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碳减排效应及优化政策研究

包邮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碳减排效应及优化政策研究

¥41.3 (7.4折) ?
1星价 ¥41.3
2星价¥41.3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808605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21808605 ; 978-7-5218-0860-5

本书特色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宏观计量经济协整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及政策优化问题。利用空间统计Moran指数、Moran散点图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利用SEVM空间过滤等计量经济模型的相关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内生俱乐部收敛特性、中国区域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中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中国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国区域碳排放门槛效应等问题。利用中国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三大区域、八大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同时,对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可达性、现有政策优化组合的减排效应也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DSGE模型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R&D投入)、碳税、环境治理等宏观变量的碳强度减排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论,从全国和区域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内容简介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宏观计量经济协整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及政策优化问题。利用空间统计Moran指数、Moran散点图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利用SEVM空间过滤等计量经济模型的相关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内生俱乐部收敛特性、中国区域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中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中国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国区域碳排放门槛效应等问题。利用中国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三大区域、八大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同时,对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可达性、现有政策优化组合的减排效应也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DSGE模型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R&D投入)、碳税、环境治理等宏观变量的碳强度减排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论,从全国和区域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2 技术创新与碳减排相关研究

第3章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时空演变研究
3.1 引言
3.2 技术创新指标选取
3.3 区域技术创新空间相关性分析
3.4 区域技术创新空间差异性分析
3.5 区域技术创新内生俱乐部收敛性分析
3.6 区域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造
4.3 区域碳排放强度特征分析
4.4 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5 区域碳排放门槛效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碳减排效应宏观计量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中国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5.3 基准方案的设立
5.4 动态效应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碳减排政策减排效应DSGE模拟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
6.3 参数校准与估计
6.4 动态效应与传导机制分析
6.5 方差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附录: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学术研究:主要学习领域为应用数量经济、政策绩效评价、循环经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资政服务:主持主研产业发展规划、商贸流通规划、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五年规划中期评估等地方政府委托项目30多项,研究团队编制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有10多项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