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文史哲丛刊/第二辑:农耕社会与市场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包邮新书--文史哲丛刊/第二辑:农耕社会与市场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46.5 (7.2折) ?
1星价 ¥46.5
2星价¥46.5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6391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36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100163910 ; 978-7-100-16391-0

本书特色

本书收选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20篇,时代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内容集中于古代农业生产、商品经济、赋税制度等方面,多为名家力作,足资参考。

内容简介

  《文史哲》杂志创办于1951年5月,起初是同人杂志,自办发行,山东大学文史两系的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张维华、黄云眉、郑鹤声、赵俪生等先生构成了*初的编辑班底,1953年成为山东大学文科学报之一,迄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历史行程。  由于一直走专家办刊、学术立刊之路,《文史哲》杂志甫一创刊便名重士林,驰誉中外,在数代读书人心目中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所刊布的一篇又一篇集功力与见识于一体的精湛力作,不断推动着当代学术的演化。新中国学术范型的几次更替,文化界若干波澜与事件的发生,一系列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与这份杂志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向有与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将文章按专题结集成册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57年,就曾与中华书局合作,以“文史哲丛刊”为名,推出过《中国古代文学论丛》、《语言论丛》、《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丛》、《司马迁与史记》等;后又与齐鲁书社合作,推出过《治学之道》等。今者编辑部再度与商务印书馆携手,推出新一系列的<>

目录

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百年沧桑
牛耕与犁的起源和发展
试论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经济
论青川秦牍中的“为田”制度
商品经济与两汉农民的历史命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园经济与商品生产
北魏均田制研究史
唐代水车的使用与推广
唐代藩镇割据与商业
唐后期五代诸军州镇屯田营田的若干变化
——土地私有与国家基层政治体制的重建
商业在唐宋变革中的作用
唐宋专卖法的实施与律令制的变化
宋代城市税制再议
从茶叶经济看宋代社会
论宋代四川制盐业中的生产关系
试论元代的纸钞
元代官营高利贷资本述论
元代的植棉与纺织及其历史地位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从战国时代起,我国农业已逐步走向精耕细作,而西汉是我国耕作制度大改进的时期。犁在汉代,已经基本定型,这是与推广牛耕密切相关的。从犁的结构着眼,由原始耒耜发展到犁的一个重要特征,还在于增加了犁床。目前,还被保存下来的一些汉画像石上的牛耕图,清楚地反映出汉代犁床的鲜明特征。  就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县等地出土的铁犁壁来讲,汉代的犁壁与犁铧不呈连续的曲面。犁壁是在犁铧之上的。从东汉起犁铧头部的角度逐步趋向减小,其中现存较小的犁的重量,也只有一斤多一些。耕种时颇为省力。犁的铁刃加宽、两刃侧交接处向后延伸,又使得铧头坚固耐用,有利于深耕。在不太高的牛耕速度(大约每小时三公里)情况下,能达到深耕与碎土的作用。具有不同土质地区所出土的汉代铁犁铧、犁壁,也具有不同的形状与特征,这恰好说明当时铁犁的因地制宜。一般来讲,土壤松软、熟地所采用的犁壁,常常是比较弯曲,便于翻转土垡与碎土。用于开垦一些生荒地与坚硬土壤的犁壁,往往是比较平,这样阻力就会大大减小。但在东北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里,也发现过一件巨型铁制犁铧,长四十厘米、宽四十二厘米、高十三厘米。值得指出的是,犁铧的作用只限于破土,没有破碎翻转土壤的作用。犁壁的功用正弥补了这一缺陷,起着破碎翻转土壤的作用。犁壁的采用,是由原始耒耜发展为犁以后又一次重大的改进。  到了唐代,据《耒耜经》所载,当时的犁全长已达一丈二尺①。它的构造也远比秦汉时期的犁复杂与完备得多。它由犁底、压镵、策頟、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九个多部件组成。这些部件也都各有其特殊功能,而且它们的大小和式样也都有一定的相对比例与合理形状。如,犁镌长一尺四寸、宽六寸,犁壁长宽大约都有一尺,它们是用来起土翻土的。犁底长四尺、宽四寸,犁底与压镌等将犁头紧紧地固定下来。犁辕长有九尺,犁辕与犁评等起着支配犁的动作功用。耕地时,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进行深耕或浅耕,还能每次调整耕地的宽窄。  应该说,《耒耜经》中所记载的犁上有调整入土深浅的装置,已经是十分完整、十分先进了。陆龟蒙这样写道:“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柄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以其上下类激射,故日箭。以其浅深类可否,故日评。”这就是说,由于使犁评的进退,从而调节犁箭的上下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后控制犁耕的深浅度。唐代这种犁的结构已经与现代各地的一些犁完全相同;而其调节耕地深浅、宽窄的原理,也被今天新式牵引铧式犁所采用。  我国唐代的犁在前代的基础上,更能适应各地的自然条件,能更好地达到一定的精耕细作的农艺要求。唐代的犁更加突出地运用了“窜垡”的原理,当犁耕时,土垡受到犁的作用向右方翻转断续倒下。犁的耕地宽窄一般对耕的深度并无太大的影响,相反的,能使得深耕大于宽耕。一些采用“滚垡”原理的西洋犁则不然,土垡受到犁的作用后立即翻转倒下,留下一道连续垡条。深耕受到耕宽的很大制约,否则就容易产生覆草不严、翻转不良。要加深深耕势必要加大耕宽,阻力又必然加大,要求更大的动力牵引。在古代用牛作动力,我国犁更具有优越性。所以,日本的“和式犁”正是借鉴了我国犁的结构特点。  ……

作者简介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思潮研究。出版有《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新史学与新汉学》、《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把中国“中国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近期走向》等专著,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等多项课题,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