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包邮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34.4 (7.6折) ?
1星价 ¥34.4
2星价¥34.4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1126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11页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17112686 ; 978-7-5171-1268-6

本书特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存亡继绝,延绵至今,成为世界上幸存的不曾断绝的文明。当你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根源,了解了文化设计之初的真意,就会知道中国人其实很可爱。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章, 主要内容包括: 大哉中华、定下基调、**次大纷争、天纵之圣孔子、通神老子、不战而战的兵圣、孔子的**个反对者墨子、儒门护法孟子、逍遥之祖庄子等。

目录

**章 大哉中华
什么是“中华”
易经的民族与黄河的儿女
改变的只是习惯与人性无关

第二章 定下基调
一画开天
从八卦到《周易》
礼乐文明建制
为《易经》插上翅膀

第三章 **次大纷争
王纲解纽
由官学到私学
“士”之崛起
谁说的都有理

第四章 天纵之圣孔子
素王降世
删述“六经”
始于礼归于仁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人生难得知命
有教无类

第五章 通神老子
老子其人和《道德经》
老子为什么要出关
道可道非常道的矛盾心态
何谓“道”,何谓“德”
反者道之动与柔弱胜刚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为道”与“为学”
合道生活“不失其所”

第六章 不战而战的兵圣
将门出虎子
孙武子《兵法》“十三篇”
战争到底为的是什么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不厌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攻守兼用,避实就虚
合文齐武

第七章 孔子的**个反对者墨子
出身其实不是问题
尚利贵义
交相利与兼相爱
天志和明鬼
尚同与极权
可贵的科学精神

第八章 儒门护法孟子
母教与师承
人之初性本善
由仁到义
王道才是正道
理想的国家
理想的人格

第九章 逍遥之祖庄子
乡野饿夫傲立诸子
有用与无用
乘道德而浮游
自由是因为自足
宇宙本来无是非
生死可作如是观

第十章 百家争鸣的终结者
从荀子到韩非
历史正在重新定向
引法入礼
人性本恶
成为中介并非偶然
韩非的道理
法家强秦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章 大哉中华  什么是“中华”  大哉,中华!既大且久。  身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中华’”,你答得上来吗?是啊,这个作为我们民族的冠名,大家时时提及感觉很熟悉的词儿,要真对此说出个子午卵酉来可能并不是件容易事儿。我们一般都知道中国是“尚中之国”,中国人也曾自认为“地处天下之中”所以叫“中国”,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沐浴在中华文化之中,每一天也都在感受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就是在河洛地区。“洛阳处天下之中”,河南地处中原也号称“天下之中”,省内古都尤多且早。难道就因为这,我们就叫“中国”和“中华”了吗?当然,不能否认有这方面的含义,但又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那么,还有什么别的深意吗?“中庸”之“中”?得,这下可麻烦了。因为我们被一句话给搞晕了,那就是“不偏之谓中”。很长一段时期,几乎全社会都认为不偏之谓中的意思就是走中间路线,做好好先生,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中庸”都觉得很丢脸,甚至怀疑我们的老祖宗怎么会提出这个。紧跟着那就是鄙夷了,不单是对“中庸”二字,也是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  实际上,根本不能那样解释。  我们老祖宗讲的话,那是有高度智慧的,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不是他们讲错了,而是我们后世子孙理解错了,也做错了,回过头来还倒打一耙,埋怨起祖宗来。这岂不真成了不孝子孙,惭愧啊惭愧!  其实,“中”应该解释成合理不合理,跟中间不中间没关系!河南人到现在不是还在讲“中不中?”“中!”吗,那就含有合理不合理的意思在内。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就是:只要我应该去做的,那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有千万人阻挡、抗争、要找我麻烦,我也得往前冲。这还不够极端吗?简直是大无畏,倒像个大侠,哪里有一点儿好好先生的影子呢?  由此看来,中国人所谓的“中”本来很简单明了,那就是:应该极端的,你就走极端;不应该极端的,你就不可以走极端,合理就好。  然而,合理不合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方位不同,合理不合理的标准恐怕也得调整,这就又提示我们易与不易的经权之道。中国人的学问*懂得与时空挂钩,孔子讲得很清楚——“时也,命也”,就是说:时一变,整个方式就要跟着变。所以,“与时俱进”并不是今天的新创,那是有其渊源的。可做学问一旦和时空挂了钩,那就错综复杂了,所以,中国人大概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很难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东他偏说西,说到*后还真闹不懂谁对谁错。这就是中国人,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我们在“yes”和“no”之间好像总有第三条路。  “中”这个字,其实可以看作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图腾。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大家可以想象看,它像不像我们非常熟悉的太极图(图1一1)。那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要还原中华文化的本真,不能不了解《易经》,而它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合在一起想,不能分开来看。这就形成我们“合”的思想,与西方人分的思想大不相同。中间那条线也足够长,可以弯曲达到两极而且确实是弯曲的,那其中也大有深意。  中华之“华”,是华丽的意思。《说文》上说:“华,荣也。”《尔雅》上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原来有一种说法:华夏族是华族和夏族合并融合后的统一族称。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可靠,它并没有文献根据。不妨考虑另一种说法:中原民族古称“华夏”,意即“荣夏”,是“光荣的中国之人”的意思。《说文》谓“夏,中国之人也”。“夏”是族称,是代词,是名词。“华夏”的“华”,是名词作形容词,修饰“夏”。哟,都扯到语法上去了,其实很简单,华就是华丽光彩,做中国人值得自豪。  光是自豪还不行,得知“道”,得知变化之道,“华”应该也有变化的意思。中国字很有趣,除了象形,同音近音的字大概多少也总有些联系。《易经》就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随着时的变化而改变的,人的态度要随时调整,标准也要随时改变。外国人经常讲:你们中国人没有信用,你们中国人总是变来变去,说话从来不算数……现在,连我们自己人也都这样默认了,不过是这样认为“除我以外”的中国同胞。如果真有人问你:“你说话算数吗?”你一定会很生气:“我讲话不算数?我哪里讲话不算数?”可见我们还是讲信用的,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越来越看不懂自己了。这也是我们要正本清源,重新好好了解和认识中国思想、中华文化以及我们民族特性的重要原因。  中华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一个人要不要变?可不可以变?当然要变,也可以变,但是一定要注意怎么变!那就是要有原则地变,不能没原则地乱变,也就是要懂得经权,知道守常,才真懂得变化之道。中华就是有原则地应变,而不可以无原则地乱变。很可惜,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乱变了,因为我们已经不了解什么是中华了。  ……

作者简介

  李新,史学博士。长期从事人类文明史研究和中华文化延绵至今的文化体系研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未来的影响有独到而客观的见解。对中西文化比较与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建设方面有孜孜探索的热情。编著有《迎面而来——从人类文明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思想》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