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鲁迅研究所: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

上海鲁迅研究所: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324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52032482 ; 978-7-5520-3248-2

本书特色

本书创刊于1979 年,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内容简介

  《上海鲁迅研究??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为总第86辑,分为“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鲁迅作品与生平研究”“史料??辨证”“鲁海漫谈”“读书杂谈”“馆藏一斑”“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和研究”等栏目。其中,“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集中刊载了近10篇不同关注对象的纪念左联的研究文章。各常规栏目亦从不同侧面呈现了鲁迅文化遗产的完整面貌和精神。

目录


【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


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论纲 王锡荣

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发轫上海及历史背景 乐融

“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综论 乔丽华

责任之心与义利之辩——鲁迅、左翼文化阵营与乐群书店关系考论 俞宽宏

漫谈《芒种》半月刊 张阳

在左联“文艺大众化”旗帜下的文学创新——以周文为例 谢明 曾婵

鲁迅与左联中共党员的交往初探 高方英

丁景唐与左翼文艺运动史研究 丁言模

许幸之与19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 许国庆



【鲁迅作品与生平研究】


圆形:鲁迅《伤逝》的文本结构 苏冉

鲁迅散文的特质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扬烈

庄子文艺视野中鲁迅《野草》的审美哲学 周晓平

迫害狂、恐惧及其隐喻——《狂人日记》与《地洞》的比较研究 王海燕

《狂人日记》与《恶雨喻》《狂犬》比较论析 赵东祥



【史料??辨证】


关于《无常》手稿的一些考证 施晓燕

1930年代“鲁迅形象”的市民消费研究 程儒珺

鲁迅藏画像石《曹望禧造像》拓片考释 杨剑龙

《破恶声论》所见清末诸议论考 孙尧天

景梅九笔下的秋瑾 董大中



【鲁海漫谈】


关于丸山昇先生的回忆 潘世圣

“散”“聚”之间——60多年前的一次讨论 北海

鲁迅译序的《士敏土》 王志成

藏书票与藏书关系述略 邹晏清

口述与笔谈(十二) 裘士雄



【读书杂谈】


“三味书屋读鲁迅”丛书序言 黄乔生

莎乐美的“世纪之吻”——读《比亚兹莱在中国》随想 顾音海

由鲁迅所藏的中国现代木刻所想到的——《鲁迅藏中国现代版画珍赏》代序 李浩

日本“鲁迅像”研究的新开拓——评《战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池田鲁迅”研究》 岳寒飞

