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心鉴

包邮名医心鉴

¥69.6 (7.1折) ?
1星价 ¥69.6
2星价¥69.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477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1页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13247788 ; 978-7-5132-4778-8

内容简介

本书为《环球中医药》杂志“名医心鉴”栏目刊登的文章,按照类别编辑而成。大约100篇文章,基本是靠前中医药名家的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介绍。

目录

**章 理论探讨
国医大师李士懋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观初探
国医大师李士懋狭义汗法脉象求索
罗元恺教授对“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思想探讨
罗元恺教授临证望诊之经验述要
李书义辨识“真中”与“类中”探讨
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主唇”理论的阐发及其运用

第二章 用药(方)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应用辅汗三法验案举隅
杜怀棠教授六和汤临证经验分析
李淑良老师用药点兵论
刘如秀治疗心系疾病应用药对经验
任光荣内服膏方特色赏析
仝小林教授运用水蛭经验
王保和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心衰
魏玮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浅析
岳仁宋教授治疗消渴病常用对药经验浅析
周德生教授脑病专科药对举隅

第三章 肺系疾病
周平安教授论表里和解法
周平安教授清肠保肺法治疗流行性感冒探析
王莒生教授“五步法”治疗咳喘病的经验浅析
王书臣从风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赵法新教授卫前学说与外感热病预防四法

第四章 心系疾病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心肾论治室性期前收缩医案举隅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肾虚血瘀”论治冠心病经验
李文泉安和五脏法辨治胸痹经验
陈伯钧教授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经验
陈镜合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经验
刘燕池教授从“五脏同调”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
史大卓教授基于“虚”“瘀”“痰”理论辨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赵志付教授寒热并用论治复杂性心脏神经症经验
刘景源教授应用经方辨治失眠经验述要
王焕禄临床治疗抑郁症经验浅议
唐启盛教授治疗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的经验总结

第五章 脾胃疾病
邓贵成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李汉文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唐旭东教授香苏饮辅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管窥
杨晋翔教授应用“清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张声生诊治胃痛的临证经验荟萃
尉中民教授运用《黄帝内经》脾阴学说临床经验举隅

第六章 肝胆疾病
罗凌介辨证治疗黄疸七法
符思教授分期论治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薛博瑜教授从祛湿及解毒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第七章 肾系疾病
国医名师吕仁和应用中医药联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验初探
王耀献运用清上固下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名老中医杨宗善治疗原发肾病综合征经验

第八章 糖尿病
栗德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经验
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治糖尿病性便秘经验

第九章 风湿免疫病
国医大师王琦治疗痛风经验
林兰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经验撷菁
王文彦教授治疗痹证经验
高社光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经验
胡荫奇从三焦辨证论治肌痹
胡荫奇中医辨证治疗成人斯蒂尔病经验

第十章 肿瘤疾病
周岱翰教授从“三层广义”理念疏调肝脾论治甲状腺癌
林洪生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
林洪生教授治疗恶性淋巴瘤经验发微
何世东名中医治疗肿瘤的临证经验
史锁芳教授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经验
薛博瑜教授辨治肝癌经验探析
薛博瑜教授辨治肝癌四法经验探析

第十一章 外科疾病
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要
温建民教授内服中药辨证治疗颈椎病经验
庞鹤教授益气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第十二章 皮肤科疾病
庄国康教授运用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经验
许铣教授治疗湿疹经验
许铣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白癜风经验
周平安教授病证结合治疗硬皮病经验
杜怀棠从气郁治疗痤疮经验浅析
周德瑛教授治疗白疤的临床经验
王玉玺教授中医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
李元文教授治疗玫瑰糠疹经验
李元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段行武教授“辨病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用药特点分析
邱明义教授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经验
浅谈中医治疗湿疹类疾病的流派特点

第十三章 妇科疾病
肖承惊教授治疗崩漏的经验浅析
张玉珍教授从虚、热、瘀论治妇科血证的经验
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早衰的思路与方法
罗颂平教授治疗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经验
金哲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经验
魏子孝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夏亲华教授采用补肾活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杨进运用双补汤治疗不孕不育经验撷萃
赵瑞华教授从六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述要
蔡连香教授治疗减肥所致闭经的临床经验

