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43022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229143022 ; 978-7-229-14302-2

本书特色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经典的三问,问出了人生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才不后悔?来看看曾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九旬老人威尔??杜兰特的人生经验碎碎念吧。 ☆给在人生长途中追寻意义且渴盼指引的你 在漫长的一生中,当我们遭遇困境、不得不面对各种难题时,总希望从比我们更有智慧的哲人那里得到忠告、找到答案,普利策奖获得者、知名通俗哲学与历史学家、《文明的故事》和《历史的教训》作者威尔??杜兰特就是这样一位哲人。他目睹过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无政府主义的兴起和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从维多利亚时代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期间美国社会道德的演变,精通各种文化,且一直在用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深研人类的行为方式。 对于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重要议题,如“如何选择宗教信仰?我们本性中的哪些因素致使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生命、爱和幸福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艺术的目的何在?科学的目的又何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是什么让男人喜欢女人?……”这样的永恒追问,也唯有目睹和经历世界剧变的杜兰特这样的思想家方能给出睿智的答案。 ☆失落三十二年,回应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的人生之书 长久以来,因为要客观地写历史,杜兰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以便公平对待他人的思想,但一直有读者写信让他谈谈对人类生命、命运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一直沉默的杜兰特便从1967年3月20日开始创作《落叶》作为回应,书中描述了他对人生各阶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社会各领域(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等)的感悟,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他力倡和平非暴力、有限度的自由,试图呼吁秩序回归……这部倾注了六十余年心血的手稿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就备受媒体和读者关注,但是在杜兰特逝世(1981年)后竟然遗失了,直到2013年才被发现。 ☆这不是来自哲人的神圣启示,而是一部人类的谦卑自白 《落叶》是杜兰特*个人的书写,“非常杜兰特”。序言开篇就点明,“愈成长,愈虚荣。这就是我,一个年近九十五岁的老人。”我们要明白,杜兰特没有超越他的时代,他所有的作品皆在书写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杜兰特来说,他的作品只是表达他对社会、宗教和政治等问题看法的一种方式。22篇短文,里面没有故弄玄虚的晦涩难懂的文字和惊天动地的思考,他认为我们本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判断和思想,他说本书“自豪之处是其主题,而非深度和长度”,可谓是一本大道至简的人生之书。杜兰特穷尽一生的体验和感悟,相信生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告诉我们——杜兰特是睿智的。 尽管创作了深受读者喜欢、畅销数百万册的长篇巨著《文明的故事》,但杜兰特从不自傲,他认为他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他对历史的审视,不过是“一滴水正试图分析大海”。 《落叶》延续了他一贯的“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的写作主张,语言活泼、通俗易懂,但诱人深思,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共鸣之处。 ☆文末附有杜兰特的年表和作品全录 看过《历史的教训》《哲学的故事》《文明的故事》等作品的读者,一定会为杜兰特的睿智之语、深刻见解所折服,但我们对他本人并不了解,所以编者在《落叶》的文末附赠了黄色彩胶纸印制的杜兰特年表,以便读者能在阅读本书时,能与其人生经历相关联,从而对其观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充分享受书中的全部智慧,而不是只被其中的某个语句或段落所吸引。 杜兰特虽然离开人世近40年了,但他的思想从未远离,他之所以选择以“落叶”为题,或许是因为曾经见证繁华而*终凋零的落叶才诠释了生命的真谛。他将他对人类处境的深刻领悟、对世界的眷恋和思考化作了落叶回馈给了世人。

内容简介

从1968年到1978年,威尔?杜兰特曾几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自己正在写一本名为《落叶》的书。他说:这是一本不太严肃的书,是我对政府、生命、死亡与信仰的思索,我简单、公正但并不完美地回答了所有重要问题。不过在杜兰特逝世之后,包括他的后人在内没有一个人知道《落叶》的存在。直到2013年,这部手稿才意外重见天日。 应读者要求,在人生的很后阶段,杜兰特将他对“从青春到老年,宗教与道德,以及性、战争、政治与艺术”等问题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叶回馈世人。《落叶》是杜兰特很个人的书写,是他倾注六十余年心血,深研哲学、宗教、艺术、科学与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很后的智慧之语,回应了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杜兰特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这些简洁而微妙的思索“真正通俗而有价值”。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章 生命开始

