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电影电视艺术学卷:学生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电影电视艺术学卷:学生篇

1星价 ¥231.2 (3.4折)
2星价¥231.2 定价¥68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12009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9cm
  • 页数:357页
  • 出版时间:2019-10-01
  • 条形码:9787571200985 ; 978-7-5712-0098-5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香港电影的本土特色和历史价值、城邦神话的电影空间想象及其文化再生产、电影的隐喻本质、早期沪外影业制片公司的地域表达和区域性特征研究等。

目录

教师篇 关于影片《刘三姐》讨论的杂感 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影片大典》前言 对现代电影美学思潮的几种看法 爱森斯坦蒙太奇美学管窥 技娴艺湛相得为文——论吴印成的艺术道路及其电影摄影 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成就 电影批评:在反思中前行——中国电影批评30年的演进与嬗变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当今中国电影管窥 影像艺术通论——从影视的三重结构看影视艺术融合 对一个文艺创作政策性口号的思考——“观赏性”辨析 银幕上的社会危机——苏/俄转型期的青年电影创作 纪录片《西湖》《南宋》《中国村落》和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 建构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 电影的跨界研究与方法论取向 政治、文化的撞击:30年代电影的多重面貌 光明影院:无障碍视听传播的研究与实践 自来电影出青壮 有关中国电影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代人的爱与怕——阮玲玉:默片史上的天才演员 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 无声的存在——电影史文献集《中国无声电影》前言 影像叙事与中国新世纪电影改编——中国新世纪电影名著改编的后现代解读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反向性策略 移植与重构:美国疯癫喜剧与战后中国浪漫喜剧片 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编写《中国摄影史》: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八一”战争电影的悲剧审美特性 存在与现实: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策略 空间、身体与存在:当代科幻电影叙事的文本建构逻辑 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照片——从拍摄中国的西方摄影家看摄影中的东方学问题 从华语圈到全球化——四十年来中国内地与境外电影合拍的流变及影响 关于内地/香港早期电影几个问题的再分析 视觉文化转向:泛娱乐影像生产合流 记录苦难——来自马克马尔巴夫家族的声音 融中西思维之长,创电影理论之新 《我不是药神》:社会英雄类型片的中国经验 2016年美国电影商业美学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历史剧大讨论述略及其对中国历史电影发展的影响 国家认同、主体状态与社会反思——从近期围产影视剧看中国崛起时代的文化经验 学生篇 唤醒与改变:和电影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演进及其文化逻辑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 重审家庭伦理片:家的镜像与情感重建 影像中的眷村:一个时代的记忆——台湾“眷村电影”的轨迹与特质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 重访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民族认同问题再思考 纪录的悖论 香港电影的本土特色和历史价值 城邦神话的电影空间想象及其文化再生产 传统电影美学的现实延伸——数字化电影再思考 电影的隐喻本质 纸上光影:电影刊物与早期中国电影史书写 早期沪外影业制片公司的地域表达和区域性特征研究 《太平轮·彼岸》:无法承载历史的温情主义书写 新世纪以来二次元美学视野下游戏改编电影的角色创造研究 2015年韩国、日本、印度电影与产业策略分析 20世纪30年代广东影人南下及其后续影响 演进、建构与想象:制度变迁下的贺岁档之路 电通公司经营策略——一次“吸引力电影”视角下的考察 对生命哲学的探索与感知——郑芬芬导演研究 影像滥觞与早期中国电影的发生——从戏曲电影说起 “西游”神话跨时代的改编语境透析 论谢晋电影 在时代和观众之间寻找中国之路——从“新剧”的历史定位说起 纪实性革命: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美学显面与“复调效应” 第六代与第六代之后——中国当代新青年电影的精神图景 柔光镜像:霍建起电影的视觉语言构成与叙事形态研究 浅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宏观视野与微观视点 Electronic Sports——信息时代的产业化竞技选择 电影营销的全民狂欢时代与院线、影院发展之路——以2014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为例 中国部动画电影考源 从游戏到银幕的跨越——兼从玩家角度解读游戏改编的电影 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论贾樟柯及其电影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伦理问题探讨 个体·欲望·他者:波兰斯基早期八部短片三题 布尔迪厄电视媒介理论中的“符号暴力”研究 爱国者还是“叛国者”?——评传记电影《斯诺登》 简论王丽萍家庭伦理剧《岁月如金》的叙事结构 2017年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综述 时间重构:电影叙事表意范式研究 电影《马可·波罗》:一部35年前的合拍巨制 镜像下的台湾社会与台湾人——杨雅喆导演作品分析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丁亚平,1961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国家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两次获批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先后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很好成果奖、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很好学术论文奖、第4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第5届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首届“飞天奖”论文评奖理论类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