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一本通

包邮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一本通

1星价 ¥20.7 (3.6折)
2星价¥20.7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7675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10076756 ; 978-7-5100-7675-6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2甘肃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一本通》是中公教育甘肃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师资和图书研发人员依据甘肃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要求编写而成,反映了甘肃省教师招聘的考情。通过对近几年甘肃省各地教师招聘工作特点的综合分析,本教材经改版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针对性
甘肃省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各地区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和和侧重点虽不尽相同,但核心考点具备一定的共性。本书编者以甘肃省各地考试的真题为依据,针对各地的考试要求,确定了本书内容。
(二)具有实用性
本书通过对各地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归类总结,终确定了每一部分的核心考点。正文中配有经典真题和备考锦囊,以强化理解并补充知识。章节结束都附有强化练习板块,真正让考生能够边学边练,以做到查漏补缺。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2甘肃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一本通》本书根据甘肃省教师招聘考试的要求,架构起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公共基础知识这七部分的庞大知识体系,力求将各地区所考查的知识点尽可能多的呈现,是一本专门针对甘肃教师招聘考试的复习教材。
本书在内容上紧扣考试要求,直击真题考点;结构上针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设计,在主栏区域对重点内容有下划线标注,并设置备考锦囊、经典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扩展和巩固,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目录

目录
部分教育学
章教育与教育学(2)
学习目标(2)
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6)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强化练习(22)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5)
学习目标(25)
节教育与社会发展(25)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0)
强化练习(36)
第三章教育目的(38)
学习目标(38)
节教育目的概述(38)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概述(42)
强化练习(45)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47)
学习目标(47)
节学校概述(47)
第二节教育制度(49)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51)
强化练习(54)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55)
学习目标(55)
节学生(55)
第二节教师(59)
第三节师生关系(67)
强化练习(72)
第六章课程(74)
学习目标(74)
节课程概述(74)
第二节课程目标(80)
第三节课程内容(82)
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开发(84)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评价(86)
第六节课程资源(87)
强化练习(89)
第七章教学(91)
学习目标(91)
节教学概述(91)
第二节教学过程(92)
第三节教学原则(97)
第四节教学方法(100)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06)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09)
第七节教学模式(112)
第八节教学评价(114)
强化练习(117)
第八章德育(120)
学习目标(120)
节德育概述(120)
第二节德育过程(122)
第三节德育原则(126)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28)
强化练习(132)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35)
学习目标(135)
节班主任工作(135)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41)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44)
强化练习(146)
第二部分心理学
章心理与心理学(150)
学习目标(150)
强化练习(152)
第二章认知(153)
学习目标(153)
节注意(153)
第二节感觉(158)
第三节知觉(160)
第四节记忆(163)
第五节想象(170)
第六节思维(172)
强化练习(177)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180)
学习目标(180)
节情绪与情感(180)
第二节意志(185)
强化练习(189)
第四章个性心理(191)
学习目标(191)
节需要、动机与兴趣(191)
第二节能力(194)
第三节人格(197)
强化练习(202)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06)
学习目标(206)
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0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207)
强化练习(209)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210)
学习目标(210)
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210)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212)
第三节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216)
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218)
强化练习(220)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22)
学习目标(222)
节学习概述(222)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5)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231)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5)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37)
强化练习(238)
第四章学习心理(241)
学习目标(241)
节学习动机(241)
第二节学习策略(249)
第三节学习迁移(254)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258)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265)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270)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77)
强化练习(283)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87)
学习目标(287)
节心理健康概述(287)
第二节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88)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92)
强化练习(298)
第六章教学心理(300)
学习目标(300)
节课堂管理(300)
第二节教师心理(305)
强化练习(313)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
章新课程改革概述(316)
学习目标(316)
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发展(316)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317)
强化练习(320)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321)
学习目标(321)
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321)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323)
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324)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327)
第五节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变革(328)
强化练习(330)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34)
学习目标(334)
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34)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37)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40)
强化练习(344)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346)
学习目标(346)
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346)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347)
强化练习(349)
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学习目标(352)
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52)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61)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68)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373)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84)
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392)
第七节教师专业标准(397)
强化练习(402)
第七部分公共基础知识
篇政治(404)
学习目标(404)
章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404)
节党的十九大专题会议及文件(404)
第二节新时代我国强国强军政策(409)
强化练习(413)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14)
节邓小平理论(414)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17)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18)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20)
强化练习(421)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22)
节马克思主义哲学(42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30)
强化练习(433)
第二篇法律(435)
学习目标(435)
章宪法(435)
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435)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36)
第三节我国的国家机构(438)
强化练习(439)
第二章民法(440)
节总则(440)
第二节物权(445)
第三节合同(447)
第四节人格权(450)
第五节婚姻家庭(451)
第六节继承(452)
第七节侵权责任(453)
强化练习(455)
第三章刑法(456)
节犯罪(456)
第二节刑罚(460)
第四章诉讼法(466)
节民事诉讼法(466)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469)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474)
强化练习(478)
第三篇经济(480)
学习目标(480)
章市场经济(480)
节市场经济体制(480)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81)
强化练习(483)
第二章微观经济(485)
节市场体系(485)
第二节市场机制(486)
第三节市场结构(487)
强化练习(490)
第三章宏观经济(491)
节宏观经济调控(491)
第二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493)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95)
强化练习(497)
第四篇人文常识(498)
学习目标(498)
章历史常识(498)
节中国古代史(498)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507)
第三节世界古代史(516)
第四节世界近现代史(518)
强化练习(523)
第二章地理常识(524)
节自然地理知识(524)
第二节世界地理知识(533)
第三节我国的自然环境(535)
第四节甘肃省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543)
强化练习(544)
第八部分教育写作
章教育写作基础知识(546)
学习目标(546)
第二章教育写作技巧(549)
学习目标(54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54)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部分教育学
    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属性和功能
    2.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导出”或“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潜质变为现实。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考点2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经典真题(2016·兰州·单选)学校教育是以()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A.教给学生知识 B.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部分教育学
    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属性和功能
    2.教育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导出”或“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潜质变为现实。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考点2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经典真题(2016·兰州·单选)学校教育是以()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A.教给学生知识 B.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C.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 D.让学生知书达礼
    【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是狭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1教育者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从狭义上来讲,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因为只有教师才是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并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的特征。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
    考点4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
    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典真题(2019·兰州·多选)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深入地认识这三种要素,一方面是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A.学校 B.教育者 C.学习者 D.教育影响
    【答案】BCD。
    三、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阶级性、社会性、历史性、永恒性等只是教育所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经典真题(2018·兰州·判断)老狼教小狼捕食,老鸡教小鸡啄食,因此,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答案】×。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教育的时代性。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二,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除原始社会教育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社会形态的教育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上。教育的阶级性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体现见本部分第二章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④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教育具有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四、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考点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依据作用的对象不同,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①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
    ②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衍生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对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具有制约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在本部分第二章详细阐述。
    经典真题(2019·兰州·单选)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以下属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 B.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C.促进人的个体特征发展 D.培养劳动力
    【答案】D。
    考点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①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的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考点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依据作用的呈现形式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①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②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隐性的潜在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表1-1-1)
    表1-1-1教育起源的学说
     (续表)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
    神话起源说 朱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法国)
    桑代克(美国)
    沛西·能(英国)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国)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将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米丁斯基、
    凯洛夫等
    马克思主义者 生产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原始和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变革深厚的动力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教育起源学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把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这三种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总结成了口诀。考生可参考记忆。
    (1)“本能生利息”——生物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