第十四章 儿科疾病
安效先教授运用平肝法诊治儿科疾病的经验介绍
浅析周平安教授诊治特发性性早熟临证经验

第十五章 男科疾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治阳痿的思路与经验
李海松教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对浅析
李海松教授治疗不射精症药对浅析
李海松教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对浅析
高瞻主任医师病证结合论治早泄经验

第十六章 其他诸病
薛伯寿教授调畅气血升清降浊治疗疑难杂症经验
王庆国教授应用双辛鼻鼽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
刘景源教授辨治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经验
耿建国教授从上下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经验浅析
周德安教授“耳聋治肺”新解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
仝小林教授凉燥治验初探
刘清泉教授通络散风法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
张士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辨治经验
余惠民主任医师治疗老年Jl生聋经验

第十七章 针灸推拿
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傅杰英教授针灸调体质治疗慢性腰痛病经验
郝学君教授以火针治疗湿疹经验
李华东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介绍
师瑞华主任医师按动理筋法治疗臀中肌综合征经验总结
武连仲教授巨刺止痛针法经验举隅
徐占英教授针灸治疗咳喘病临证要点
袁青“突三针”为主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赵润琛主任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总结
展开全部

节选

  《名医心鉴:名医经验传承百篇》:  《伤寒论》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和用方的灵巧思路,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李士懋教授在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脉诊为核心的平脉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李士懋教授对《伤寒论》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提出了许多非常独特的见解。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李士懋教授认为此即辨证论治的大法,是中医临床思维的灵魂和核心特色,是对《内经》提出的治病要“谨守病机”的完美发挥,体现了对疾病治疗的动态原则。也就是在疾病的过程中,脉象不断地动态变化,反映了病机的变化,治疗方法随之变动。  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  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近两千年来,这一理论体系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是证,仲景辨证,虽也四诊合参,但起决定作用的指征是脉,因此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也就是辨证论治的总纲。  仲景何以提出观其脉证的理论呢?《伤寒论序》引述文献中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内经》《难经》尚存,其他已亡佚。仲景吸收了前人对脉学的成就,尤其撰用《平脉辨证》一书,对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形成有深远影响。由《平脉辨证》一书的书名可知,此书必是据脉以辨证之书。  《伤寒论》每篇的题目皆为“辨某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的设立,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辨证论治的目的是明确“证”,进而依证立法、处方。而证的确立,是依脉而定,所以仲景提“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就是平脉辨证。  仲景说“观其脉证”,未说观其色证、观其舌证、观其形证等,而独日观其脉证,是以脉辨证、定证。这充分说明,仲景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脉诊为中心,是凭脉辨证,这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纵观《伤寒论》全书,处处都体现了这一精神,这就是以脉为中心的凭脉辨证法。  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内经》动态观在疾病治疗上的具体体现  《内经》提出了天地万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在不断延续与变化的观点,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日:“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有期乎?日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升降出入,是生物体的运动形式,而生长化收藏是对生物的变化发展阶段的概括,生长壮老已是指生命体的变化发展过程。无论是人还是物,它的运动变化都是永恒的,如果运动变化停止了,生命活动也就不存在了。运动变化不仅是生理的常态,任何疾病都不会静止不变,疾病的证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病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那么,如何“谨守病机”?《伤寒论》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仲景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大法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疾病的不断运动变化,如何把握呢?当然要辨其证,证明确了,方能立法、处方。可是证如何确立呢?当然要四诊合参。虽云四诊合参,但仲景着重点出的是“观其脉证”,把脉放在证的上面,这就突出了脉的重要性,是以脉定证,亦即。“平脉辨证”,这是贯穿《伤寒论》全书的精神。  如风寒客于肌表,出现太阳表实证,即麻黄汤证,脉阴阳俱紧。如何知道疾病的证变化没变化呢?《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此可以看出,疾病传变不传变,诊断的标准在脉。再如第36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传人少阳,脉浮细加之嗜卧、胸满胁痛,才可用小柴胡汤,如脉浮仍在表,与麻黄汤。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表解未解?伤阴还是伤阳?有没有入里化热?这些如何知晓?《伤寒论》说,以脉定证,此条脉洪大,传人阳明,故与白虎加人参汤。可以说,《伤寒论》以脉定证比比皆是,是《内经》疾病动态治疗观的具体应用。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