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07 新帝国的试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07 新帝国的试验

1星价 ¥30.2 (6.3折)
2星价¥30.2 定价¥4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16672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21716672 ; 978-7-5217-1667-2

本书特色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在《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7:新帝国的试验》中,你会看到:
虽然大家习惯将“汉唐”相提并论,实质上两个朝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唐朝不是一个贯通一致的时代,方方面面都可以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段落来看待;武则天集结了很多能干的大臣在她身边,这些大臣是否接受了可以有一个女皇帝?
唐诗难写,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的诗人和好诗?读诗、学诗、作诗对文人意味着什么?
隋唐时代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出现了具备独特性格的“汉传佛教”
……

目录

总 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讲 隋朝统一的基础

01 隋唐:具有强烈分裂性格的统合时期- 002

02 必须由北朝追溯隋唐由来- 004

03 西魏和东魏实力悬殊- 007

04 《颜氏家训》中记载的胡汉女性- 010

05 胡汉冲突使北齐国力大减- 013

06 “邙山之役”后西魏和东魏*主要的分别是什么? - 015

07 西魏军队里看不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017

08 关陇集团的形成- 020

09 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使北周兵源充沛- 024

10 北周武帝的“废佛”动机- 026

11 平阳之战留下的坦途- 030

12 “亡国套式”无法给我们北周迅速灭亡的答案- 032

13 杨坚建立统一朝代的条件- 035

----------

第二讲 隋朝的积极作为与覆亡

01 隋文帝改州- 县二级制- 040

02 人才晋用如何开放并解脱出来? - 043

03 “废乡官”和恢复“本籍回避”- 045

04 “轻赋”使户口大增- 049

05 中古城市的典型—宇文恺重建的长安城- 051

06 恢复洛阳为东都、兴建广通渠- 054

07 隋末过度役使带来了不稳定- 058

08 隋文帝与隋炀帝的“南方情结”表现在哪里? - 062

09 三伐高句丽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065

10 关陇集团内讧与隋朝覆亡- 068

----------

第三讲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01 唐朝并非铁板一块- 074

02 一个唐朝,四个很不一样的段落- 076

03 为何说“贞观之治”是初唐的核心? - 079

04 玄武门之变:光辉王朝背后永恒的阴影- 082

05 女主称制掌权,大臣内心接受女皇帝吗? - 085

06 女皇帝要如何安排继位者? - 088

07 唐太宗利用门第出身可以“修理”大臣? - 091

08 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094

09 盛唐就是唐朝衰微的关键- 097

10 “安史之乱”前后的律令法制- 100

11 中唐及晚唐的政治统治- 103

----------

第四讲 唐人的人文世界

01 元稹和白居易笔下的“胡旋舞”记录- 108

02 艺伎的远源- 111

03 唐人全新的身体意识与审美追求- 115

04 唐代女性的社会意识和地位有哪些不同? - 118

05 婚姻从两家的事变成两个家族的事- 121

06 “假子制”盛行,外族大量涌入中国- 125

07 唐代对外开放的气氛从何而来? - 128

08 如何对待胡人—“安史之乱”前后的巨变- 131

09 府兵制与均田制瓦解:无法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136

10 中唐以后,政治监督与制衡机制是如何被打破的? - 140

----------

第五讲 重读唐诗(一)

01 唐诗为什么重要? - 146

02 唐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 148

03 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发展出严整的对仗格式- 153

04 对仗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基本能力- 156

05 为什么说唐诗如此不自由? - 159

06 唐诗“为文造情”,诗的功能和精神有巨大发展- 162

07 对唐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审美- 165

08 为什么唐诗通常没有主语? - 169

09 王维《鸟鸣涧》和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人与自然- 172

10 写诗难,为什么唐朝还有那么多诗人和好诗? - 176

----------

第六讲 重读唐诗(二)