此中尚道先生在 杨晔城



【馆藏一斑】


许广平捐赠鲁迅旧藏年画的几个问题 仇志琴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和研究

浅析教育活动在博物馆宣教中的作用——以上海鲁迅纪念馆为例 张晓君



编后


展开全部

节选

——《此中尚道先生在》 ◆ 杨晔城 2019年年底,辽宁美术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鲁迅信札珍赏》《鲁迅书法珍赏》两部书。其中《鲁迅信札珍赏》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编著,《鲁迅书法珍赏》由该馆秦硕编著。书中收录了大量鲁迅手稿的影印件。 《鲁迅信札珍赏》选取了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的140封鲁迅书信,按致信对象编排,依次为家人、亲戚和友朋。每封信还配以释文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鲁迅的思想、为人及社会关系。时间跨度为32年(1904年到1936年),和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基本一致,其意义正如黄乔生在后记中所言:“鲁迅书信是鲁迅生平的注解,是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的一把钥匙。” 百善孝为先。全书以1935年8月31日、11月15日、12月4日和1936年1月8日鲁迅《致母亲》的四封家书开篇,每封都以“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这样的尊称开头,以“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敬语收尾。穿越时空隧道,眼前仿佛出现一个温文尔雅的民国男子,伏在地上在向高堂老母畅叙心扉的场景。 信的内容是常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家事。报告自己的外出近况、关心老人的健康安危、介绍家人的饮食起居,等等。孩子成长的近况更是每信必提——这是母亲(zui)关心的。信件(zui)多两页长短,用金不换小楷毛笔写在花笺上,语言质朴平和,版式布局精美,文字隽秀洒脱,只是同写给友人和恋人的书信相比,字体更显端庄,不见一处涂改的地方,与鲁迅著作中雄辩阔论、斟字酌句、妙语连篇的文风迥异,不像是一个披挂上阵、以笔代戈、针锋相对的战士强者,倒更像是一个远走他乡的人在向母亲报平安,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在1936年1月8日的信中,鲁迅这样告诉母亲和三弟建人分享家乡美食的“土法”:“酱鸡及卤瓜等一大箱,今日收到,当分一份出来,明日送与老三去。”公平合理而非独断专行,这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兄长。从四处筹款购买八道湾十一号,把(zui)大(zui)好的房间让给胞弟一家居住,署上尚无名气的胞弟的大名发表自己的文章,把名利让给家人,兼课打工养活一家老小,把钱上交充公,即使兄弟失和,母亲作主选择了自己并不满意的婚姻,也默默选择隐忍甚至牺牲,这样的“逆来顺受”,以小见大,完全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 前不久,笔者拜读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北京鲁迅博物馆夏晓静老师编的《母亲大人膝下》一书,里面收录了鲁迅1932年至1936年致母亲的50封亲笔信,文如其人,充分展现出鲁迅儿女情长的一面。从这些家书中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鲁迅对母亲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也是终身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延续,(zui)终成为鲁迅“立人”思想的源头活水。 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在书中共收录五通。其中1925年6月2日一通、1926年9月26日一通、1929年5月三通,按双方关系进展,大致可归为恋爱中、同居前和同居后三个代表性的时间节点,虽然这些信件内容在鲁迅的《两地书》中早已结集出版,但有些词句、人名可能在当时的他看来属“不当言论”“不宜公开”而作删改或替换,原件出版得以还原某些历史真相。值得一提的是,《两地书》为铅字排版印刷,原件手稿正好弥补《两地书》没有的那种“质感”和“场感”。比如1929年5月15日的信用了两张笺纸,一张上有枇杷图案,一张为莲蓬图案,枇杷是许广平喜食的水果,莲蓬寓其有孕在身。许广平领会用意,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鲁迅在同月27日的信中承认:“我15日的信中所选的两张笺纸,确也有一点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测。莲蓬中有莲子,尤是我所以取用的原因。”又如1926年9月26日的信中附有鲁迅画的厦门大学教工宿舍和周边建筑草图一组,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尽见其扎实的素描写生功底,无意中还为后人文化遗址保护留下一份不可多得的档案。 从称呼许广平为“广平兄”到“小刺猬”“乖姑”,在信件落款处画上一头卡通的“小白象”,生活中的鲁迅是如此风趣,完全没有一点“老爷”“专家”“家长”的架子,生动地诠释了“相敬如宾”的爱情观。 信件主要是向爱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同写给母亲的信相比,亲情以外又多了些哲理性的思考,如1926年9月26日信中谈到生活费的问题,鲁迅认为:“有生活而无‘费’,固然痛苦;……有‘费’而没有了生活,更使人没有趣味了。”这对当下人们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生活两者的关系仍有时代价值。也许普通人达不到鲁迅那么高深的学问,但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夫妻恋人之间互敬互爱互信的一些做法却是可以从我做起的。 鲁迅致友朋的信札非常丰富,交往对象有蔡元培、胡适、钱玄同、许寿裳、徐懋庸、萧军、内山完造、郑振铎、巴金、唐弢等当时一大批文化名流,涉及内容包括创作出版、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信札情真意切又不乏真知灼见。1904年10月8日致留日同学蒋抑卮的书信(zui)早,蒋家境富裕,早年曾出资为鲁迅兄弟出版《域外小说集》,可以说是鲁迅生命中的第1位贵人,仙台医专留学期间两人关系不错,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铁哥们”。