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1016902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6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010169026 ; 978-7-01-016902-6
内容简介
卢仁龙编著的《中国出版家(张元济)》详细考察他在出版界奋斗的历程、事业的展开和人格的养成;介绍他扶助教育,译介西学和文化,搜罗抢救传承故籍,筑图书馆,建设产品营销网络等事迹,让读者了解作为出版家的张元济真实而巨大的感染力、作用力和影响力。
目录
相关资料
二、执掌译书院 南洋公学是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学生既“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又精于“ 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当然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路子。开学时,先设立“师范院 ”,为学校培养自己的师资。这是中国有师范教育的开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盛行,清末进行社会改良的主要活动与维新的重要举措就是仿西方模式创办大学,为维新大事培养维新人才,上海南洋公学、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得以相继成立。
盛宣怀,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因入李鸿章幕,得李充分信任,委派其参与洋务,先后担任过招商局会办、电报局总办、海关监督,凡淮系洋务派所办轮船、电报、纺织等主要企业,悉由其一手掌握。1896年,盛宣怀又得张之洞厚顾,获取芦汉铁路督办权,以上海为基地,遥控汉阳铁厂、大冶煤矿、萍乡煤矿,以及新创轮船、电报、银行等事业,李、张两人皆系晚清重臣,此时虽权势互有消长,但盛宣怀依托于两威之下,其声势之大,地位之显赫,无与伦比。也就在这时候,南洋公学成立了。这是早由国人自办的大学之一,即后来的上海交通大学。
盛宣怀认为,兴学乃自强之急图,而译书尤为兴学之基础。
为了解决图书资料和教学用书的匮乏问题,1898 年初,盛宣怀奏请朝廷在南洋公学创办译书院,选译东洋、西洋的名著印行,供学生和国内人士阅读。是年底,朝廷核准,择址于上海虹口。所拟《南洋公学试办章程》第七章第二节:“师范院及中上两院学生,本有翻译课程,另设译书院一所,选诸生之有学识而能文者,将图书院,购藏东西各国新出之书,课令择要翻译陆续刊行。” 1899年4月,张元济正式就任译书院院长。当年秋天,译书院迁到提篮桥。自此,张元济开始了在南洋公学三年多的历程。
南洋公学译书院本身就是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试办章程》条言:“公学课程专重政治,本院译书同斯宗旨,凡兵事、法律、理财等门尤为先务。”公学之创办本意也是培养新人才,提供新知识,李鸿章之向盛宣怀推荐张元济,南洋公学译书院当时所译书目均为日本的军事书籍,状况平平。比较起 30年前江南制造局译馆由傅兰雅、林乐知、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主持所译的格致之书,似乎进展不大。盛宣怀当然不满,翘首以待张元济这位李大人推荐的“新学”人才。
张元济到来之前,南洋公学译书院已出版过八种译作,拟定选译的约20种,盛宣怀开始所以言“东学 ”,主要是日本雇员完成的军事类作品,如《日东军政要略》、《军队教育方针》、《战术学》等,主要体现盛宣怀“以练兵为实务”。张元济下车伊始,也是遵循盛宣怀:“选取各务、赋税、度志以及矿山、银行各章程,督饬专员赶紧翻译,总期日积月累,与学校相为表里,务使东西学得中学阐发,而无偏颇,则中学得东西学辅翼而益昌明。” 张元济执掌译书院后,果然不负所望,勤耕细作以展其学。期间,对公学翻译出版事业推动甚大,到 1901年7月,盛宣怀向朝廷奏报译书成果时,译书院已经出书14种,另有15种都已译成,已准备付印。二、执掌译书院
南洋公学是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学生既“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又精于“
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当然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路子。开学时,先设立“师范院
”,为学校培养自己的师资。这是中国有师范教育的开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盛行,清末进行社会改良的主要活动与维新的重要举措就是仿西方模式创办大学,为维新大事培养维新人才,上海南洋公学、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得以相继成立。
盛宣怀,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因入李鸿章幕,得李充分信任,委派其参与洋务,先后担任过招商局会办、电报局总办、海关监督,凡淮系洋务派所办轮船、电报、纺织等主要企业,悉由其一手掌握。1896年,盛宣怀又得张之洞厚顾,获取芦汉铁路督办权,以上海为基地,遥控汉阳铁厂、大冶煤矿、萍乡煤矿,以及新创轮船、电报、银行等事业,李、张两人皆系晚清重臣,此时虽权势互有消长,但盛宣怀依托于两威之下,其声势之大,地位之显赫,无与伦比。也就在这时候,南洋公学成立了。这是早由国人自办的大学之一,即后来的上海交通大学。
