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风吹金榜落凡世:古代科举名人趣谈

风吹金榜落凡世:古代科举名人趣谈

1星价 ¥18.6 (3.2折)
2星价¥18.0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60646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80页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21606461 ; 978-7-5216-0646-1

本书特色

科举考试奥义深,奇闻趣谈画外音。那人那事解人颐,真亦假时假亦真。 读科举故事,品人生百味。本书注重通俗化和趣味化,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衰巧妙融合,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科举考试历史人物的趣闻趣事,内容轻松活泼,语言幽默生动。 科举评价: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古*好的制度。 ——孙中山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荣耀、*有权力的职位上。 ——胡 适 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 ——钱 穆 科举确有利弊,但利弊之外有闪耀的人性故事。本书运用讲故事的手法,用从考试起源到科举结束、从求功名到跃龙门、从入仕途到定姻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连缀一个个科举历史片断,让读者探索历史的同时领悟人生喜怒哀乐。各位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感受科举考试中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普通或不普通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茶余饭后拿起书来趣品一番,不失为一件乐事。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 姚远利

内容简介

本书用从考试起源到科举结束、从求功名到跃龙门、从入仕途到定姻缘一个个的故事, 连缀一个个科举历史片断, 让读者探索历史的同时领悟人生的喜怒哀乐。

目录

代 序001

引 言004

壹 落凡世

笃实忠厚 **位状元孙伏伽为何直谏 003

上下求索 王维的状元为何来之不易 006

人生如戏 要仕途也要爱情的元稹 010

居住不易 人生完美诗人白居易 015

呼之欲出 杜牧的科举之路为何一帆风顺 020

咸鱼翻身 王播为何不忘当年“饭后钟” 025

身居破窑 状元吕蒙正器量不凡流传广 028

想当然耳 苏轼科举考试为何留下美谈 033

寥寥可数 兄弟同榜及第高中 038

戏里戏外 张协状元一段姻缘冠古今 042

难以置信 申时行状元及第父母为何不相认 045

以理服人 清朝**位状元傅以渐 051

峰回路转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科举之路 054

名不虚传 *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057

贰 天下瑞

黄金时代 诗词为何繁荣在唐宋 063

承前启后 武则天为科举开创哪些印记 068

再造大唐 武举为何绕不过去郭子仪 072

鲜为人知 外国留学生为何推崇科举考试 076

苦苦追求 耄耋之年为何参加科举考试 080

攀蟾折桂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 084

鹤立鸡群 翩翩少年为何一夜成名 087

众说纷纭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女状元 092

情有独钟 唐宣宗为何成了进士的“铁粉” 097

锦上添花 皇帝居然进士出身 101

语焉不详 北京辽金两代出了哪些状元 105

荒唐可笑 明朝选状元也很奇葩 110

招贤纳士 满不点元是真的吗 115

后世情缘 状元洪钧夫妇为何被后人称颂 119

叁 花枝忙

欺上瞒下 宰相李林甫撒了个弥天大谎 125

回味无穷 朱庆余行卷为何坐卧不安 128

昼想夜梦 陆扆如何要自封状元 131

机缘巧合 吃出来的宰相张齐贤 134

恣意任性 金圣叹真的把考场当儿戏吗 138

功过得失 宋徽宗画科取士为哪般 142

以权谋私 秦桧不露声色为儿孙科考舞弊 147

王者之困 朱元璋错判南北榜案 152

摧枯拉朽 张献忠既爱才也害才的一生 156

铤而走险 说说顺治年间丁酉科场舞弊案 161

一声叹息 李鸿章为何谤满天下 166

是是非非 科举考试中的康有为 170

肆 多狂醉

云中之鹤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考试 177

错失良机 孟浩然科举考试为啥无望 184

惜字如金 祖咏剑走偏锋“怼”考官 188

天降鬼才 谁断送了李贺科举入仕之路 191

蓄发还俗 苦吟诗人贾岛 195

有志无时 李商隐“无题诗”之谜 199

妙笔生花 温庭筠是个好“枪手” 206

诸多无奈 柳永科举考试为啥改名 209

三笑才子 唐伯虎为啥成了落榜生 213

越幅罢黜 蒲松龄为何违例落榜 219

无问西东 金榜题名为何不入仕 224

朝花夕拾 祖父行贿家道败落的鲁迅 228

伍 春日长

追本溯源 考试起源之说 233

难寻真相 历史上*早的职业资格证书 238

殊途同归 古代落榜生的出路 242

稀世之宝 赵秉忠为何留下“状元卷” 246

声名不彰 清末科举改革**人张树声 252

惠风和畅 补考也能成状元吗 255

补考殿试 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258

过犹不及 不为八股文平反 262

故步自封 科举考试为何走向终结 267

附 录 拾遗明皇陵之海淀景泰陵由来 273

参考书目 277

后 记 279


展开全部

节选

居住不易 人生完美诗人白居易 欲眠不眠夜深浅,越鸟一声空山远。 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 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栋里不知浑是云,晓来但觉衣裳湿。 ——〔宿北乐馆〕唐·陈润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对江南情有独钟,以《忆江南三首》*为出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王安石对他的诗曾作评价:“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相传宰相李德裕对白居易送来的书信及诗篇从来不看,而是用一个竹筐封存,刘禹锡劝他看看白居易的诗篇,至少把书信看完,李德裕说:“我怕自己看了会心软。”因此,苏轼发出了“元轻白俗”的著名评论。 据《太平广记》记载,白居易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便知科考行卷之风,带着自己的诗篇去拜谒当时诗坛名人顾况,想得到顾况的推荐。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望名生义,凝视片刻对白居易说:“呵呵!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城米价贵,想要居住下来也不容易。其实,“居易”出自春秋子思《礼记·中庸》,原文是:“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大概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当顾况打开诗稿,开篇**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罢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觉得眼前一亮,于是随口感叹道,诗能写得如此之好,居住应是很容易。