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a vocabulary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a vocabulary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91040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323页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209104029 ; 978-7-209-10402-9

内容简介

  在《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中,作者努力对儒家角色伦理学做一个诠释。这个诠释接受一套表达人生圆成具有持久愿景的语汇,让它讲自己的话。这个努力基于一个前提,即在做出决定,认可还是拒绝一种哲学立场之前,必须要首先坚持从善原则,要为在其本身意义之上达到理解它,做出努力。然而经过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努力给予儒家角色伦理学可信论理,我们*后有必要提出一个或许是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要不要奉行儒家角色伦理学?它是不是一种令人信服、实际可行的哲学态度?

目录

《子海研究编》序言
《儒家角色伦理学》中文版序言
原序
**章 导论:西方视野中的“儒学”
**节 历史的儒学及其现代命运
第二节 莱布尼茨向往儒教中国
第三节 “智慧”出了问题?
第四节 启蒙运动的“理性”:西方内部的批判
第五节 儒学的“局限”
第六节 比较文化研究归纳概括方法的必要性
第七节 比较文化研究离不开“类比法”
第八节 整体性与枝节性类比:联系性与比照性类比

第二章 儒学的诠释域境
**节 “互系性思维”作为“常识”
第二节 《易经》奠定中国自然宇宙观
第三节 “互系”宇宙观与中华传统医学
第四节 “互系”宇宙观即生态宇宙观
第五节 “互系”宇宙观即道德宇宙观(德心道场)
第六节 “互系”宇宙观的“人为中心”宗教感
第七节 “关系”的相互性与相构性
第八节 儒学:“被造者”作为“创造者”
第九节 唐君毅提出的“过程宇宙观”

第三章 儒家人生观:至于“仁”
**节 是“本质不变人”还是“做人”?
第二节 《大学》奠定人生观
第三节 从“齐家”到“治国”
第四节 “家庭关系”的“话语性”
第五节 人伦角色,体认以礼
第六节 “友”之开放性
第七节 “成人、成仁”之内在性
第八节 “成人、成仁”之能动性
第九节 唐君毅论“做人”为人性
第十节 我们的非同寻常观点
第十一节 《孟子》论“做人”
第十二节 从《五行篇》看《孟子》
第十三节 实验主义“人伦观”
第十四节 “本”“源”“势”“因”释义

第四章 儒家“角色伦理”
**节 源于关系而产生的“价值”
第二节 “子为父隐”而得“直”
第三节 “致中和”而“万物育焉”
第四节 礼义在,有廉耻
第五节 成人至仁
第六节 “仁”:率性之为
第七节 “德”之于“行”,在人伦之义
第八节 德风之起,“角色”之命
第九节 立志笃行,安身立命
第十节 儒学角色伦理诠释词汇
第十一节 “恕”:推己及人
第十二节 “忠”:尽己所能
第十三节 “义”:行天下之大道
第十四节 “信”:践行诺言
第十五节 “德”:品行至善

第五章 儒家思想“人为中心”的宗教感
**节 厘清过程天下观与本体论的差别,不再理睬“超绝”
第二节 重视行进过程性语言:认知“如何”
第三节 溯“天”“帝”观之源
第四节 宇宙如何开始:氤氲观“认识论”
第五节 “意义”与“价值”:儒家思想的“准无神宗教感”
第六节 儒学的“宗教感”:积极的生命之花
第七节 “创造”之本质:“与天地参”的儒家宗教感

参考文献
跋:儒学角色伦理的局限性
《儒家角色伦理学》中文译本校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  在世界之外,并没有一个外在立脚之处去宣称什么客观真理;人总是内省地隐含于对他们的世界进行安排的方式之中。所以,如果要对这一世界说点什么,总是一件志趣选择之事,总是以自己理解而言。任何对当时现状的批评,是指向“我们”的,而非指向“他们”:“我们必须努力做得更好。”  没有什么终极根据可以用来发表对这个世界的客观声明,这种情况使得事实与价值互为依赖、互为必要,也使得客观定义、简单说明这种东西变得很成问题。总是有观察者有兴趣将其中的价值喻义关涉在他的观察之中,他对自己所观察事物的说明也具有很大倾向性。这样,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化学,什么是炼丹术,什么是天文学,什么是星相学,什么是地质学,什么是风水学,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面相学等之间的界线,总是无法做到严格。其实,是“说明书”还是“法规”,二者之间的距离变成人们自己的意识程度问题。  在没有造物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一个关于它的伟大计划或*终目的,因而也就没有单向线性的因果关系。对立面的相互必然性——昼之于夜、幼之于老、盈之于空、缩之于伸,等等——皆给予一种对变化的螺旋形阐释;其中,过程虽然是自成一体特殊性的,但总是返回自己。正如《道德经》所说“反者,道之动”①。对于一年之中的季节而言,春转而为夏,夏转而为秋,秋转而为冬,接着周而复始,来到一个新的而又熟悉的春季。这种反复循环的路径也呈现在天干地支的六十年(花甲)循环之中。  唐君毅强调,秩序是呈现出来的,是偶然性的;他的说法叫作“非定命观”,即“一切无作者之一义”。有时是一种非确定方面,它以经验中每一参与者的独特性为必然性,为它的秩序性,造成每一经验路径具有鼎新和情势具体性、不可逆转、反诸自身和程度上的不可预测性。人与人之间有足够的相似性,可归纳出确定性——对人性做出暂定概想——同时每一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属于某种类其中之一。每一人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许多层次特殊关系所构成的,它决定这个人的人生路径。也正是这种每人所具有的独特性,屏蔽了采用对数模型理解人们行为的可能,使任何关于人的定义都只能是开放性的、有条件的和处于过程当中的。  唐君毅的中国自然宇宙“合有无动静观”(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动与静之不分)摒弃了空间存在绝对“空”、时间存在“永恒”的这种可能。讲“空”,它是有固定边界的“空”;任何“静”,都是在“动”之中达到“平衡”,需要不断地调节。更宏观地看,“合有无动静观”是指秩序的互系性与环流性;任何对未来事物的预测总要考虑到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倾向。“虚”只有相对于“实”才是可能的,相反亦然;“静”(平衡)只有相对于“动”才有可能,相反亦然。  总结以上论述,唐君毅所概括的、为儒学奠基的宇宙观,明显是具有等第性、历史性、特别性和自然发生性的。为进一步说明中国过程性宇宙观的特质,唐君毅采用了蕴义更深厚的一个表述——“一多不分观”①。“一多不分”同时表达一与多、独特性与多重性、延续性与多样性、完整性与集成性等特点之间的不可分性。重要的是,这个内在性、构成性关系的观念,这个任何“一”的构成都必然含“多”的哲理,作为中国自然宇宙观的一个特征,是蕴含于以上所有讨论过的论点之中的。  在宇宙论上,“一多不分观”说明的是,经验场域的任何现象,都可作为一个从许多不同角度去观看的聚焦视点。例如,一个人,在自己是“一个特别人”的伺时,也可是“父母之女儿”“丈夫之妻子”“孩子之母亲”“政治家候选人之一选民”等。  ……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 T.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知名汉学大师。现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尼山圣源书院顾问、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联副主席。  学术研究范围为中西比较哲学,主编《东西方哲学》《国际中国书评》,著有《孔子哲学思微》《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期待中国:探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叙述》等。2013年,荣获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2016年,荣获第二届“会林文化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