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1星价 ¥79.5 (5.6折)
2星价¥79.5 定价¥1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06781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581页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30678169 ; 978-7-5306-7816-9

本书特色

本书题材为学术专著,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类选择了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主要标志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开始流行于西方世界,后来在东方世界也逐渐被接受。在对这种存在方式进行探讨的所有思想家中,一些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对存在方式的研究历时数十载,尽管其中不乏错误与谬见,但总的来说属不易之论。本书的主旨即走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这一理论,对其作一番考察,尤其是要探究这一理论对当下人类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和人类生存境遇提供一个重要维度的理论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主张和中国道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探索, 从而深化国内学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以期在“如何改善人的存在方式”这一西方反思已久的问题上构建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

目录

导论
一、当今人究竟处于怎样的存在状态下
二、人处于这样的存在状态下真的很幸福吗
三、人这样的存在状态是如何形成的
四、为什么说让人处于这样的存在状态已成了统治的一种新形式?
五、人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存在状态走向新的生活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方式理论给予的启示

**章 “物化”笼罩着一切
——卢卡奇对商品形式当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的分析
一、在“商品关系”的基点上形成了人的“物化”的存在状态
二、*基本的“物化”是劳动的“物化”
三、贯穿于劳动“物化”的是劳动越来越“合理化”
四、“原子化”“孤立化”是劳动“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五、“原子化”渗透进人的意识:“总体形象”的消失
六、无产阶级立场与“去物化”

第二章 人过的是“不幸之中的欣慰”生活
——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人的生存境遇的剖析
一、“单向度”是当今人类生存境遇的主要特征
二、人在“单向度”境遇下过的是“不幸之中的欣慰生活”
三、使人处于“单向度”状态是一种“控制的新形式”
四、人走出这种“单向度”的生存境遇的途径

第三章 让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列斐伏尔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研究
一、从日常生活的神秘化批判到总体人的辩证想象
二、现代日常生活的符号拜物教现象批判
三、走向总体性的都市日常生活文化革命
四、通向空间生产的思想之路
五、日常生活的节奏分析

第四章 要存在,不要占有
——弗洛姆对“吕有”的存在方式的批判
一、何谓存在
二、两种对立的生存状态的基础及实质
三、以存在为主导的生存方式的实现路径
四、对构建当代中国新的生活方式的启示

第五章 从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寻找满足
——莱斯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
一、对消费主义状态下异化“需求观”的批判
二、对消费主义状态下“拜物教”的批判
三、对消费主义状态下虚假“幸福观”的批判
四、劳动解放:从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寻找满足
五、对现代人消费主义批判的理论特征

第六章 从工作中获得解放
——高兹对基于经济理性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分析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二、支配“丰裕社会”的不是生产逻辑而是消费逻辑
三、在“丰裕社会”中的工人阶级
四、新的社会主义生存方式的想象:打断“好”与“多”的连接

第七章 生活幸福的核心是性欲的幸福
——赖希围绕着“性”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探讨
一、人的自然需求才是本真的需求
二、性的需求是人的主要的自然需求
三、要创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须正确对待婚姻
四、要创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须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性权利
五、要创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须正确对待家庭
六、要创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须正确对待性道德

第八章 警惕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一哈贝马斯围绕“文往”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一、对人的存在的普遍化叙事方法
二、交往和交往理性对人的存在的意义
三、交往尺度下现代社会的危机与出路

第九章 自由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萨特从人学本体论出发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剖析
一、人的存在的生存论诠释
二、人的存在即自由
三、自由个体眼中的他人与社会
四、探索人的社会历史存在
五、从绝对自由的人学本体论到介入历史的人学辩证法

第十章 我们需要重新占有“共同性”
——内格里对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非狗质劳劲”的纶述
一、非物质劳动成为人的主要存在方式
二、非物质劳动与共同性
三、对理想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展望与描述

第十一章 空间的资本化是导致人的存在危机的主因
——哈雅借以“空向生产”理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思
一、资本化的城市空间与人的存在困境
二、空间生产与新自由主义:人的存在困境产生的主源
三、希望的空间: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
四、“空间生产”理论对构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启示

第十二章 建立在符号基础之上的消费对人的统治
——绝德里亚对消费成了主导逻辑后人的生存境遇的分析
一、消费逻辑的在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逻辑
二、消费逻辑的现实运作:符号/价值对人的抽象统治
三、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何以可能:从价值体系走向象征交换