01 隋唐科举考试为什么以诗赋取才? - 182

02 全民写诗造成了哪些影响? - 185

03 从李白、杜甫读体量庞大的《全唐诗》- 188

04 初唐诗的探索—诗如何跟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191

05 王维承袭初唐诗歌精神- 195

06 李白写大自然与王维有哪些不同?- 199

07 李白:恣意豪放与不守规则- 202

08 李白难考的身世对其写诗的影响- 206

09 李白与杜甫,画风反差有些大- 209

10 “老妪皆解”—中唐诗的一个潮流-213

11 唯美与奇僻,中唐诗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216

----------

第七讲 唐代佛教与佛寺的进一步发展

01 隋唐佛教的核心:选择、整理、混合- 220

02 唐初佛寺经济及其问题- 222

03 玄奘的取经、译经事业- 226

04 唐代为什么选择大乘而弃绝小乘? - 229

05 “判教”观念—用批判的态度搞清楚佛教- 233

06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 236

07 天台宗的“三千一法”- 239

08 天台宗的“教观二门”与“一心三观”- 242

09 华严宗的“判教”系统- 246

10 高度思辨的佛教与会昌法难- 250

----------

第八讲 从门第到科举

01 唐代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 254

02 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256

03 国家慢慢收夺世族的教育权- 259

04 玄宗时期,没有背景的人如何从地方进入中央? - 261

05 为寒门而设的制举- 264

06 从宰相薛元超的人生遗憾看唐代社会地位机制- 267

07 “兼修国史”对宰相意味着什么? - 271

08 唐代科举制“不糊名”的影响有哪些? - 274

09 牛李党争,门第*后的回光返照- 277

----------

第九讲 跃动的复古精神

01 唐宋之间的“古文运动”究竟是什么? - 282

02 韵文与散文的发展变化- 285

03 唐代**波复古运动—陈子昂、李白“返远古”- 287

04 唐代第二波复古运动

—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 290

05 韩愈:复古恢复的是古代文章的精神- 293

06 韩愈:写文章反对模仿古人,主张自我风格- 296

07 柳宗元:文章是拿来明道用的- 299

08 中唐至晚唐,散文性质的大革命- 302

09 从《唐文粹》看古文运动的成就- 306

10 如何对韩愈、柳宗元的成就进行排序? - 309

----------

第十讲 藩镇的历史影响

01 唐代府兵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 314

02 府兵制后来出现了哪些问题? - 317

03 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看府兵制的崩坏- 320

04 边事依赖节度使埋下隐患- 324

05 “安史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 327

06 “安史之乱”后各地遍置节度使,藩镇势力更加强大- 330

07 天下分裂状态的形成- 334

08 “中古”历史特性:中央朝廷没有那么高的控制度- 338


展开全部

节选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杨照)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学出身,没有学历,没有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春秋、战国相关史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之所以写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古史辨》,钱穆认为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疑古太过”,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光看中国古代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假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尽量客观做好查考比对文献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从根做起,竟然将大部分史料精确排比到可以“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地,《先秦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古史辨》的可信度。当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学术界意气风发引领风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体会了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什么?他立刻推荐钱穆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也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倒是替《燕京学报》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自己说:“此文不啻特与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荐余在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里面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对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也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的真诚风范,还牵涉到那个时代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学历的开放气氛。没有学历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单纯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敌,因而得以进入当时的*高学府任教。 这传奇还有后续。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政府规定的大学历史系必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轮流排课,将自己所擅长的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话说,大家理所当然认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续起来,顶多再加上一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中国通史”课堂负责秦汉一段历史的钱穆,不同意这项作法。他公开地对学生表达了质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来给学生片片断断的知识,怎么可能让学生获得贯通的中国史理解?学生被钱穆的质疑说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学生认为既然不合理就该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评反对得有道理就该改。 怎么改?那就将“中国通史”整合起来,上学期由钱穆教,下学期则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学者陈寅恪教。这样很好吧?问了钱穆,钱穆却说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个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个人教! 这是何等狂傲的态度?本来只是个小学教员,靠顾颉刚提拔才破格进到北大历史系任职的钱穆,竟然敢要排挤数不清精通多少种语言,已经是中古史权威的大学者陈寅恪,自己一个人独揽教“中国通史”的工作?他凭什么?他有资格吗? 至少那个年代的北大历史系觉得他有资格,依从他的意思,让钱穆自己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他累积了在北大教“中国通史”的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