这首诗是科场考试练习题,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居住不易与居住易,只在一念之间。一方面,顾况慧眼识珠,善于辨识人才,爱惜人才;另一方面,白居易的文采和才情打动了顾况,给自己带来了希望。自此,白居易“居即易矣”的名声在京城传播扩大,增加了科考成功的概率,从而一举成名。于是留下“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成语,后用来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费用昂贵,不容易维持生活。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的白居易中进士科时,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少年”一联诗。 唐朝自高宗以后,进士科录取人数增多,但官位有限,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为了缓解铨选压力及供需矛盾,增设了“身言书判”考试内容,亦称“书判拔萃科”,又称“判萃科”。经过多年实践,效果甚好,后人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保留。先由礼部组织进士科考试,取得做官资格后由吏部组织“身言书判”考试,须再通过吏部这一关。吏部选拔要求身要体貌丰伟,言要言辞辩正,书要楷法遒美,判要文理优长,四者均要合格,判尤为重要。由吏部尚书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手续甚繁,故有出身二十年而不得官职之人。由于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科答卷规范,成为吏部组织科举考试的规范文本,*负盛名,士子参加该科考试将其答卷作为范文来模仿练习。书判科考试合格后任校书郎,校书郎是秘书省为皇家整理图书的机关,其职责就是管理“邦国经籍图书”。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御使中丞裴度力主削藩,触动了各地藩镇及朝廷官员利益,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武元衡,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受伤,白居易上表皇上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做了不该做的,犯了官场“潜规则”。当朝权贵上奏宪宗贬他任江州刺史。白居易母亲观花时不慎落井去世,他在丁忧期间写下《赏花》及《新井》两首诗,内容涉及“花”“井”等字,便遭诽谤不守孝道,有伤官员风化。中书舍人王涯受人指使,奏请朝廷从重处罚白居易,由于他还没到任刺史岗位,宪宗即下诏再贬白居易任江州司马。 人生中挫折往往是成功的先导,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经历失败和挫折之后才取得辉煌成就,这好像是永久不变的真理。第二年秋天,白居易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女子,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褪尽,嫁给商人为妻。白居易便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曲罢女子说起少年时的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白居易感叹,自己也离京任职两年了,今天受歌女的话所感染,被降职流放的凄凉感倍增,于是撰写一首长诗相赠,共六百一十六字,这就是千古名篇——《琵琶行》。 “闻说仕途巇险甚,未应从此便相疏。”人们常说挫折使人成熟,白居易被贬江州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不像李太白那样不羁,而是多了几分谦卑;不若杜子美那般忧民,而是多了几分独善其身,悠然自得。欲求人心净化,先求人生美化。人们津津乐道,当官要学白乐天,低调些,再低调些。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卒,其子张愔被军士拥立,继任父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的张仲素拜访白居易,还带了关盼盼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供白居易鉴赏。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这时,白居易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时的情景,那时两人夫妻恩爱相随,如今张愔已逝十年,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他着实对关盼盼多了一份同情和担忧,于是和了一首《感故张仆射诸妓》托张仲素捎给关盼盼。 黄金不惜买蛾眉, 拣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意思是指张愔老兄你花重金聘那么多绝色女子,又费尽心力教她们学会唱歌跳舞,你去世后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追随你去呀!关盼盼读后加深了对张愔的思念,为情所困。张仲素离开燕子楼后,关盼盼开始绝食,十天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广传关盼盼是为白居易所害。其实,关盼盼的死因是非难定,这不过是一段凄凉的传说而已。 白居易在朝廷任职期间,还善于搞“形象工程”建设。在杭州担任刺史期间,他利用西湖水资源搞农田灌溉建设,留下了西湖著名的白堤风光。在苏州担任刺史期间,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他命人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给城市增添了一条惠及至今的山塘河。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实干才能出真知,才能出才干。所谓的才情、诗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没有道理。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在洛阳去世,享年74岁,葬于香山,有2800多首诗篇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唐宣宗李忱亲自写诗《吊白居易》哀悼,称赞白居易诗写得好,这殊荣更是诗人少有的。诗云: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作者简介

王东志 笔名冬至、亚岁。1973年生,安徽阜阳人,毕业于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北京市第七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北京市第七届职工文字创作版学员,北京市海淀区作家协会会员,迄今有200余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半月谈》《发现》等军内外刊物,约十万余字。王福忠 笔名行者,1963年生,北京市人, 1987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200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房地产经济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现为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教师,爱好古典文学,从事教学和考试研究近三十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