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六讲(增订本)

鲁迅六讲(增订本)

¥42.8 (6.3折) ?
1星价 ¥47.6
2星价¥47.6 定价¥68.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84250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5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100184250 ; 978-7-100-18425-0

本书特色

鲁迅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成功融合。 鲁迅研究为当代显学之一,“学术成果”夥矣,但也歧见纷出。作者追溯鲁迅精神之确立至于“心学”传统,兼采近世西学之多元文化养料,发前人所未发。附录部分专注于专题个案之研究,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力求把握鲁迅其人其书之全体,亦时有善言。

内容简介

郜元宝教授著《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初版。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增订本”,初版内容不变,增加了三个“附录”,字数由原来10多万字扩充至353千字,成为郜元宝教授鲁迅研究的代表作,赢得“鲁研界”及学术界广泛赞誉。《鲁迅六讲(增订本)》抢先发售提出鲁迅精神之确立,关键在于中国“**”传统与西方观念论思想之碰撞,并由此出发进而诠释鲁迅的科学思维、文学创作、语言探索、精神反抗、身体言说的具体内涵,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以及留日时期文言论文和旧体诗词,或予以整体把握,或进行文本细读,体现了鲁迅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成功融合。

目录

增订本再版序 1 增订本自序 3 初版自序 5 一 “为天地立心” ——鲁迅著作所见“心”字通诠 1 1. “心学”与“文学”的开始 1 2. 中西语言接触之际的双重误读 5 3. “心”与文学翻译的理想 8 4. “国民性批判”“鉴别灵魂”与“深知民众的心” 10 5. 万恶之始:历代文攻武卫的“治心” 16 6. 自白其心的创作 20 7. “吾愿先闻其白心”:以心应世的法则 23 8. “心里的尺”:探寻出路的指针 26 9. “吐露本心”:“转变”关口的支撑点 30 10. 余论 32 二 神思之心与学之心 ——文学与学术的分途 35 1.“心”之源与晚清士人之风气 35 2. 鲁迅与章太炎 37 3. “冰”之喻:突破门墙 41 4. 文学·学术 48 5. 文学家的根本立场 52 三 “心生而言立” ——语言之路:同一与差异 59 1. “鲁迅风”·“胡适之体” 59 2. 通儒语言·专家语言 60 3. “内涵”·“外发” 62 4. 炼字不苟,其美在骨 63 5. 善用不同的语言资源 68 6. 不同的主体定位 72 7. 动态的汉语本体 74 8. 现代汉语两种原型的不同命运 78 四 “言立而文明” ——从小说到杂文 83 1. 小引 83 2.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84 3. 《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 98 4. 杂文:概念·问题结构·智慧形态 106 五 自由“的”思想与自由“地”思想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129 1. 自由主义者与鲁迅 129 2. 共同的文化营养 131 3. 察其言而顾其行 133 4. 自由主义的讽刺者的自由 137 5. “的”与“地”:根本分歧 139 6. 通过“文学”来表达“自由” 140 7. 自由与平等 144 8.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50 六 反抗“被描写” ——现代中国的自我表达 153 1. 看电影时忽然想到 153 2. “被描写”与被别人描写 157 3. 不能描写自己 159 4. 自己人的“功劳” 161 5. 现代东方的世纪性焦虑 164 6. “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 166 7. 并非“从……到……” 169 8. 语言的创造 171 附录一 175 一 竹内好的鲁迅论 177 1. 在“不安”中接近竹内《鲁迅》 177 2.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鲁迅相的生成及其为东亚知识分子确立的对话场所 178 3. 文学家鲁迅的生成方式 182 4. 鲁迅之死,乃文学之死 184 5. 文学与政治:“从文学的政治化倾向中保卫文学的纯粹性” 186 6. 作家大于作品:本质主义者、主体论者或浪漫主义者的作品论 188 7. 批评竹内的时候真的到了吗? 191 8. 指向宗教 193 9. 回到“不安” 195 二 鲁迅作品的身体言说 197 1. 小引:鲁迅与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 197 2. 舍弃与肯定的纠葛 202 3. 言语道断,身体出场 205 4. “分明地玩味” 209 5. 《野草》:身体书写的自忏之书 214 6. 东西方身体意识的沟通 217 7. 历史、现实、身体与疾病 218 8. “煮自己的肉”与“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 221 9. 结论:从舍弃身体到身体的承受 224 三 读《野草》 230 1. 英译本序回避了另一半《野草》 230 2. 《题辞》所示:忏悔“过去的生命” 232 3. “抉心自食”者的“心学”的失败 239 4. “大阙口”内外的“游魂” 247 5. 身体:精神之“影”无法“告别” 248 6. “天地”之间的“求乞者” 251 四 “科学”·“本根”·“神思” 257 1. “科学”一词的意义纠葛 257 2. 从《教篇》整体论述结构看鲁迅当时的科学观 259 3. 何谓“本根”“本柢”? 264 4. 何谓“神思”? 265 附录二 269 一 鲁迅·黑格尔·胡风 271 二 在祥林嫂的目光逼视下 275 三 阿乎呜呼兮呜呼呜呼 278 附录 三 285 一 读《破恶声论》 287 1. 《破恶声论》在鲁迅早期文言论文中的地位 287 2. 驳“志士英雄”为“无信仰之士人”亦即“伪士” 290 3. 想象中国:充斥“伪士”的“寂漠境”“扰攘世” 294 二 《铸剑》五题 300 1. 历史退化论·“油滑” 300 2. “中国的脊梁” 304 3. “逃名” 306 4. “伤害”·“复仇”·“死” 309 5. “两个仇人” 313 三 关于《伤逝》 317 四 旧诗略说 329 1. 《别诸弟三首》 330 2. 《哀范君三章》 332 3.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335 4. 《亥年残秋偶作》 337
展开全部

