几个全国性组织,都是以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心理为基础,在有关党政机关的支持和帮助下迅速组织起来的。这些全国性文化团体的相继建立,把全国文艺作家组织起来的共同愿望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文协’的建立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氛围。”  ……

作者简介

张武军,生于1977年11月,陕西大荔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聘为西南大学副教授,201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西南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教授。2014年7月起在台湾地区政治大学以 “民国历史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为题,客座交流一年。主要从事民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研究,抗战文化和文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出版有《民国语境与左翼文学民族话语考释》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