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为视角

包邮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为视角

1星价 ¥25.9 (4.5折)
2星价¥25.9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12746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04页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010212746 ; 978-7-01-021274-6

本书特色

本书把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视角之上,突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价值,既强调其发展的主体性,也强调其发展的目的性。以这种视角进行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更能提纲挈领,抓住问题的本质。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而言,本书突破了“农民市民化”这个短期目标。作者认为,农民身份上的市民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平等的权利和身份仅仅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只有把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完善人的自我价值作为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本质追求,才能体现城镇化为人服务的宗旨。本书致力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文化人”的价值方向。人类的城镇化进程追求的不仅是生命意义上的存活、居住环境的优化,更是精神世界丰富、有价值、有尊严的更加自由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把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视角之上, 突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价值, 既强调其发展的主体性, 也强调其发展的目的性。以这种视角进行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更能提纲挈领, 抓住问题的本质。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而言, 本书突破了“农民市民化”这个短期目标。

目录

导论 **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问题及反思 **节 中国城镇化快速持续发展的进程及特点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缺失 一、人的城市主体性被忽视 二、人的平等社会权利被阻滞 三、人的正常人伦情感被割裂 四、人的可持续发展被威胁 五、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掩盖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问题的现实反思 一、以物为本发展观的驱使 二、工业文明弊端的凸显 三、对人的发展的理解片面化 第四节 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的提出 第二章 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思想 一、人的发展的出发点——人的本质 二、人的发展的手段——人的解放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思想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 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目的性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城乡关系与人的发展思想 一、城乡分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二、城市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三、城乡融合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马克思关于城市空间生产与人的发展思想 一、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对人的居住空间、休闲空间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节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一、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统一于城镇化实践 二、人与自然关系中“以人类为本” 三、人与社会关系中“以人民为本” 第二节 贯穿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文明促进城镇生产的生态化 二、生态文明促进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三、生态文明促进新型城镇化宜居化 第三节 实现人城和谐的总体目标 一、人生存的物质条件实现“产城协同化” 二、人生活的制度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实现“文明传承化” 四、推进入的发展早日实现“充分全面化” 第四章 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创新 **节 将人的发展与人的迁移统一于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人口迁移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促进入的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入的自我潜能的提升 四、新型城镇化促进入的休闲生活的拓展 五、新型城镇化促进入的精神世界的丰裕 第二节 将城市空间生产与社会公正统一于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诉求 二、新型城镇化主体发展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将城市归属与人的社会融人统一于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认同与归属的困境 二、城乡壁垒的真正消除 第四节 将人的城镇化与人的幸福感提升统一于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二、“人的城镇化”的价值指向 第五章 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途径 **节 加强人的社会融入 一、加强制度改革,实现身份的融入 二、加强城市社区归属,完善生活的融入 三、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融入 第二节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一、发展生产力,为人的素质提升提供社会条件 二、统筹城乡教育,提升人的文化素质 三、增强人的城市性,提升人的现代素质 第三节 提升人的幸福指数 一、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二、激发人的劳动热情 三、保护人的生存环境 四、和谐人的社会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新燕,法学博士,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主持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等多项,出版《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