盛宣怀认为,兴学乃自强之急图,而译书尤为兴学之基础。
为了解决图书资料和教学用书的匮乏问题,1898
年初,盛宣怀奏请朝廷在南洋公学创办译书院,选译东洋、西洋的名著印行,供学生和国内人士阅读。是年底,朝廷核准,择址于上海虹口。所拟《南洋公学试办章程》第七章第二节:“师范院及中上两院学生,本有翻译课程,另设译书院一所,选诸生之有学识而能文者,将图书院,购藏东西各国新出之书,课令择要翻译陆续刊行。”
1899年4月,张元济正式就任译书院院长。当年秋天,译书院迁到提篮桥。自此,张元济开始了在南洋公学三年多的历程。
南洋公学译书院本身就是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试办章程》条言:“公学课程专重政治,本院译书同斯宗旨,凡兵事、法律、理财等门尤为先务。”公学之创办本意也是培养新人才,提供新知识,李鸿章之向盛宣怀推荐张元济,南洋公学译书院当时所译书目均为日本的军事书籍,状况平平。比较起
30年前江南制造局译馆由傅兰雅、林乐知、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主持所译的格致之书,似乎进展不大。盛宣怀当然不满,翘首以待张元济这位李大人推荐的“新学”人才。
张元济到来之前,南洋公学译书院已出版过八种译作,拟定选译的约20种,盛宣怀开始所以言“东学
”,主要是日本雇员完成的军事类作品,如《日东军政要略》、《军队教育方针》、《战术学》等,主要体现盛宣怀“以练兵为实务”。张元济下车伊始,也是遵循盛宣怀:“选取各务、赋税、度志以及矿山、银行各章程,督饬专员赶紧翻译,总期日积月累,与学校相为表里,务使东西学得中学阐发,而无偏颇,则中学得东西学辅翼而益昌明。”
张元济执掌译书院后,果然不负所望,勤耕细作以展其学。期间,对公学翻译出版事业推动甚大,到
1901年7月,盛宣怀向朝廷奏报译书成果时,译书院已经出书14种,另有15种都已译成,已准备付印。
1902年10月刊印的译书院译书教材方面有:《格致读本》、《中等格致读本》;《化学》、《代数设问》、《心算教授法》、《物算笔算教科书》、《几何》、《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万国地理教科书》、《蒙学课本》、《习字范本》;《名学教科书》、《法律学教科书》。1904年,南洋公学译书统计已达67
种,拟定选译7种,此时,张元济虽已离开一年,但与他在译书院的前期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元济主持译书院译书,范围及内容主要受托于盛宣怀乃至李鸿章之意图,张元济早就热心西学,在遵循盛宣怀技术实用主义的译书出版方针的同时,向西学拓展,并重点在思想和西政方面,他出版了如英国琐美尔《万国通商史》、勃克鲁的《英国文明史》、日本松平康国的《美国宪法史》、美国韦尔生《政群源流考》。他在译书院第二年,自行自择,出版了本不属于译书院选书范围——严复的《支那教案论》一书,风靡一时,1903年竞出现了盗印翻印之本,政府不得不出台禁令“盗印”。张元济成功劝说盛宣怀,出巨资购买严复所译《原富》一稿,《原富》的出版更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首刊虽然只有上卷,但一时达官贵人,朝廷上下,均乐求之而不得。全书五卷印完时,首卷存货无几。P4-6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9¥29.8 -
在彭德怀身边
¥7.6¥22.0 -
明朝的皇帝(八品-九品)
¥10.7¥36.0 -
梁晓声自述
¥16.4¥48.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5.4¥45.0 -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约瑟夫.富歇传
¥10.6¥32.0 -
曹操传
¥19.9¥59.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10.9¥28.0 -
李鸿章传
¥9.0¥26.8 -
张爱玲传: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11.9¥36.0 -
林肯传
¥10.0¥36.0 -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抗战时代-肆
¥15.9¥49.8 -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16.3¥45.0 -
白居易:乐天诗雄(八品-九品)
¥11.5¥28.0 -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11.9¥36.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2.0¥30.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名流沧桑-《名人传记》佳作
¥9.4¥28.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0.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