写这封信时蒋抑卮正回国养病,鲁迅主要向他介绍了校园生活近况,同时指出日本学生的思想行为并不比中国学生好,但社交活动能力较强,认为“以乐观的思之,黄帝之灵或当不馁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鲁迅刻画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中国梦”。很多信札还带有原件信封,上面邮票的图案,邮戳的样式,检察机关的验视章,带着时代的烙印,都让人产生浓厚的兴味,成为解密鲁迅和他的时代,解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珍贵的影像史料,这些信札既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又可作为案头工具书使用。从另一个侧面,也为信息时代社会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修复“人际关系冷漠症”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模板。 如果说《鲁迅信札珍赏》让我们回归一个热爱生活、情感细腻的鲁迅,那么《鲁迅书法珍赏》同样让我们走近一个人文情怀自然流露、学识渊博的鲁迅。本书从现存鲁迅一万七千页手稿中精选百二十种,分自作诗稿、古诗文稿、文稿??译稿、信札、日记、碑记、题记、古籍石刻、抄稿??笔记、题签等十编,内容涉猎文博、考古、中外文学和历史、书籍装帧设计、古籍考证、民俗学、金石学、文字学、自然科学等等,借助先进的影印技术,“唤醒”了这些沉睡百年的手稿。 “鲁迅先生无心做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郭沫若如此评价鲁迅的书法。魏晋是个什么年代,一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让万世顶礼膜拜,照此推论,鲁迅的遗墨用价值连城、国之瑰宝来形容毫不为过,而这仅是他“无心做书家”的结果。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顶顶桂冠相比,世人欠鲁迅一个书法家的头衔。 幼学、受祖、父学、师承、抄碑……,鲁迅一生都在研习和书写他认为是“愚民的利器”的汉字,不肯放弃那支已过时尚的“金不换”毛笔,他有过一段关于中国书法的经典评语:“书法不是诗,确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确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确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确有歌的旋律。”把诗画歌舞融入书法当中,鲁迅的书法达到了动静相宜、超凡脱俗的境界。有别于当今书家多为书法而书法,为技而技,对于书识和学问,或忽略或偏颇,鲁迅书法堪称技法、书识、学问三者的完美结合。相比而言,鲁迅书法背后所传递的丰富厚重的文字信息,是鲁迅书法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如《鲁迅书法珍赏》封面上“秋肃春温”四字源于1935年12月5日鲁迅赠挚友许寿裳《亥年残秋偶作》中的诗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所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充分显示鲁迅文化知行合一的人文情怀。 引人注目的是,鲁迅的文字如投枪匕首,而书法却显得高度理性平和,既无黄山谷的火气,也无王铎的缠绕,既无徐渭的诡异,也无郑板桥的做作,一切都是自然天成,从容率真。究其原因,鲁迅作为正道的拯救者,由心灵通过文字展示鲁迅的救世理念,其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书法艺术创作,更是心灵世界的展示,由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自然是集技法、书识、学问、道德为一体的鲁迅心灵的物化,正所谓“书,心画也”。 近年来,围绕鲁迅书法的研究和展示、收藏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与关注,早在2007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就在江西进贤主办过“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2008年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和绍兴鲁迅纪念馆联合承办的“鲁迅手迹珍品展”又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公开展出,《鲁迅藏拓本全集(汉画像卷)(瓦当卷)(砖文卷)》《鲁迅著译影记》《鲁迅藏明信片》《母亲大人膝下》《鲁迅书皮百影》《鲁迅手迹珍品图录》等鲁迅手稿相关书籍相继问世,鲁迅手稿更是屡屡拍出天价。 就在撰写本文时,欣闻《鲁迅藏中国现代版画》又将由辽宁美术出版社付梓出版,这部上海鲁迅纪念馆李浩、仇志琴编著的图书大典,收录了李桦、罗清桢、陈铁耕、郑野夫、刘岘、黄新波、陈烟桥、何白涛、赖少其等一大批鲁迅曾倾力指导过的版画名家作品,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现代版画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生命历程,回顾1935年6月29日鲁迅致赖少其信中曾谈到的:“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正是在鲁迅的热心提倡、积极支持和悉心培育下才“安得广厦千万间”,记得去年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乎同时主办了“经典的解读——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插图展”和“深深的思念——赵延年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座谈会”,版画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美育功能在不断释放出来,见字如晤,见画如晤,一个活着的“人之子”的鲁迅正向我们走来。

作者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是1949年后第1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1949年成立后第1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