CHAPTER ONE Our Life Begins 24

第二章 论青春

CHAPTER TWO On Youth 28

第三章 论中年

CHAPTER THREE On Middle Age 36

第四章 论老年

CHAPTER FOUR On Old Age 43

第五章 论死亡

CHAPTER FIVE On Death 47

第六章 论灵魂

CHAPTER SIX Our Souls 51

第七章 论神明

CHAPTER SEVEN Our Gods 60

第八章 论宗教

CHAPTER EIGHT On Religion 68

第九章 论基督再临

CHAPTER NINE On a Different Second Advent 76

第十章 论宗教和道德

CHAPTER TEN On Religion and Morals 84

第十一章 论道德

CHAPTER ELEVEN On Morality 94

第十二章 论种族

CHAPTER TWELVE On Race 104

第十九章 论艺术

CHAPTER NINETEEN On Art 166

第二十章 论科学

CHAPTER TWENTY On Science 176

第二十一章 论教育

CHAPTER TWENTY-ONE On Education 183

第二十二章 论历史的洞见

CHAPTER TWENTY-TWO On the Insights of History 206

注释

NOTES 234

年表·文献

Chronology & Bibliography 237


展开全部

节选

前言 愈成长,愈虚荣。这就是我,一个年近九十五岁的老人。到了这个年纪,我本应对沉默的艺术了如指掌,本应清醒自明,知道每个有学识的读者都已听过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与之对立的观点。然而,我还是怀揣一颗忐忑之心,准备不计后果地告诉这个世界,或告诉亿万分之一的世界,我对万事万物的思考。这种做法格外荒谬可笑,毕竟到了我这个年纪,年轻时的做事方法或观点早已根深蒂固,几乎无法真正理解这个制造困扰的百变世界,而且还往往会从往事中寻找慰藉,或向家里寻求安全感。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好奇的读者来信,叫我谈谈对人类生命和命运这些永恒问题的看法,而这只是一个虚荣的借口。可事实上,撇开所有写作中的孤芳自赏,我之所以会写,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对于其他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我准备以非正式的方式,摒弃晦涩难懂的文字,在这个一只脚已跨进坟墓的年纪讲述我对那些终极谜题的感受。其实,在很多年前,我就曾不顾一切地在《哲学与社会问题》(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Problem,1917)、《哲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1926)、《转变》(Transition,1927)、《哲学的宫殿》(The Mansions of Philosophy,1929)和《论生命的意义》(On the Meaning of Life,1932)中阐述过这些问题。我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谜。生命是一条由看不见的源头淌出的河,奥妙无穷;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 然而,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永恒的动力。唯愿可以讲述出恢宏的经验和历史,用过往闪烁的光亮凸显未来,从混乱的感觉和欲望中发现意义,发现生命洪流的方向,从而多多少少控制这条洪流,这种永不满足且形而上学的欲望是我们这些问题人类的优秀品质之一。我们所了解的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也可以说,我们的能力胜于我们所了解的。 从贸然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到生命的车轮兜了个圈儿回到死亡为止,纵使徒劳,我们也要尝试了解整个人类。当我们从少年、青年、壮年步入老年,在经历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期间,让我们正视哲学在形而上学、道德、政治、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且让我们把渺小的步伐协调起来,环绕我们这个充满智慧的星球。这会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肤浅、陈词滥调和错误的影响,但这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我们复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接近真理的全貌。 请不要企盼这里有任何新的哲学体系,亦不要期待任何惊天动地的思考。这不是来自哲人的神圣启示,而是一部人类的谦卑自白。书中的文章都很简短,其唯一的自豪之处是其主题,而非深度和长度。