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觉醒,孩子幸福: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8283724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68283724 ; 978-7-5682-8372-4
本书特色
◆养育孩子的过程,除了支持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更是一场事关自己的修行! ◆妈妈的自我觉醒与成长,才是给孩子*好的爱! ◆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在养育的过程中多一些觉察、反思以及改变,给到孩子成熟且丰盈的爱! ◆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长大,活出生命的自由和温暖!◆妈妈毫无保留的爱,会给孩子源源不断的能力和安全感,成为他成长路上*美的底色,让他用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一切!
内容简介
养育孩子的过程,除了支持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更是一场事关自我的修行!妈妈只有不断地自我觉醒与成长,才能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在养育的过程中多一些觉察、反思以及改变,给到孩子成熟且丰盈的爱!本书是一本探索亲子之间爱的流动以及帮助妈妈自我成长的书!在书中,陈航武老师从三个层面帮助妈妈提升爱的能力:首先,学会爱自己。疗愈自己童年未解心结,不断地和自己内心保持紧密联结,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绽放生命的活力,活出真实的自我;其次,提升爱的能力。包括如何减少抱怨、如何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如何读懂孩子和丈夫的需求、如何停止对“完美父母”“完美小孩”的追求等等。第三,掌握爱的方法,包括培育健康夫妻关系(爱的土壤)、理顺家庭关系(爱的序位)、掌握爱的语言(沟通能力)等等。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妈妈不仅仅能够学到育儿的知识,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很好、更成熟。孩子的成长,妈修行,让我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目录
**章 做父母,是一生一世的修行
1. 从“无证上岗”到优秀父母:中国家长“爱的必修课”/ 3
2. 养儿育女:从“本能教育”到“爱的教育”/ 7
3. 不做“完美父母”,只做会成长的父母 / 11
4. 如何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与价值感 / 17
5.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如何提供爱的养分/ 24
第二章 爱的觉醒:看见自己,才能读懂孩子
1. 亲子关系的改善,真的就在“一念之间”/ 33
2. 疗愈童年未解心结,与孩子共同成长/ 38
3. 看见“控制欲”的心理动力,让孩子自由成长/ 43
4. 摆脱对“完美小孩”的追求,让孩子轻松前行/ 49
5. 看清“无条件的爱”,不做溺爱型父母/ 55
6. 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水面之下的才是真相/ 60
第三章 爱的土壤:培育健康夫妻关系,让孩子快乐成长
1. 聪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另一半的位置/ 69
2. 不抱怨的妈妈,是孩子*好的人生导师/ 73
3. 有智慧的爸爸,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建立威严/ 78
4. 理性处理夫妻矛盾,不让夫妻“战争”误伤孩子/ 84
5. 学会平衡事业和家庭,不做“工作狂”爸爸或“女强人”妈妈/ 90
6. 不做爱的“拯救者”,让身心回归平常/ 97
第四章 爱的序位:理顺家庭关系,让孩子无惧前行
1. 拒绝“爸爸的小棉袄,妈妈的小情人”——警惕子女配偶化/ 105
2. 当孩子试图“主持正义”——避免孩子成为父母的协调人/ 110
3. 当爷爷奶奶成为“心理父母”——如何解决隔代抚养难题/ 114
4.“我把儿子弄丢了”——避免家族成员替代父母的角色/ 119
5.“无厘头的愤怒”来自哪里——家族中的情绪双重转移/ 123
6. 画出你的“家族树”,看清家族里的爱恨纠缠/ 126
第五章 爱的语言:学会沟通,让“情感银行”保持富足
1. 学会“一致性沟通”,让亲子之间不再有“代沟”/ 133
2. 看见“顶嘴”背后的需要,不轻易对孩子下判断 / 142
3. 爱的五种语言,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爱/ 147
4. 避免说这几句“口头禅”,不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152
5. 身教更胜言传,用潜意识沟通激发孩子的正向能量/ 157
第六章 爱的疗愈:当创伤不可避免,父母可以帮孩子做什么
1. 父母离异,怎样将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低/ 163
2. 生二胎:怎样做才能让老大安心/ 170
3. 重组家庭:后爸后妈如何收获孩子信任/ 176
4. 单亲家庭: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181
5. 领养家庭:到底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 185
6. 及时修复分离创伤,避免亲子间的联结断裂/ 191
第七章 爱的实践:用一生的时间练习爱
1. 爱的发现:如何发现天赋,让孩子实现梦想/ 199
2. 爱的镜子:从看见到改变,优秀父母进化指南/ 207
3. 爱的习惯:从他律到自律,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212
4. 爱的圆满:借助造物的力量,追求个人与家庭生活的圆满/ 217
节选
不做“完美父母”,只做会成长的父母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他说:孩子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妈妈),因此可以滋养出“时刻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的感觉(摘自《温尼科特传》)。 但是,这个“足够好”的概念却依然引发了很多父母的焦虑。很多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之后,生怕自己被贴上“不尽责”的标签,所以在养育孩子时特别紧张,生怕自己将从原生家庭带过来的“不好”的性格特质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年代,“养育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被众人拿来检视与讨论的议题。每当网上出现引发争议的育儿方式时,网络上许多人就会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有的网友还会分享自己童年遭受过的类似伤痛。