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元集林系列青铜识小

包邮至元集林系列青铜识小

¥14.9 (2.9折) ?
1星价 ¥21.3
2星价¥21.3 定价¥5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327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59632791 ; 978-7-5596-3279-1

本书特色

1、中华5000年青铜文化*别开生面的解读2、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等著名学者担纲学术顾问3、丛书名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1.随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吉金鉴古”首个中国青铜器展览的成功举办,国内美术史界以及大众对青铜文化的兴趣愈为浓厚,本书的撰写与出版,无疑是这一时代趣味与趋势的体现,全书对中国5000年青铜文化的专业而又别开生面的解读,可谓兼顾了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双重需求,是一部学术品质与阅读价值俱佳的高质量人文读本。 2.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等著名学者担纲本书学术顾问。 3.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穿古通今,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适合对美术学、考古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4.装帧设计精美,布面精装,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烫白工艺。 5.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封底为青年書法家王维题写;封面拓片来自老一代国博、故宫双料专家傅大卣先生拓并藏的二十四字吉语汉砖;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随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吉金鉴古”首个中国青铜器展览的成功举办,国内美术史界以及大众对青铜文化的兴趣愈为浓厚,本书的撰写与出版,无疑是这一时代趣味与趋势的体现,全书对中国5000年青铜文化的专业而又别开生面的解读,可谓兼顾了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双重需求,是一部学术品质与阅读价值俱佳的高质量人文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集,其中部分文章原发表于学术刊物,为通俗易读起见,酌情删改,且特为本书量体裁衣,补充新文。 本书以《青铜识小》为题,着眼于青铜器的若干小问题,力求言之有物,不作空泛大论。为方便阅读,兼顾勒成,本书分为三个板块,铜器文化史、金文中的世界、艺术史观察,涉及铜器器形、金文以及艺术风格等领域。这些既是作者的专业擅长之处,也是铜器研究的传统,同时也运用了研究的新方法。随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吉金鉴古”少有中国青铜器展览的成功举办,也影响到靠前,美术史界以及大众对铜器的兴趣也愈为浓厚。本书的撰写与出版,也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兼顾到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读物。

目录


一、铜器文化史

“九鼎”及鼎文化

饮食文化视野下的青铜器

羊形铜器的隐喻

人虎之争


二、金文中的世界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金文与历史

伯懋父簋墨书与商周书法

器与铭:铜器的文本与图像关系

金文整饬的动力与方法——以早期铜鼎铭文为例


三、艺术史观察

跽、坐与“负重”

双身的立体意味

铜器的观看

园林中的金石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饮食文化视野下的青铜器 俗话说,“食在中国”。在这个古老又奇异的国度中,距今三千年许,诞生过灿烂的青铜文明。实际上,在青铜时代,中国的饮食就开始摆脱蒙昧,与青铜之光相映成趣。那时的饮食文化已经具有相当的高度,但也无法用比较完备的八大菜系为主的饮食经验来看待。而饮食与器具又总是互相配合的,青铜器作为商周时期的饮食器具,情况又非常复杂,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放大或模拟形态。 正如雅各??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所指出的,“刀叉不仅代表餐具,更代表一个会使用餐具的社会所使用的餐具,而这个社会是个特别的社会” 。青铜器作为礼器或是祭器,其本源都是某种实用功能,而这种实用功能多半则是饮食,而这种饮食或烹饪,则带有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前者为消化,后者则从食谱一直到餐桌礼仪。食谱是对自然物质的文化精制,餐桌礼仪是在食物配制规矩上再加上食用礼仪,因此是二级文化精制。消化则是对已作过文化处理的物质再做自然精制” 。可见,商周时期的铜器虽然是礼制文明的物化形态,但绝不是固定的,反倒也可以动态解析出一些饮食文化意味。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我国古人在新石器时代便*早培育出了粟、黍、稷、稻、菽等粮食作物。大约从夏商时期起,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华夏先民进入到以作物栽培为主的农耕时代,粮食作物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主导,正像王学泰先生说,“夏商两代的统治者不仅在吃上日渐讲究而且也开始注重餐具、食器” 。可见,人们的口食之欲,对饮食的精致化要求推动了餐具的发展。在商周时期,由商王(或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构成的上层社会所使用的*主要*为人称道的食器当属青铜器了。然而一涉及青铜器,就有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青铜容器作为炊器、盛食器之外,还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的重要礼器。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与仪式活动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分野,除非是特别制作用来祭祀的铜器。在语言上也有相通处,《战国策??中山》中有“饮食餔餽”说法,高诱注说,“吴为食餽,祭鬼亦为餽”。所以,古人祭祀的礼制活动与日常饮食是杂糅在一起的。换言之,在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中所使用的青铜器,是生死观念之外的一种日常活动,即烹饪饮食。 我们用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观察青铜器,以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很少涉及,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专门收入了《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一文,不过他本人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研究浅尝辄止后,就转而投向其他的研究了。然而张先生所言,“我之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方式,多多少少是身不由主的。在研究商周礼器的过程中,我逐渐觉察到要了解这些器物,必须先了解这些器物所用于其上的饮食” ,却提示我们应该对青铜器开展另一类型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青铜器金文、中国美术史研究。出版《商周时期青铜豆整理与研究》(2012),《中国古代青铜整理与研究??青铜豆卷》(2015),学术随笔集《汲古闲辞》(2014),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另有书评书话散见于报端网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