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324514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2,333页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303245147 ; 978-7-303-24514-7

本书特色

本书对地理学者所研究的自然提供了精辟的介绍,首次尝试把地理学者所研究 自然的诸多方面,及其所采用的不同研究 方法包罗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对学生 读者而言,本书旨在引导他们思考自然并 非其看上去的那样。对地理教师和研究者 而言,本书融汇了迄今为止地理学三个主 要部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环境 地理学)的观点和态度,对地理学科中为 人熟知却又*难以把握的对象之一提供了崭新的见解。

内容简介

本书对地理学者所研究的自然提供了介绍, 首次尝试把地理学者所研究自然的诸多方面, 及其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包罗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全书旨在引导读者思考自然并非其看上去的那样。对地理教师和研究者而言, 全书融汇了迄今为止地理学三个主要部分 (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地理学) 的观点和态度, 对地理学科中为人熟知却又*难以把握的对象之一提供了崭新的见解。

目录

**章 奇怪的自然 一、关于自然的七个故事 二、自然的知识 三、自然与地理 四、未选择的道路 五、自然已死!自然永存 六、小结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二章 地理学的“自然” 一、引言 二、开端 三、20世纪早期的发展 四、战后的纷争 五、本体论的区分与人文地理学的去自然化 六、被压抑的得以复归 七、小结:地理学的“自然” 八、练习 九、延伸阅读 第三章 去自然化:让自然“回归” 一、引言 二、先例 三、自然表达 四、重塑自然 五、为何声称自然是一种社会建构 六、小结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四章 两个自然?:地理学的分与合 一、引言 二、环境现实:目标和依据 三、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四、生产真实的环境知识 五、理解生物物理事实:若干重要争辩 六、一个分裂的学科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五章 自然之后 一、引言 二、既非自然,又非社会 三、从关系的角度思考 四、自然之后的道德 五、后自然思想的动机是什么 六、结论 七、练习 八、延伸阅读 第六章 结论:地理学的本质 课程作业和考试问答题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人文地理学为何?由于当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普及,中国人普遍知道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并不长,它是在 19世纪近代地理学出现之后,方出现的一个学科领域或学科分支。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析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空间过程及其规律性。例如,分析某个地方可以发展何种农业类型,哪里的村庄可以变为大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要划多大,一些国家为何要建立联盟等。世界上不只是地理学家关注空间和区域问题。例如,著名历史学家 I.沃勒斯坦在其巨著《现代世界体系》中,就提到了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著名社会学家 A.吉登斯也强调空间和地理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早期,一批中国学者将西方人文地理学引入中国。在国家图书馆藏书目录中能查到的*早的、汉语的人文地理学著作是张其昀先生编写的《人生地理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在 1926 年出版;*早的汉译人文地理学著作大概是法国 Jean Brunhes的《人生地理学》。Jean Brunhes*早有多种译法,如白吕纳、布留诺、白菱汉,今天中国学者多采用*种译法。白吕纳是法国维达尔学派的核心人物。《人生地理学》由世界书局在 1933年出版,译者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地理系的谌亚达先生。
20世纪前半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心在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是重要的学术基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英美。西方人文地理学在质疑和自我反思中不断前行,发展出丰富的学术概念和彼此补充的学术流派。不过,自 20世纪 50年代初到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大陆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只有“经济地理学一花独放”。这是因为有些学者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客观的人文地理学知识和理论,而西方人文地理学大多是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服务的,因此不必学习之。中国大陆当时的意识形态也没有为人文地理学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许多留学归来的人文地理学者不是转行,就是缄默。感谢改革开放,它给了人文地理学新的发展机遇。李旭旦先生 1978年率先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使其在中国大陆获得了为社会主义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机会。多年后人们发现,李旭旦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默默关注着国外人文地理学的进展。 1976年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开山之篇《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在美国发表后,李旭旦先生就积极学习并把它翻译了出来。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的汤茂林教授整理、补译了李旭旦先生的译稿,并加以发表。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经验—实证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等,同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观点是:尽管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各持立场,但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者可以把握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共同本性。
启动“人文地理学译丛”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中国大陆地理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国内目前尚未有相似的译丛,只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包含一些人文地理学译作。其中一些译作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4年的春天,北师大出版社的胡廷兰编辑找到我,商议启动这套译丛。她为了节省我的时间,约好在我上课的教八楼门口见面。教八楼前有北师大校园中*精巧的花园。那天早上,她从东边步入花园,青春的身影映在逆光中,格外美丽。一年后,她因病去世。我对她生病的事情竟毫不知情,以致没能与她*后告别。后来,出版社的谭徐锋先生、宋旭景女士、尹卫霞女士先后接替此译丛的工作。本套丛书的译者多为我的同仁、学生,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
译丛*早的名字是“人文主义地理学译丛”,仅仅囊括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当初,我联系了国际上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段义孚( Yi-Fu Tuan)、布蒂默( Anne Buttimer)、莱( David Ley)、赛明思(Marwyn S. Samuels)、雷尔夫(Edward C. Relph)、西蒙(David Seamon)等,这些学者都推荐了自己的代表作。后来,为了能持续出版,译丛更名为“人文地理学译丛”。本译丛包括的著作观点纷呈,读者可以细细品读,从中感受人文地理学观点的碰撞。人文地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碰撞中,不断发展着。 周尚意
2019年深秋

作者简介

诺埃尔•卡斯特里(Noel Castree),英国地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环境与发展学院教授。他一直寻求并探索一种用马克思主义观理解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方法。其在人文地理学界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自然-社会二元论,提出并发展了批判地理学中的著名概念“社会的自然”。主要著作还有《工作空间:全球资本主义与劳动力地理学》)《自然意像》(Making sense of nature ,2014)。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