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036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91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308203685 ; 978-7-308-20368-5

内容简介

朱维铮先生(1936—2012),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曾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是促进靠前文史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本书即收录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演讲录,分为“解经典”“析文化”“探思想”“论学术”“衡国学”“通中西”“读近代”“求文明”八篇,展现了朱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从业者深切的社会关怀。

目录

编者的话
甲 解经典
从五经到十三经
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关于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孔学、经学与儒学
中世纪的孔子(提纲)
经学与中世纪人文传统(提纲)
经学和商品社会(提纲)
从晚明王学到清初理学(提纲)
近代中国的经学与宗教(提纲)
经学的两端——汉代经学、清代经学
近代经学史研究相关问题

乙 析文化
中国文化百年略述(提纲)
关于文化传统(提纲)
传统文化的“学”与“术”
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
书院教育的人文传统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提纲)
说说火药
医人与医国
近代经学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提纲)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概念(论纲)
二十世纪前半的中国文化(提纲)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
文化:近代中国与近代西方(提纲)
文化生态与文化走向
近十年中国的文化和文化史的研究
上海的文化研究简况

丙 探思想
中国人与中国历史
中国、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提纲)
历史和中国历史(提纲)
重考商鞅变法
从中国思想文化史看中国的回应(论纲)
清末民初的政治意识(提纲)
清末民初的章太炎
从三个角度看章太炎
说说陈寅恪
评钱穆(提纲)
反思历史和解释历史(提纲)
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

丁 论学术
漫谈清代汉学(提纲)
清代汉学——一个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
从阎若璩到戴震——清前期学界一瞥
清末民初的学风——一个方法论的回顾(论纲)
清末民初的学与政
疑古与信古——二十世纪儒学论争一瞥

戊 衡国学
“国学”是什么?
国学今昔
“国学”再释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提纲)
关于现在的“国学(提纲)

己 通中西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明清之际阳明学和西学(提纲)
关于近代的“西学”(提纲)
“世界公民”利玛窦
利玛窦与徐光启——《几何原本》译刊四百年(提纲)
徐光启和利玛窦(提纲)
徐光启和他的时代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
评“刺激一反应”公式
爱国教育家马相伯与土山湾
“聋子的对话”——关于域内外中国传统研究的沟通困难(提纲)
从广东出发——由利玛窦到梁启超的历史一瞥(提纲)

庚 读近代
谈谈近代中国的历史(提纲)
重读近代史的几点疑问(提纲)
帝制中国的黄昏——清朝在十九世纪
晚清至民初的在华外人(提纲)
关于晚清历史的几个问题

辛 求文明
从戊戌到五四
儒教与现代文明(论纲)
“通识教育”质疑
我所知道的复旦(提纲)
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新儒学与旧经学
接受汉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谢辞
展开全部

节选

  《朱维铮学术讲演录》:  况且所谓经原属通称。《国语·吴语》称“挟经秉袍”,是兵书称经。《管子》有“经言”“区言”,则教令称经。《论衡·谢短》谓“五经题篇,皆以事义别之,至礼与律独经也”,则法律称经。《汉书·律历志》序庖牺以来帝王代禅为《世经》,则帝系称经。《隋书·经籍志》记有挚虞《畿服经》,是辨疆域的“图经”,则地志称经。至于诸子称经更多。《墨子》有《经上》《经下》;《韩非子》著内外《储说》,标署纲目为“经”;《老子》在汉代有邻氏次为经传;《荀子》中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二语,也不见于“五经”。汉人称自己著作为经,如贾谊著《容经》,扬雄著仿《易》的《太玄经》,与扬雄同时的阳城子长作《乐经》(见《论衡·超奇》)。章太炎曾据这些例子驳章学诚所谓“经皆官书,不宜以庶士僭拟”因非扬雄、王通(著《元经》)的说法,是合于历史的。  清代阮元说孔子赞《易》,始著《文言》,明古代文以耦俪为主,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清末刘师培因袭此说,以为骈俪的韵文称经。章太炎驳之,谓《春秋》经传均称文;司马迁谓“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则律令礼仪均称文。屈原赋有韵,而称《楚辞》。这都表明以文体称经不当。  不过章太炎对经下的定义也未必当:“案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异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传者,专之假借。《论语》‘传不习乎’,《鲁》作‘专不习乎’。《说文》训‘专’为‘六寸簿’。簿即手版,古谓之忽(今作笏)。书思对命,以备忽忘,故引伸为书籍记事之称。书籍名簿,亦名为专。专之得名,以其体短有异于经。”原注说古官书长二尺四寸,经与律均官书,传简长六寸谓“短书”。“是故绳线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传,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也。”(《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但此说也有问题。古代写书之质料,既有简牍,也有缯帛,更早还有龟甲金版,故范文澜尝说经即金的借字,指铸在金版上的书籍(见《群经概论》,后范弃此说)。而事实上经愈来愈成为所谓孔子著作的专名,怎么解释呢?  周予同先生另提定义:“经是中国儒教书籍的尊称,因历代儒教徒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以经的定义逐渐演化,经的领域也逐渐扩张,由相传为孔子所删订的《六经》扩张到以孔子为中心的其他书籍,如《孟子》、《尔雅》等。”(《群经概论》一九三三年商务版,第四页)  我以为周先生的定义,长处在于指出了经的范围以孔子为中心,经的领域限于儒家书籍,且有变化过程,但也有缺陷。定义无非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的形成包含着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联系的意识。因而,给事物下定义,要注意它的普遍性,更要注意它能反映现象后面的本质,而本质即规律性,是由支配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周先生定义的缺陷,正在于还没有脱离直观的现象的范畴,因而不能反映封建时代经典的本质方面。  封建时代经典的本质方面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自西汉立五经博士并置弟子员,从中选拔官吏,并以“通经致用”作为考核官吏优劣的标准,这以后所谓经就逐渐变成封建国家规定的官方教科书,而且是具有神学性质的教科书。宗教教义的特点是只许信仰不许怀疑,因而被列为经后即一字一句也不许更改,乃至将伪书奉作真经,如《伪古文尚书》即被当作孔子手订的东西而被封建统治者强迫诵习了一千多年,韩愈所谓“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自是实情。  ……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被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