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2174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6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3217491 ; 978-7-5132-1749-1
内容简介
汪昂,字切庵,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新安“医学启蒙派”的代表人物,明末清初的有名医药学家、编辑出版家。汪昂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署名汪昂的医学著作,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在后世流传颇广,深受广大学者和医家欢迎。汪昂以儒入医,学术上主张理法方药全面掌握而不可偏废;其医学理论溯源《内经》,主张辨证必求于本;首倡“暑必兼湿”说,提出“痛风六法”;提倡未病先防,并积极倡导养生。董正华、步凡编著的《汪昂/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内容包括汪昂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目录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二、《本草备要》
三、《医方集解》
四、《汤头歌诀》
五、《经络歌诀》
六、《勿药元诠》
七、其他著作
(一)《本草易读》
(二)《汤头钱数抉微》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黄帝内经》研究
(二)方药传承研究
二、学术特色
(一)《内经》研究特色
(二)本草学研究特色
(三)本草学应用特色
(四)方剂学研究特色
(五)养生学研究特色
(六)“暑必兼湿”证治
(七)编撰经络歌诀
临证经验
一、明辨寒热真假
二、区别病因病性
三、辨析出血部位
四、别水肿之阴阳
五、阐斑疹之分类
六、痛风治疗六法
(一)顺气
(二)清痰
(三)搜风
(四)散湿
(五)养血
(六)祛瘀
七、痰病的辨证施治
(一)痰饮病名,仲景奠定
(二)病因不一,水湿是本
(三)致病广泛,病变万端
(四)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五)通用二陈,随证化裁
(六)治有宜忌,需加注意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对《医方集解》的发挥
(二)对《汤头歌诀》的发挥
(三)对“暑必兼湿说”的发挥
四、国外流传
(一)《本草备要》
(二)《医方集解》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汪昂》: 1.《本草备要》的编撰特点 (1)首列药性总义,统括药学概论 汪昂在系统总结前代本草学著作优缺点的基础上,而撰写《本草备要》。他充分借鉴《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的经验,采用先总述,后分论的体例。 《本草备要》正文之前列“凡例”,集中介绍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主要参考蓝本等。其云:“注本草者,当先注病证。不然,病之未明,药于何有?从前作者罕明斯义。第云某药人某经治某病而已。浅术视之,盖茫如也。唯李氏《纲目》,裒集诸家,附著论说,间及病源;《经疏》因之,释药而兼释病,补前人之未备,作后学之指南。兹集祖述二书,更加增订,药性病情,互相阐发,以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读,故前后间见,或因药论辨,读者宜观而统会之可也。” 次列“药性总义”一篇,相当于本书的总论。该篇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七情畏恶、药物命名、药物炮制等,使读者在学习具体中药之前,了解药物药性等基础知识。在本草学著作中开总论先河者,并非汪氏等首创。明·陈嘉谟所撰《本草蒙筌》即设“总论”,具体介绍“出产择地土、收采按月时、藏留防耗坏、贸易辨真假、咀片分根梢、制造资水火、治疗用气味,药剂别君臣、四气、五味、七情、七方、十剂、修合条例、服饵先后、各经主治引使、用药法象”等内容。后来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亦设序例,分上、下两卷,收录合药分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五脏五味补泻、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洁古)、药名同异、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由此可知,汪昂是受陈嘉谟、李时珍等影响,而列“药性总义”篇。“药性总义”。的内容,主要节录自《本草蒙筌》《本草纲目》,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予以简要阐释而成。 四气(性)五味是中医药物性能的基本内容,也是说明中药作用机理的核心理论依据。汪昂在《本草备要·卷一·药性总义》中开篇即日:“凡药,酸属木人肝,苦属火人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人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人肾。此五色之义也。”首先明确指出药物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五行、五脏的关系。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药物五味基本作用的*早记载,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地补充、完善,而逐渐形成《本草备要·卷一·药性总义》所载“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等五味相关作用。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本草备要·卷一·药性总义》云:“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并引用李时珍之说,言“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此说提示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气(性)味、炮制、配伍都有密切的关系。 ……
作者简介
董正华,男,1955年出生,陕西省西乡市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硕士,中医临床基础(伤寒)专业;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教学及临床诊疗及经方治疗肾脏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主编《金匮要略通解》《全注全译》《伤寒论讲义》《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锦》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21.4¥6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2.4¥38.0 -
中医诊断全书
¥18.7¥59.0 -
家庭实用百科全书养生大系:中国土单方
¥27.2¥68.0 -
中医手诊图释
¥9.4¥28.0 -
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彩图版
¥19.6¥69.0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19.9¥49.8 -
神农本草经
¥19.6¥69.0 -
野外认采草药彩色图鉴
¥21.6¥45.0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29.4¥49.8 -
彩色图解伤寒论
¥14.5¥45.0 -
医疗再生:日美现场报道
¥16.5¥36.0 -
刮痧拔罐针灸指南
¥23.3¥59.0 -
黄帝内经 (全6册)
¥51.2¥168.0 -
感悟中医-第3版
¥19.7¥48.0 -
彩色图解金匮要略
¥14.5¥45.0 -
杏林传习十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本义 华佗中藏经
¥19.7¥48.0 -
图解(黄帝内经)(新版)
¥25.5¥68.0 -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辨症玉函 附脉诀阐微(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10.8¥15.0 -
人体穴位随手查
¥20.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