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话儿:正在消失的语言
读者评分
4.9分

老话儿:正在消失的语言

老话儿是中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言简意赅,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说理性强,表达能力强等特点,是语言中的精华。

1星价 ¥21.1 (4.3折)
2星价¥20.6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7条)
139***(三星用户)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情境,现在很少见了,有的甚至不见了。在过去那个情境里说出来,很恰当的一句“老话儿”,物人皆非的时候,你怎么说。

2024-04-25 21:02:23
0 0
ztw***(二星用户)

很棒棒哦哦哦

2022-02-13 02:32:2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66808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9页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12668089 ; 978-7-5126-6808-9

本书特色

“老话儿”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之中,因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行业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中所流行的“老话儿”有些是不一样的。老话儿内容丰富,数量极多,为了阅读方便,在本书中分成“可以单独成句的”和“只能用于语句之中的”两大类型,并且把“可以单独成句的”分成:学习•成长、社会交际、生活经验、为人之道、气象常识、生产经验、家庭和谐、工作•做事、医疗卫生等几个部分,以便于阅读。

内容简介

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说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老话儿是中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言简意赅,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说理性强,表达能力强等特点,是语言中的精华,在人们的口语中广泛使用着。老话儿是前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传承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无尽的“乡愁”。研究老话儿,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目录

目 录
一 常见成句老话儿 001
1.学习·成长 002
2.工作·做事 009
3.社会交际 022
4.生活经验 030
5.为人之道 088
6.气象常识 131
7.生产经验 133
8.家庭和谐 137
9.养生健身 144
二 不成句老话儿 155
三 带数字的老话儿 187
四 传说故事里的老话儿 249
五 改变原意的老话儿 301
六 结语 307
展开全部