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压力巨大,好像自己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完美父母”的重担。 这种观念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父母开始用高标准去看待孩子的表现。只有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成绩好,并且受到周遭亲朋好友的肯定,父母才会觉得自己是成功的爸妈。然而,一旦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外在表现没有达到标准,爸妈就会觉得丢面子,认为自己是不负责的父母,会被长辈亲友嘲笑是不成功的父母。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看到朋友圈里别的家长在带着孩子旅游、画画、培养各种特长,焦虑就开始发作,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阻碍了孩子的天赋成长。所以,我们要求自己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尽力做到完美。 但是,身为父母这件事,或许该学着练习“不完美”。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爱的爬爬梯”。每一个阶段,父母都需要面对一个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孩子。孩子越小,这个变化的过程就越快。刻意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会更加焦虑,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德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很多人认为刚成为父母的前两年所带来的压力程度,比起离婚和失业所产生的压力还严重。不仅如此,这些受访者还说,如果坦承这些挣扎与不安,会让他们看起来像是个很差劲的父母,会很没面子。毕竟,大家都说“母爱是本性”“孩子出生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做”,好像当父母是件很自然、很简单的事情。 但显然,当父母不仅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的,而且需要持续的学习。 前阵子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位新手妈妈说自己生完孩子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还说,如果可以重来,会选择不要生小孩。她遭到众多网友攻击:“你自己决定要生的,生了就不要抱怨。”当父母承认自己的挣扎时,得到的不是接纳与支持,反而是社会大众与周遭亲友的指责与批评。 当周遭没有支持,许多爸爸妈妈只好戴上“完美父母”面具,隐藏起自己的挫折与挣扎。给自己戴上了“完美面具”,实际上也就相当于给孩子戴上了同样的面具。因为只有孩子表现优异,只有孩子很成功,父母才会觉得有面子,觉得“我是个成功的父母”。 但是,“完美父母”并不存在,每个父母都会犯错。 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花时间和力气去了解他们的父母——愿意看见他们的需求、听他们说话、不断学习、不断改变的父母。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经常需要在“教导父母”与“安慰父母”之间取一个平衡。在我看来,父母伤害孩子不奇怪,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愿意学习、改变,不愿意弥补自己对孩子造成的创伤。 曾经有位来访者,我们姑且称她为“月梅”吧。从她在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发出的信息来看,她似乎过着一个所有女人都渴望的“梦幻人生”:她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分别是六岁和两岁;她热爱她的工作和家庭,先生高中时期便与她相恋;父母住在附近的小区,也非常热衷参与这对年轻夫妻的生活;朋友圈里一天到晚都有她穿着精致服装,参加社交活动的照片。她的生活看起来近乎幸福完美。 但是,这样一位“完美妈妈”却来找我咨询,说自己快要失控了。她感觉自己已经不再喜欢自己的孩子。内心深处,她担心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她想成为小时候梦想中的妈妈,却发现自己持续被手机、工作,以及朋友圈里对她发的萌宝照片的回复所干扰,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真实投入孩子的生活中。 她觉得自己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并认为自己尽了全力。然而,他们家的气氛依然沉重、紧张。她和老公之间没有任何肢体接触;她的大儿子饱受重度焦虑所苦,总是大闹脾气,很少开怀大笑。虽然她父母经常出现在他们生活中,并且全心爱着孩子,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正在被父母的目光审视,这让她格外紧张。她知道自己应该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之中,但不知为何却没有动力改变现状。内心的自责与潜藏的羞愧感促使她持续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有意用任何可以带她逃避痛苦现实的事物来使自己分心。 这种压力让她在面对孩子时越来越失去耐心。比如当儿子的焦虑发作,抗拒去某个地方或尝试某件事情时,就会引发她的情绪化反应。她的声音提高,对着儿子大吼大叫,但这无疑更加重了儿子的焦虑。每当这时她又陷入了自我批评,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儿子;但下次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依然无法控制自己。她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每当无法面对内心的负罪感时,她就开始狂吃狂喝,*终体重开始快速增加。这让一直在朋友圈里显得“完美”的月梅极度恐慌。 经过几次个案咨询,月梅才*终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她开始系统地学习、练习,尝试改变家中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像月梅一样的父母其实很常见。在教养孩子的这场“戏”中,他们就像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够完美的“表演者”,不能容许自己有失误,于是不断要求孩子一定要配合演出,孩子的表现就像是一张张评分表,仿佛一旦出了差错,就会被盖上“父母失格”的章一般,自己过得不开心,与孩子也处得不愉快。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长。因为“做父母”的知识有限、经验不足是非常正常的。过度期待容易造成家长的过度焦虑,*终反而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弃成为“完美父母”的幻想,是我们开始学习、成长的**步。 在面对教养子女这件事时,父母可以选择成为爱面子的“表演者”,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选择成为“学习者”,自己能不断进步,所以可以接受自己有不会的事情,愿意一点一滴地吸收并且理解,让自己不断成长提升。 “我的妈妈从来没跟我道过歉,也从来不承认她做错了。”曾有另一位年轻的来访者这样说,“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她说得对。有一次她错怪我拿了她的东西,东西找到后,她也不跟我道歉,只是开玩笑地转移话题。我真希望她可以跟我道歉,一次就好。” 就像这位年轻来访者一样,许多人的童年经验都是“我的父母从来都不跟我道歉”。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没看过自己的父母示范如何健康地修补关系,所以长大成为父母后,也同样不知道如何修补裂痕。于是,许多人在成为父母后开始追求完美,不敢犯错或是不敢承认自己做错——代际间的又一轮轮回开始。 所以,我想告诉爸爸妈妈们,不要害怕与孩子的关系出现裂痕。当裂痕出现的时候,不要停步于懊恼和自我谴责:“我怎么能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真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我真是一个糟糕的爸爸!”当父母淹没在自责中,就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修补裂痕。 修补是指父母愿意找时间和孩子谈发生了什么事情,承认自己的错误。经由破裂与修补,孩子可以理解到,父母会犯错,也会做修补——也就是说,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但也有能力和机会去修补错误。 父母每一次犯错都可能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不过,裂痕出现后如果伴随着修补,反而更可以促进孩子成长。 当父母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会犯错,并且在犯错后及时做修补,其实是在给孩子示范一件人生中*重要的事情——犯错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论是亲子、婚姻、恋爱、职场,还是朋友关系,要维系一段健康关系并不是确保“关系没有裂痕”,而是要能够辨识并承认这些裂痕,并且修补所产生的伤害。 关系破裂后需要伴随着修补,这是许多父母忽略的事情。因为在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谁对你示范过如何修补关系。于是,很多人在成为父母后,无法接纳自己犯错,或是在伤害孩子后,不知道该如何承认错误,更不用说修补裂痕了。 其实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也需要经常不断地自我检视。我在做个案咨询时,常常要不断反思:我现在对个案说的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还是为了帮助个案?在养育孩子上面,我建议父母可以这样问自己:“现在我做的事情,是为了要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完美父母,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 父母要能够辨认裂痕,承认并修补错误,**步就是要练习成为不完美的父母,要接受身为人类就会犯错的事实,这样才能够承认并接纳自己的错误。只有抛下完美父母的面具,才能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不然,如果父母只看见孩子的行为,就可能认为孩子做什么都是故意的,认为都是孩子的错,也就错失了辨认与修补裂痕的机会。 我们不需要完美父母,也不需要完美小孩,我们需要的是正常的父母和正常的小孩。正常是指会犯错,而且还可能常常犯错。但是在犯错后,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承认错误,修补关系。 这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孩子,也没有一样的父母。当父母愿意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执着,试着让孩子不再成为重大压力源,而是学习陪伴着孩子成长,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在互相理解与陪伴当中感受彼此的爱与信任,孩子也会更加轻松健康。 “足够好的父母”不需要做那么多,只要给予孩子基本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就够了。
作者简介
陈航武 浙江省幸福种子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海恩生命教育体系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疗愈和家庭教育专家,生命科学的探索者和分享者。 于2009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接受了心理咨询、催眠、NLP、等多个流派的系统训练;他以东方的释、道、儒文化为体,以现代科学和身心调整技术为用,创立了海恩生命教育体系,提出“修身·齐家·兴业·济世”的生命观,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在心理咨询、校园教育、企业建设和个人成长等领域,获得显着效果。 10年间,服务了上万家庭,拥有上千例个人身心疾病和家庭治疗的个案经验。海恩生命教育体系和幸福种子公益组织,已经活跃在全国30多个城市,设立了多个实践基地,共培养了100多位家庭教育讲师,300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2000多位公益志愿者,为各地政府机构、公益组织、留守儿童家庭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50万人次的服务。
-
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17.6¥55.0 -
故事药丸
¥32.3¥75.0 -
0-6岁从婴语到英语
¥13.9¥39.8 -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18.2¥52.0 -
孩子与学校
¥10.5¥30.0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9.9¥35.0 -
可怕的2岁,麻烦的3岁
¥14.6¥42.8 -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力
¥14.4¥45.0 -
养育男孩(典藏版)
¥12.7¥39.8 -
悦长大-把孩子当孩子
¥19.1¥59.8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7.4¥35.0 -
你为何成了父母的翻版
¥13.5¥45.0 -
看见孩子 洞察、共情与联结
¥36.0¥59.0 -
无沟通不教育
¥20.3¥58.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7.1¥39.8 -
半小时漫画青春期 生理篇
¥20.1¥49.0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30.2¥48.0 -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
¥16.4¥46.8 -
哈佛家训
¥10.8¥36.0 -
易经与起名
¥16.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