如果你在这里发现了任何新颖的东西,那纯属偶然,或许还会令人遗憾。知识会增加,然而,智慧即便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进,却不能代代相传。我无法指导所罗门(智慧之王)。 所以,勇敢的读者,我要警告你们:阅读本书,请自担风险。可你的陪伴会带给我温暖。 ——威尔??杜兰特 **章 生命开始 一群小孩子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源源而来,仿佛抚过我那炽热的神经和肉体的欢乐涟漪。 ——沃尔特·惠特曼《大吵之后》(After the Argument) 我们喜欢孩子,首先因为他们是我们所出,他们延续了我们美好和独一无二的自我。然而,我们喜欢孩子还因为他们是我们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对象——和谐的动物,他们的简单和心口如一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些行为只在斗争和压抑后才会出现。我们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都自私——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毫不掩饰的率真。我们喜欢他们那份毫不虚伪的诚挚;在希望我们毁灭时,他们不会朝着我们微笑。“只有孩子和傻瓜会讲真话”,不知怎的,他们能从真诚里找到快乐。 看看他,那个新生儿,虽然肮脏却神奇,荒谬又真实,拥有无限可能性,有能力实现一个终极奇迹——成长。你能想到吗,这个哇哇大哭、感觉痛苦的奇特婴儿会尝尽爱、焦虑、祈祷、痛苦、创造、玄学和死亡的滋味?他之所以哭,是因为他在母亲安静和温暖的子宫里睡了那么久,现在突然被迫呼吸,这让他很受伤;被迫看到光,这让他感觉刺痛;被迫听到声音,这把他吓坏了。严寒侵蚀着他的皮肤,他似乎痛苦万分。可事实并非如此,大自然让他处于麻木状态,从而保护他不受这个世界*初的冲击。他只能看到隐约的光线,只能听到朦胧的声音,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妈妈叫他“小猴子”,她说得没错。在会走路之前,他都和猴子一样,而且尽管用不上双足,待在子宫里的日子也给了他那双有趣的小腿不可估量的灵活性,就像是青蛙一样。到了他能说话的时候,他就会摆脱猴子的状态,开始危险地到处乱爬,越来越像一个人。 看着他,看他如何通过无目标的探索一点点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个世界让他感觉迷惑。抓、咬和扔这些偶然的反应都是伪装,他这么做是在应对危险的经历。他充满了好奇心,并因此得以成长。从他的拨浪鼓到月亮,他想触摸和品尝一切。 至于其他,他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不过他的父母却以为要通过说教来让他学习。他们教他彬彬有礼,却会打他;他们教他言语温和,却会冲他大喊大叫;他们教他不要过分重视钱财,却在他面前因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闹;他们教他诚实,却用谎言来回答他提出的深刻问题。我们的孩子通过模仿我们,向我们展示我们的真实面目,从而让我们受教。 孩子或许既是哲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终点。所有形而上学的秘密都存在于无休无止的好奇心和成长中。看着摇篮里的婴儿,或看着他爬过地板,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生活,而是一个流动的现实,这个现实打破了我们所有的机械范畴,打破了我们所有的物理公式。这是迫切的发展,这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创造,这是坚定的从手到脚,从无助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无知到充满智慧——这就是斯宾塞的“不可知”,康德的“本体”,经院哲学家的“实在的存在体”,亚里士多德的“原动力”,柏拉图的“真正的是”或“真正的存在”。我们由此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局限于事物的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和坚固性,或者局限于一台机器的齿轮、滑轮、轮子和控制杆。生活中充斥着不满,我们不得不反抗和追寻,在痛苦中顽强生存。机械论和物质主义的哲学不能实现公平,不能助人理解一棵树的无声生长和雄伟,更不能领会孩子们的渴望和欢笑。 童年可以被定义为玩乐的年纪,因此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而一些成人也永远不会老。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终其一生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著有《哲学的故事》《文明的故事》《历史的教训》等作品,其中《文明的故事》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 译者 刘勇军,资深译者,译有《呼啸山庄》《潮声》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