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黄帝内经-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精选插图版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4554851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6页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45548518 ; 978-7-5455-4851-8
本书特色
精选内容:精选备受欢迎的国学书目,内容经典 精准翻译:以白话形式解析古文原典,通俗易懂 精美插图:全书配以精美的古代插图,轻松有趣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除此之外,它涉及到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本书名为《白话黄帝内经》,编译者把古代文言作品《黄帝内经》译成白话,方便大众阅读学习。
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002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004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006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008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010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015
阴阳别论篇第七………………016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018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019
五脏生成篇第十………………022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024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025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02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02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029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030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032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036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039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043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045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047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05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052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053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055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057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059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062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063
热论篇第三十一………………064
刺热篇第三十二………………066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068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069
疟论篇第三十五………………071
刺疟篇第三十六………………074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076
咳论篇第三十八………………077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078
腹中论篇第四十………………08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082
风论篇第四十二………………084
痹论篇第四十三………………085
痿论篇第四十四………………087
厥论篇第四十五………………089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09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092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094
脉解篇第四十九………………096
刺要论篇第五十………………098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099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00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01
针解篇第五十四………………102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03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105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106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07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09
骨空论篇第六十………………110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13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15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20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124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26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28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31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35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39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46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56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佚)……180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佚)……18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0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8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199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201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0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20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207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209
灵枢
本输篇第二……………………216
小针解篇第三…………………220
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222
根结篇第五……………………227
寿夭刚柔篇第六………………230
官针篇第七……………………233
本神篇第八……………………235
终始篇第九……………………236
经脉篇第十……………………241
经别篇第十一…………………251
经水篇第十二…………………252
经筋篇第十三…………………254
骨度篇第十四…………………258
五十营篇第十五………………259
营气篇第十六…………………260
脉度篇第十七…………………261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262
四时气篇第十九………………264
五邪篇第二十…………………266
寒热病篇第二十一……………267
癫狂篇第二十二………………268
热病篇第二十三………………270
厥病篇第二十四………………273
病本篇第二十五………………275
杂病篇第二十六………………276
周痹篇第二十七………………278
口问篇第二十八………………279
师传篇第二十九………………282
决气篇第三十…………………284
肠胃篇第三十一………………285
平人绝谷篇第三十二…………286
海论篇第三十三………………286
五乱篇第三十四………………288
胀论篇第三十五………………289
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291
五阅五使篇第三十七…………292
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293
血络篇第三十九………………295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296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297
病传篇第四十二………………299
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300
顺 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第四十四……………………301
外揣篇第四十五………………303
五变篇第四十六………………304
本脏篇第四十七………………307
禁服篇第四十八………………310
五色篇第四十九………………312
论勇篇第五十…………………315
背腧篇第五十一………………317
卫气篇第五十二………………318
论痛篇第五十三………………319
天年篇第五十四………………320
逆顺篇第五十五………………321
五味篇第五十六………………322
水胀篇第五十七………………323
贼风篇第五十八………………324
卫气失常篇第五十九…………325
玉版篇第六十…………………327
五禁篇第六十一………………330
动输篇第六十二………………331
五味论篇第六十三……………332
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333
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338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340
行针篇第六十七………………342
上膈篇第六十八………………343
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344
寒热篇第七十…………………345
邪客篇第七十一………………346
通天篇第七十二………………349
官能篇第七十三………………351
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354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356
卫气行篇第七十六……………361
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363
九针论篇第七十八……………365
岁露论篇第七十九……………369
大惑论篇第八十………………372
痈疽篇第八十一………………374
节选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题解】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主体,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 黄帝道:阴阳是自然界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物变化的起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有大道理在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脾脏的阳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胃中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胃脘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症和顺症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 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若把水火分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 火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则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饮食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 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精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的无节制而受损伤。 味属于阴,故味出于下窍;气属于阳,故气出于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下泻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涌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了偏胜,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胜,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胜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胜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热到极点,会表现寒象。 