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ISBN:97873001635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300163567 ; 978-7-300-16356-7
本书特色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15位学者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回答,论述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从“社会治理共同体”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互动,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内容简介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15位学者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本书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选取制度建设、行政体制、经济治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生态文明、治理工具等国家治理的多个重要切面进行剖析,提出了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目录
**章 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位置 杨开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次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制度密码,**次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治理效能,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的位置。
一、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二、制度建设的总体逻辑
三、制度建设的发展逻辑
四、制度建设的组织逻辑
五、制度建设的评价逻辑
六、制度建设的构成逻辑
七、制度建设的运行逻辑
八、制度建设的行为逻辑
九、制度建设的改革逻辑
第二章 “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刘鹏
新时代行政体制建设应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中心,以推进行政体系一体化、简约化、效能化和分权化为四维支撑,从而建设高效、法治、透明、廉洁的中国之治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行政基础。
一、一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行政组织一体化
三、行政流程简约化
四、行政方式效能化
五、行政关系分权化
第三章 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治理体系 李文钊
尽管对于政府工作的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标准,如科学、规范、系统、完备、高效等,但人民满意是对政府工作评估的首要标准。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有获得感、人民是否有安全感,应该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终的检验准则。
一、职责明确是政府治理的前提
二、行政体制和行政组织是政府治理的主体
三、依法行政是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
四、人民满意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第四章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 许光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制度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经济领域*基础的制度,必须坚持好、完善好这一基本制度。
一、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论述
二、夯实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基础
三、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
四、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建设
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五章 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孙玉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这一提法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以法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站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二、“富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三、“强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第六章 创新特大城市治理,推进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 叶裕民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新型城市化,基本特征是系统有序推进,*大贡献是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探索,*重要结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城乡居民同城同权、共创共享新型发展格局。
一、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是我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程
二、尊重特大城市规模调控规律,创新特大城市治理模式
三、以可支付住房供给为突破口,建构特大城市非户籍人口民生保障体系
第七章 中国社会保障治理改革 胡宏伟
“应保尽保”兼有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的双重特点:它既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即通过覆盖惠及更多人群、保障更高的待遇水平来提升国民生活福祉;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人群全面覆盖、保障需求全面满足,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理想情景和根本目标。
一、“应保尽保”原则的治理意涵解析
二、“应保尽保”治理目标的挑战分析
三、“应保尽保”与基本医保治理改革重点方向
第八章 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中国建设 王虎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应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这里的“公平可及”是卫生健康工作的价值观,而“系统连续”则是健康服务的具体实施标准,二者一个是理念上的,一个是实践管理上的,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一、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及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健康中国的*新精神
三、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治理
第九章 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孙柏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强化了“一核多元”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政党、政府组织通过资源、组织、管理下沉的方式嵌入社会网络之中,构筑了政党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力量参与治理的制度体系,共同治理社会领域的公共问题,这一体制可表述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整合式共治”社会治理模式。
一、治理目标:社会治理中国之治的愿景
二、治理场景:我国社会治理的问题回应
三、理论反思:超越“二元对立”的我国社会治理观念
四、整合式共治: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走向和路径
第十章 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魏娜
社会治理要求主体多元化:有能力的政府、健康的市场、发育良好的社会组织。三者在社会治理中各有特点和优势,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要充分尊重各个主体的差异性和诉求的多样性,构建“倾听—协商—行动”的治理机制。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的界定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中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激发社会活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思路
第十一章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及行动路径 杨宏山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总结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推进制度建设,也要扩大地方自主权,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创新,总结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时将可复制的地方经验纳入国家政策体系中。
一、城乡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
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
第十二章 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方法论探索 何艳玲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城市的具体表现,是将城市空间变成人本空间。城市发展不再无序地扩张和蔓延,城市治理者必须统筹城市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设计成为“场所营造的艺术”。
一、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论
三、指向市域社会善治的下一步行动
第十三章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王宏伟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中,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短时间内在事故灾害现场汇集,彼此之间互不隶属,合作困难。统一指挥可以让应急管理活动相互协调,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防止无序与混乱,进而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一、新时代的应急管理改革
二、应急管理体制变化的原因
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体制
第十四章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张占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思想观念、理念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过程。相对其他领域,更需要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
二、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三、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四、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五、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五章 中国之治的工具基础 张璋
制度优势仅仅为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供了一个前提,能否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取决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制度—执行—成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运作链条。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和执行上的高效性均是中国之治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
一、治理工具: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
二、中国式治理:中国之治的工具特色
三、中国式治理背后的制度优势
节选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杨开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思路。这是我们党**次把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次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制度密码,**次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治理效能,把制度建设放到了国家治理更突出的位置。《决定》是一个具有深厚洞见的文本,全面回答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包括一些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和实践界有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悟。 国家治理可以看作是界定各类治理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一套制度安排,而国家治理活动就是在这套制度之下各主体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是某一具体政策的内容,也不是某一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或者行为选择。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法治,要求基于各治理主体承认的制度安排,不是基于人治,不是基于皇权、神权,或者全能的领导者。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和价值的多元性和冲突性、决策者理性的有限性,都决定了一个事实,即稳定有效的国家治理要依靠制度而不是个人、英雄。无论是经济学中的新制度主义,还是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都把制度放在突出位置、优先位置。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历史,就是以制度建设推动自身建设进而推动中国发展的历史。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强调:“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把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放在异常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从这个论述看,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之间一体两翼,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清晰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即“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制度逻辑对于我们在现阶段进行国家治理转型尤为重要。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同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而我们在技术上、人民整体素质上总体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只有靠制度优势才能实现后发优势。同时,治理转型要求我们采用新理念,打破旧格局,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是一个刀刃向内的改革过程,不能单纯依靠公共管理者的个体自觉,而是要发挥制度的杠杆作用和约束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更多靠制度推进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
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公共绩效与管理评论》(SSCI来源刊)和《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主编,以及《公共行政评论》《国际公共管理杂志》《公共人事管理》《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杂志》等国际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期刊(均为SSCI来源刊)编委。长期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专长为国家治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公共组织等。著有《统筹施策——疫情之后的公共卫生之治》等中文著作,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手册》《基于实践的绩效评估国际手册》等英文著作多部。 本书作者团队(按姓名拼音排序) 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胡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刘 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MPA教育中心主任。 孙柏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院党委副书记。 孙玉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魏 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导。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占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 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63.4¥97.5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52.8¥81.0 -
为什么是中国(九品)
¥29.0¥58.0 -
走向海洋(八品)
¥16.2¥59.8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9.5¥35.0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3¥5.5 -
兄弟连-纪念版
¥13.3¥38.0 -
走向海洋
¥16.1¥59.8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14.8¥28.0 -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5.1¥39.8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4.6¥18.0 -
浴血荣光
¥16.2¥45.0 -
(平装)二战战史
¥11.7¥45.0 -
新书--汉译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定价28元)
¥17.1¥28.0 -
步兵攻击: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本
¥13.5¥45.0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九品)
¥15.2¥39.0 -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
¥37.7¥59.8 -
为什么是中国
¥29.0¥58.0 -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2.3¥30.0 -
共产国际与广州国民政府关系史
¥16.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