节选

应该说,鲁迅对一切语言现象都是有所批判的,但他批判的主要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并不限于表面的中西之辩和文白之争。其语言批判的核心——不遗余力地揭露“文字游戏”的“做戏的虚无党”——就不只针对某一具体的语言形态。“文字游戏”比胡适所说的“名教”更坏。“名教”是崇拜文字的宗教,“文字游戏”则连崇拜也谈不上,只是有意玩弄空洞的文字以获取卑微的利益享受,置问题和事物本身于不顾,造成彻底的“瞒和骗”,这在文言白话或外国语里都很普遍。 语言批判的独到之处,正是其文体的精神所在。鲁迅确实善于从似是而非的固定说法和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入手,剖析深在的心理顽症。只有驱散日常的语言迷雾,才谈得上真正的心灵解放,贴合实际新鲜有力的语言也才可望诞生。杂文的魅力正由此而来。所以,鲁迅对汉语文化的批判,并未偏离汉语发展的正道或取消汉字(虽然他曾经有过这种激烈的主张),也没有完全依傍西方语言的律则,而是通过广泛深刻的批判吸收,从根本上消除词/物分离的文化痼疾,清洗掩盖真实窒息生命的“文字游戏”,打掉语言文字造成的精神蒙蔽(包括外在概念逻辑对语言的钳制与伤害),恢复质朴明净简捷刚劲的本真之言。胡适反对“名教”,何尝彻底告别了文字魔障?比较起来,鲁迅的文章更透明,更少糊涂笼统的思想以及先验概念逻辑对语言的缠绕(并非没有),往往是直接地“给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没有那么多附赘悬疣和“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周作人讲鲁迅有“文字上的一种洁癖”,用在这里倒非常贴切,不必仅仅理解为听过章太炎讲“说文”就刻意使用“本字古义”,“古了起来”,——尽管这也非常重要。 唯其如此,才谈得上承往继绝,自铸伟辞。

作者简介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鲁迅学会副会长,《文学评论》编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