第十三章 用激进民主政治来创建人新的存在状态
——拉克劳、墨镇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后马克思主义”解析
一、对人的存在方式研究的前行性语境分析
二、对人的存在方式研究的主旨依归
三、对人的存在方式研究的致思向度

第十四章 追求承认、拒绝蔑视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所短含的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探衬
一、承认的三种形式
二、蔑视的三种形式
三、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
四、个体自我实现是承认的目标之一

第十五章 共产主义设想是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
——巴也致的激进政活者学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一、消除身份差别
二、从现实的旁观者转化为创造者
三、共产主义设想是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

第十六章 我们应当如何活着:马克恩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主张
一、马克思论人的存在方式
二、中国道路与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

附录 国内学界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在消费社会或丰裕社会中,生活的意义被还原和缩减为仅仅是物质享受的量的扩张。消费社会使得人的日常生活只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无趣的消费活动而已。这样的生活在极限状态下,已把人还原为消费的动物。这是对人性和对人的真实生活的*深刻的戕害。  通过列斐伏尔,高兹看到了正是因为日常生活总体的解体,造成了阶级无法实现团结和统一,因而被碎片化了。所以高兹敏锐地指出,要告别工人阶级,接受新工人阶级的存在。工人阶级在消费社会条件下当然还存在,但是他的革命意识业已变成一种阶级“误解”。中产阶级如白领工人、技术工人和专业化工人逐渐融入新工人阶级当中。高兹所谓的新工人阶级实际上就是“非工人的非阶级”。与马克思根据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以及它所承担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定义不同,“非工人的非阶级”不是一个社会主体,而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具体地表现为“非工人的非阶级”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自身解放的自觉。它是资本主义危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解的产物,这一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起源于建立在工作的尊严、价值、社会效益和值得向往的基础上的旧社会解体之中。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使“无产阶级”的组成成分及劳动方式发生显著改变,但无论“阶级”构成如何变化,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基本的阶级划分应根据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确定。从根本上看,无产阶级对于生产资料没有所有权,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仍处于受剥削的地位,在工人阶级身上仍然蕴藏着革命性,他们仍然是社会革命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并没有失去其有效性和解释力。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尽管没有成熟到革命意识的程度,但这是现实社会革命条件还不具备和不成熟的表现。新技术革命因其用自动控制的机器体系代替了一般机器体系,使一部分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成为精英阶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精英对于生产资料仍然不具有所有权,仍受制于资本逻辑,因此它只不过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化,绝非无产阶级的消失。高兹把参与现实资本主义生产的“无产阶级”排除在革命主体之外,寄希望于“非工人的非阶级”这样一个模糊的社会力量,其结果也只能对它能够担负起革命的重任表示怀疑。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有一种革命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本身就是现存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即便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两大阶级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构成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变化,只要形成这两大基本阶级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就依然是“无产阶级”。  高兹非常注重学校教育问题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人的基本的自治能力的破坏、削弱是由作为资本运动的同谋——教育来实现的。人的自治能力是人得以自我管理的必要先决条件。人的自治能力的破坏先于劳动分工,而这种破坏又是由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高兹对教育的批判直指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教育制度是社会阶层形成和工作等级划分的发源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的职能,一方面是生产能力残缺,传播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功利主义的知识,生产适合于生产性工作的“专门化”的人和支撑经济理性的抽象个体——“经济人”。资本积累的增殖需要局限、压制人的能力的发展,一是防止人拥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自决权力,二是可以提高单个生产环节的效率。但如此片面的人又不断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无情淘汰,造成当初生产片面的人的资本迅速贬值,进而需要再生产能够操作先进技术的片面的人,结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巨额增加,利润相应下降。人在这种残酷的资本及其技术的压制下痛苦地生活。由此,高兹指出,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具有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教育是一种被迫的非生产性劳动,起到收容过剩劳动力和过滤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无益的能量和潜力的作用。教育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产业,它生产出成批拥有“资格证书”的劳动力,而大量的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形成了紧张矛盾。很多人为了逃避失业,不得不继续或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于是学校教育成了避难所和收容所。教育的功能源于社会现实,受控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  ……

作者简介

陈学明,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等,2012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担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等。 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数十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两项。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三十余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二十余次,其中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七次,三等奖五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一次,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一次;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一次,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一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