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2653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9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68265379 ; 978-7-5682-6537-9
内容简介
目前地理学界一般将六朝地记作为方志的开端,只在绪论中进行简单梳理,文学界则以纯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记诞生的外部背景、地记的文学特色、地记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不足以认知各类地记文献的文体特征以及它与六朝地学知识学术形态的关系。 《汉魏六朝地记之文体研究》将以“知识传承与文体变革”为研究角度,将地记放在六朝地学知识的发展中进行考察,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地学知识的生成扩展与记体之间的关系:地学知识的独立与记体的生成、地学认知角度与记体类型的演变、地学认知主体与记体的记述形态、文人的地学修养对各类文体的变革等。
目录
绪论
一、近三十年现代学术体系下的地记之文体研究
二、魏晋地记研究的文献基础
三、知识传承理论与文体学研究方法
**章 地学知识形态的展开与文体形式的演变
一、先秦行政地理观及其地理著作形式
二、汉朝地理观念的转变与地学文献的生成
三、魏晋地学知识形态与地理知识独立谱系的形成
第二章 州郡地记文体体例研究
一、著作概况
二、州郡地记的文体特征
三、以记述为核心的文体表达
四、魏晋时期地记与风俗记的文体新变
第三章 异物志文体体例研究
一、“异物志”的生成与辑佚概况
二、知识兴趣的转变与地理博物体“异物志”的生成
三、中国地学中博物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异物志”文体体侈
四、地理博物与《博物志》学术价值和文体性质的再认识
第四章 山水认知和山水记文体的生成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突破
二、作为“山脉、河流”内涵的山水认知
三、独立的山川与魏晋山川记的产生
四、晋唐山水认知体系下唐代山水记文类的生成
第五章 六朝文人的风土知识和中古文学的转变
一、魏晋士人博物知识体系下的地学修养
二、魏晋地学知识与中古文学的转向
三、魏晋博物知识的转向与六朝记体的繁盛
一、近三十年现代学术体系下的地记之文体研究
二、魏晋地记研究的文献基础
三、知识传承理论与文体学研究方法
**章 地学知识形态的展开与文体形式的演变
一、先秦行政地理观及其地理著作形式
二、汉朝地理观念的转变与地学文献的生成
三、魏晋地学知识形态与地理知识独立谱系的形成
第二章 州郡地记文体体例研究
一、著作概况
二、州郡地记的文体特征
三、以记述为核心的文体表达
四、魏晋时期地记与风俗记的文体新变
第三章 异物志文体体例研究
一、“异物志”的生成与辑佚概况
二、知识兴趣的转变与地理博物体“异物志”的生成
三、中国地学中博物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异物志”文体体侈
四、地理博物与《博物志》学术价值和文体性质的再认识
第四章 山水认知和山水记文体的生成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突破
二、作为“山脉、河流”内涵的山水认知
三、独立的山川与魏晋山川记的产生
四、晋唐山水认知体系下唐代山水记文类的生成
第五章 六朝文人的风土知识和中古文学的转变
一、魏晋士人博物知识体系下的地学修养
二、魏晋地学知识与中古文学的转向
三、魏晋博物知识的转向与六朝记体的繁盛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翠叶,女,河北沙河市人,文学博士,五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散文文体研究。先后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201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目前在《文艺评论》、《新亚论丛》(香港)、《船山学刊》、《中山大学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宗教》、《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随园食单
¥9.1¥30.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到山中去
¥10.5¥30.0 -
流星雨(八品)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