节选

序 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俗语,表明同一个观点,都是以当地耳熟能详的事例浓缩而成,故而使用的俗语也有所不同。俗语的数量极大,不可胜计。故而在此,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北京地区流行的俗语,也就是北京的“老话儿”。
既然是北京的俗语,“老话儿”那就一定会带有北京的地方特点。概括起来,“老话儿”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通俗易懂,口语化强。“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老话儿与俗语基本相等,但也略有不同,俗语中有许多是来自于古文或者典故的,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听起来显得有些文绉绉的。而表达同样的意思,老话儿则是说得更通俗一些。用“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表达同一个意思。俗语里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句,出自于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老话儿”里一般没有“之乎者也”等辅助用词,认为那是酸文假醋。而是会使用普通人经常说的话,并且是用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表达同样的意思,“老话儿”会这样说:“跟着巫婆儿会跳神儿。”
二、流传时间长,具有传承性。“老”字表示的就是时间长,有一定的历史。同一句老话儿,可能会从爷爷传到孙子,再传到自己的孙子,前后五辈儿人都使用过同一句“老话儿”来作为说理的依据。如果向上追溯,那就不知道流传多少辈子了。从这一点可以证明,老话儿所具有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三、具有哲理,说理性强。“老话儿”大多是普通人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老话儿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适用于其它类似的事项,某些老话儿会用多个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例如:“灯不点不明,话不说不透,砂锅不打一辈子也不漏。”
四、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老话儿”的语言形式丰富,富于乐感,具有相当的语言表现艺术。“老话儿”有长有短,短句式一般都使用固定词组,例如“破财免灾”“棒打出孝子”等;较长的句子有的使用排比句,例如“不盖房不知祖宗苦,不分家不知道哥们儿亲,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些使用的是关联句,例如“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的使用比喻句,例如“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虎落平阳被犬欺,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这些句子虽然比较长,但是都合辙押韵,具有音乐感,说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只有这样才能够便于记忆。
五、良莠并存,审慎而用。老话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标准的东西,在继承的时候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例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见便宜不占是傻蛋”等等,都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思想意识、社会道德标准不相符,是应该摒弃的对象。有一些老话儿已经过时了,与现实不符,或者不符合当今社会道德标准,例如“人活七十古来稀”、“书内有黄金,不打不记心”等等。还有一些老话儿,虽然讲的道理是正确的,但是表现形式却很庸俗,也应当在摒弃之列,例如“谁跟谁亲,手跟嘴亲,手跟屁眼亲”等,也应该在摒弃之列。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老话儿,原本是褒义,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却变成了贬义。例如“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本意是:马如果只给它一日三餐,夜间不加饲料的话,它是不会肥壮起来的;就如同人一样,只守住一方田地,没有自己的创新发展,到什么时候也不会富裕起来。这句话后来却变成了贬义,比喻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得来的意外收获,比喻不靠自身努力而只想天上掉馅饼的事。再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原本是渔民生产经验的总结,说的是三天出海打渔,回来用两天时间修补晾晒渔网,这是打渔人的生产常识。每天打渔每天晒网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出海打渔期间是不可能修补渔网的。而现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多数情况下是含有贬义的,形容人的懒惰。对于这类老话儿的处理方法,也只有约定俗成,无需去改回原意了。
熟语与俗语不同,指的是常用的固定语词或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与谚语的差别是,熟语基本上具有俗语的特点,但是一般不单独提出来用,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用于句子当中。熟语在句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老话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口头语,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但是无法提出来自成一句,作为说理的依据,只能够用在句子里,表达不顾一切的意思。
中国的语言内容丰富,文化韵味强,特别是北京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风趣幽默,适当地运用“老话儿”,可以提高语言艺术,增强语言的魅力。本书中仅选取了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部分老话儿,略加解释,集结成册,以飨读者。所选取的老话儿,一般都是现今人们还在常使用的,能够发挥正能量的,对人际交往有益的。
“老话儿”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之中,因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行业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中所流行的“老话儿”有些是不一样的。例如“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这是喂养骡马等大牲口的人们爱经常说的一句老话儿,意思是说,给牲口吃的谷草,一定要铡得很碎,牲口吃了才便于消化。这是某个特殊行业经验的总结,城市里的人就可能就听不懂。再例如“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这句话显然具有地域性,不靠近河湖地区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
用“老话儿”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方法,可以用若干句不同的“老话儿”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是“老话儿”丰富性的一个表现特点。例如:“不经寒暑,不知道冷热”、“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这两句话表达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即实践出真知。
“老话儿”使用频率*高的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是人类活动的主体部分,占了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因而是语言交流*频繁的一个区域,“老话儿”使用的也就*多。日常生活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万象。
从语言学上区分,老话儿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可以独立成句,拿出来单用的,经常用于说理的依据。例如:老话说,不看憎面看佛面,咱们和他父亲相识,还是不要和他计较了吧。另一类是不能单独成句,只能用在句子当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个意思,例如:他就是个“马大哈”,总是丢三落四的。
老话儿内容丰富,数量极多,为了阅读方便,在本书中分成“可以单独成句的”和“只能用于语句之中的”两大类型,并且把“可以单独成句的”分成:学习·成长、社会交际、生活经验、为人之道、气象常识、生产经验、家庭和谐、工作·做事、医疗卫生等几个部分,以便于阅读。

作者简介

袁树森: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门头沟区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北京民俗学会理事、门头沟区民俗协会副主席、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事文史、考古、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研究30余年。出版专著《老北京的煤业》《爨底下》《灵水》《琉璃渠》《老北京的出行》《老礼儿》。
黄硕:女,汉族,毕业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驻会干部,副秘书长。曾参与组织策划了“北京青年相声节”“北京曲艺精品节目展演”“北京曲艺抢救性保护工程”“听曲艺·品京味”等协会品牌活动。多年来一直从事北京风俗的研究和搜集工作;特别是对老话儿的搜集与研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现正在参与《北京相声史话》的策划与编辑出版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