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而后及于气分。 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热邪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气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盛伤害人体,则能发生濡泻。大自然的变化, 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暴怒伤肝,使气血上逆;暴喜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会使气血突然紊乱上冲,充满上部的经络,可以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或死亡。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到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到夏季就容易发生腹泻;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到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到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研究人体的形态,分辨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各依其经之循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各有名称;肌肉与骨骼相连接,各有其起点; 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的互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岐伯回答说:东方与春相应,阳升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 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又能滋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则又能生养于心,肝脏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认识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青,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抽搐痉挛,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 在情志中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与夏相应,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脏,心能化生血气,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 心脏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是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心忡忡,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暴喜能伤心,恐惧抑制喜; 热能伤气,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脏,脾脏能滋养肌肉,并使它生长发达,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脏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 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为思。思虑过度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与秋相应,秋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脏,肺脏能滋养皮毛,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脏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与冬相应,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脏,肾脏能滋长骨髓,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 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 在五味为咸,在情志为恐惧。恐惧能伤肾,思虑能够抑制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万事万物产生在天地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左右为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所以说阴阳是互相对立,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气所镇守;阳在外,为阴气所役使。 黄帝道:在医学里,如何具体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呢?岐伯回答说:如阳气偏胜,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 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胀满,病情凶险,这是属于阳性之病, 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却忍受不了夏季的炎热。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逆冷,如见手足逆冷而腹部胀满的,同样病情凶险,这是属于阴性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却忍受不住严寒的冬季。这就是阴阳偏胜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 黄帝问道:如何调和阴阳呢?岐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和,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使阴阳失去协调,发生早衰现象。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肾气已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萎不用, 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眼泪鼻涕会经常不知不觉地流出来。所以,知道调和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和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能够注意养生保健;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不善于调和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和的人,就能常有余;有余则耳聪目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身体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能顺乎自然,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 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所以说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边耳目也不及左边的聪明;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而阳热之气偏盛,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边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东方是阳气升起的方位,所以属阳;人面南而坐,左为东方,所以左侧也属阳。阳有上升的特性,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相对而言,左侧下部精气较虚。耳目在上,手足在下,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侧的灵便。西方是阳气下降的方位,所以属阴;人身的右侧也属阴。阴有下降的特性,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精气较虚。手足在下, 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便,但右侧的耳目却不如左侧的聪明。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平衡,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入,停留在身体的虚弱处成为疾病。 所以天有精气,包含着无限的生化能力;地有形体,而能与天气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作为时序的划分纲领,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天气相合。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因而形成了万物。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才能够做到在上部,仿效天气清轻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仿效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部,仿效人事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天地间的各种现象与人体各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天空的清气与肺脏相通;地上产生的饮食水谷与咽部之气相通;风气属于五行中的木,因而与肝脏相通;雷霆是火气,因而与心脏相通;山谷之气,能藏蓄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雨气有水的性质,因而与肾脏相通;人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肠胃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善于容纳百川之水;耳、目、口、鼻和前阴、后阴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如以天地来对比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像天下的雨;人身的阳气,像天地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疾病就要发生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快如疾风暴雨。不仅会随时让人生病,病情也常常发生变化。善于治病的医生,在邪气刚侵入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到病邪侵入到肌肤才治疗;更差的,要到邪气侵入筋脉才治疗;又更差的,等到邪气已经深入六腑才治疗;又更差的,直到邪气进入五脏才治疗。假如邪气深入到五脏,已经非常严重,这时,恐怕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善于用针刺治病的医生,掌握阴阳的道理,当病在阳经时,可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当病在阴经时,可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右者治于左,病在左者治于右。以及根据人们正常的生理指标,来衡量病人的病理变化及轻重程度,并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变。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症,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症。那么,即使只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也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根据正确的诊断给人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善于诊治的高明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是否正常,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治愈;若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为衰退, 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逐渐削减之法治之;若疾病是属于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可以用温性药来补气;精气不足的,应该用味厚的药来滋补。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使它从上排出;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使它从二便排出;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让它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起病急暴,邪气很盛,尚可以用抑制之法;病属于实症的,邪气在表适宜用发散法,邪气在里适用泻下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 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宜用导引法。
作者简介
邵士梅,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善于发现并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落到笔端,一一成书,为后世阅读、学习、借鉴。编著有《中国后妃传》《中国皇帝传》《中国通史》《大明英烈传》《俗语》等,编译的作品有《元曲三百首》《金刚经·坛经》《白话黄帝内经》等,诸多图书上市后均受到大众好评。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脉因证治
¥4.8¥13.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3.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45.8¥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