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 ISBN:97875096724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21页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09672419 ; 978-7-5096-7241-9
本书特色
从关注农民工生计问题到系统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进而投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调查与路径探寻。乡村振兴作为“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难题的基本遵循和系统方略。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借此书的出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内容简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对于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共十部分,**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介绍了乡村振兴问题的提出与战略意义,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梳理了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与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与战略特性,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介绍了国外乡村振兴的案例及其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第七部分、第八部分、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分别从乡村治理、小农户发展、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乡村振兴建议。
目录
**章 问题的提出与战略意义
**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历史选择
一、农村改革的历程、经验和贡献
二、农村改革的困境与制度创新
三、“三农”思想的历史沿袭
第三节 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根本抓手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四、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五、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新引擎
第二章 理论渊源与实践逻辑
**节 理论渊源
一、中国乡村振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乡村振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实践逻辑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二、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三、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四、国际乡村振兴运动的实践及其启示
第三章 基本内容与战略特性
**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
一、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四、基本原则
五、总体要求
第二节 战略特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融合性和全局性
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
五、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握的关系
一、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四、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五、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七、试点与推广的关系
第四章 国外乡村振兴案例与经验借鉴
**节 国外乡村振兴运动的典型案例
一、德国的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
二、日本的造村运动与“一村一品”
三、瑞典以社会资本助推乡村振兴
四、韩国以“新村运动”推动乡村振兴
第二节 国外乡村振兴运动的评述
一、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第六章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第七章 小农户发展与乡村振兴
第八章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
第九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乡村发展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握基本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发展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思想。 (1)毛泽东乡村发展思想。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毛泽东认识到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的基石,认为破解小农经济局限性的方法是集体化,途径是成立不同发展水平的合作社。他指出:“个体生产,农民难以增收,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就是经过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为追求农业集体化的高级形式,毛泽东提出实行人民公社制,以集体化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重视农业技术改革,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毛泽东认为“城市太小,乡村太大,乡村多数产品可以自给自足,城市虽带有领导性质,但无法统治农村”。农村成了中国革命的主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国强民富,毛泽东要求“城乡兼顾,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农村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目的仅是满足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1926年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 (2)邓小平乡村发展思想。邓小平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理论。邓小平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农业发展问题,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将工业支援农业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中。阐明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强调,“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提出“两个飞跃”的理论,**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邓小平认识到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要求工农业和城乡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建设小城镇促进农村发展的思想。肯定农民的创新精神,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创造权归农民。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与劳动者的素质密切相关,主张“用科技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江泽民乡村发展思想。江泽民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理论进一步发展。江泽民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角度论述农业基础地位。强调“三农”问题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支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立法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涉农收费、罚款等事项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4)胡锦涛乡村发展思想。胡锦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规划了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出台诸如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扩大农机补贴等惠民政策。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作者简介
杜茂华,男,1962年9月生,四川南部县人。管理学教授,现任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副院长。主要担任课程:管理学、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庆市软科学、重庆市教育规划等省部级项目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参编教材5部。 陈莉,女,1962年生,重庆石柱人,副教授。主要担任课程:管理学、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问题及乡村振兴。
-
博弈论
¥10.9¥3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4.1¥68.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1.3¥58.0 -
图解资本论
¥13.0¥46.0 -
思考.快与慢
¥45.9¥69.0 -
国富论
¥9.7¥35.0 -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28.6¥46.0 -
资本论
¥28.1¥59.8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1.8¥56.0 -
不公正的胜利
¥26.8¥68.0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46.0¥75.0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2023新版
¥45.2¥69.0 -
博弈论
¥28.4¥49.8 -
贸易的真相
¥29.9¥65.0 -
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失去的年代:美国债务危机的起因与漫长复苏
¥18.3¥48.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9.7¥35.0 -
经济学原理
¥17.9¥49.8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