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说书体小说向小说化小说转型

红楼梦:说书体小说向小说化小说转型

1星价 ¥46.8 (6.0折)
2星价¥46.8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0672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76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13067270 ; 978-7-5130-6727-0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新闻宣传工作者、新闻媒体从业者、新闻传播爱好者等立足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来研究舆论引导,不仅具有推进新媒体舆论引导深入研究的理论意义,建构哲学社会科学新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探索,也具有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的现实意义,为实现传播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研究方案。

内容简介

新媒体舆论,既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国家治理的战略议题。因此,立足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来研究舆论治理,不仅具有推进新媒体舆论治理研究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为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现实意义。本书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新媒体的变革性力量、全媒体传播格局、新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等理论议题展开分析,充分探讨新媒体舆论治理的实现途径和传播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新媒体表达与舆论话语、新媒体舆论场与公共治理、新媒体“舆论绑架”与协调机制、新媒体舆论格局与社会责任等议题,为不断丰富舆论学学科内涵、持续提升舆论学研究水平、创新舆论学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提供一个研究参考。

目录

序言Ⅰ
**编 新媒体与新闻变革
**章 新媒体的变革性力量
**节 新媒体争论与辨析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新文化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新愿景
第四节 新媒体与主流媒体
第五节 新媒体的学术方向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全媒体
**节 源于生活领域的概念
第二节 传媒研究的热点议题
第三节从概念诠释到价值论证
第四节 理论影响与发展方向
第五节 报业实践的全新策略
第六节 报业发展的结构转型
第三章 新时代的新闻价值观
**节 新闻媒体、企业与公共性
第二节 重塑新闻传播业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国家布局
第四节 提升新闻传播的国际话语权
第二编 新媒体与舆论治理
第四章 舆论的定义与辨析
**节 学界对于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文献对于舆论的使用与分析
第三节 关于舆论的基本观点与建议
第四节 新时代新闻舆论的*新成果
第五节 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治理
第五章 新媒体话语表达与舆论治理
**节 新闻话语的关键理论
第二节 微博话语表达的内容
第三节 微博话语表达的方式
第四节 微博话语表达的效果
第六章 新媒体舆论场与公共治理
**节 微博舆论研究回顾与评析
第二节 微博舆论场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微博舆论特征的多维观照
第四节 微博舆论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微博舆论的治理与走向
第七章 新媒体“舆论绑架”与协调机制
**节 “舆论绑架”文献综述
第二节 当舆论遇上微博
第三节 微博的传播特点
第四节 微博与公益传播
第五节 微博“舆论绑架”的协调
第八章 新媒体舆论格局与社会责任
**节 媒介政治生态与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走转改”:新时代的新闻学遗产
第三节 史上“报格”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四节 新闻记者的微博之殇与救赎
第五节 新媒体对“强国舆论场”的影响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新媒体的变革性力量 新媒体从技术形态、产业演进到社会影响、治理制度等方面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公共政治生活和传统传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技术、内容、市场和竞争等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之下,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与其密切关联的智能化新技术和新应用的迅猛发展,依托网络存在的各类新媒体,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端和可穿戴设备等逐渐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正是因为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变革,对新媒体的系统研究才愈发紧迫和有意义。 然而,一方面,研究新媒体的视角多种多样,例如,韦路和丁方舟从传播学角度入手,探讨和总结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批判研究范式和诠释研究范式的新媒体研究;吴鼎铭则着眼于新媒体和公民运动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新形态也层出不穷,潘祥辉总结了从*初的博客和论坛到微博,再到微信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介和新媒介形态。新媒体研究者除了关注和应对各类新兴事物,也应停下脚步,认真地回顾、梳理和思考新媒体研究多年来的成果,跳出繁杂的理论争执,找到彼此研究的共通之处。与此同时,中国的新媒体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迅猛普及,网民规模迅速扩张为全球**,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PC用户。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了3.2个百分点,达28.2%;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了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体验升级,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了更多价值挖掘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受众大规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迁移,移动终端成了人们接触媒体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此大背景下,选取当今媒体变革中*具代表性的特质——“媒介融合和参与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使人们更有效而深刻地体会新媒体的内涵。同时,通过研讨分析新媒体与政治生活、传统媒体的关联,可以帮助人们辨认新媒体的哪些主要属性在塑造我们所身处的大环境。 **节 新媒体争论与辨析 在进入新媒体的特质讨论之前,有必要厘清新媒体的概念并进行界定。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Lievrouw认为,新媒体用于指代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的信息传播工具,即那些与传统大众媒介不同的载体。[1]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许多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新媒体的“新”不言而喻,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印刷、广播、电影和电视等的“旧”而言的。因此,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和发展的。毕晓梅认为,只有在与历史中出现过的媒体的比较中,新媒体才能获得其稳定的内涵和延伸。[2] 另一方面,尽管新媒体依托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涵盖了极广的领域,但是其本身还没有建立如传统媒体一般的完整产业体系,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因而定义新媒体非常困难;但新媒体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涵。由此,新媒体在此指所有源自或依赖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生存与发展的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 据此可知,电视显然不是现今所认为的新媒体,但是电视与电脑相结合而组成的数字录像机,如硬盘数字录像机系统(TiVo System)则可被认为是新媒体。 尽管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研究的学者们对于其独有的特点的认知倒是相对一致。根据Martin Lister等人在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一书中的总结,新媒体大致有以下六个特征。[3] **,它以数字化技术(digital)为依托。第二,它强调互动性(interactive),信息的受众也能随意地添加、更改或合成所接收到的内容。第三,新媒体具有超文本性(hypertextual)。它允许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或影视片段等多种媒体结合,一起来表示信息,而这些媒体之间也是用错综复杂的超级链接组织的。第四,新媒体高度网络化(networked)。万维网、社交网站或者各类在线论坛等各类新媒体,都深深地依赖巨大的、密集的和全球化的互联网来建立连接。第五,新媒体具有虚拟性(virtual)。新媒体的许多应用都给用户带来虚拟的世界、虚拟的空间、虚拟的身份以及虚拟的话语等虚拟的体验。第六,与虚拟性密切相连的是新媒体的模拟性(simulated)。尽管模拟性经常被提及,但它缺乏有效的定义。新媒体的模拟性不是简单地对真实的虚假复制,而是一个真实的过程,此过程是人工的和虚构的,并会产生真实的新物体。 不管定义如何迥异,但新媒体正在成为主流媒体已不容置疑。不同的学者对主流媒体做出如下不同的定义。从政治角度上的定义,主流媒体是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省级以上媒体,主要是指中央、各省市区党委机关报和中央、各省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一些大报大台。从社会角度上的定义,主流媒体就是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所倚重的资讯来源和思想来源的高级媒体;主流传媒就是以吸聚*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从经营角度上的定义,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主流媒体,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主流媒体就是依靠主流资本,面向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从上述定义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谁是主流媒体,还需用数据说话。从媒体的属性来看,传统媒体多为官方媒体,但也有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也出身于官媒,传统媒体的转型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新媒体平台。由此可知,虽然理论上还存在争议,新媒体实际上已经跻身主流媒体。

作者简介

郜书锴,博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新闻翻译等。在新闻出版类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在CSSCI扩展期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多篇论文被《新闻与传播》《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等全文转载或摘编 ,共计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新闻传播专著两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项。获全国及省、市级奖励和荣誉十多次,并担任省、市级学术职务、审稿专家及校级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