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开创盛世的明君:唐太宗传

开创盛世的明君:唐太宗传

¥17.4 (3.5折) ?
1星价 ¥24.9
2星价¥24.9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0794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1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02079444 ; 978-7-5020-7944-4

本书特色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对每一问题先搜集材料,编为长编,第二步写成专门论文,第三步综合几十篇专门论文,融会贯通地写成此书。本书视野开拓,见解独到,行文轻松畅达,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自然,对史料来源逐一做出了说明,更方便读者查证。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三百多位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众多封建帝王的楷模。唐太宗在位不过二十三年,但他却建立了让后世帝王钦慕不已的丰功伟绩。他的雄才大略,使得唐王朝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地位。本书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经过自身努力奋斗,*终成为一代明君的传奇一生。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新旧交汇的文字功底,凸显出这本普及读物的一种朴素单纯。

目录

上篇 唐太宗传
一 唐太宗所处的时代
二 晋阳起兵
三 唐太宗的战略战术
四 玄武门事变
五 唐太宗的用人政策
六 “贞观之治”
七 边疆问题和民族政策
八 唐太宗中晚年的政治
下篇 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
关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问题
李渊晋阳起兵密谋史事考释
唐室之克定关中
唐初之骑兵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的关系
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
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唐太宗所处的时代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历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是推进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想了解唐太宗,就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物质条件。 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从战国到南北朝是前期,从隋唐到鸦片战争以前是后期。在前期,大族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部曲佃客制占据优势地位;在后期,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占据优势地位。唐太宗处在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户制形成和走向成熟的阶段。 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个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战国开始,而不是从西周开始。在西周,农业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是用木和石制成的;施肥的知识也很有限,主要是利用腐烂了的田间杂草和草木灰做肥料。烂草和草灰的肥效不高,不能保持地力,因此,一块田地种上三年五载就不能再种下去了,就要换一块耕地。等到撂下来的荒地长上小树以后,人们才能重新加以利用,因为木灰肥效要比草灰肥效高一些。这种耕作制度叫作熟撂荒制。那时,每换一次耕地,人们就得大力芟一次草,除一次木。使用木石工具来挖树根,这是很困难的,个体生产简直无法进行,必须依靠简单协作。所以,在西周,耦耕是习见的耕作方式。我们知道,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这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特征。在个体生产情况下,封建经济所必需的,是“直接生产者必须分有一般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同时他必须束缚在土地上,否则就不能保证地主获得劳动力”。在个体生产情况下,封建经济制度的条件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如果地主没有直接支配农民个人的权力,他就不可能强迫那些得到份地而自行经营的人来为他们做工。所以……必须实行‘超经济的强制’。”由此可见,像直接生产者与土地相结合,超经济强制这样一些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也都是由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所规定的。西周既然还不具备个体生产的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封建社会。关于西周的生产关系等问题,甚为复杂,这里不能多谈。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铁制的农具出现了。*早的铁铧犁,是在木底上套上V字形的铁口,叫作铁口犁。当时还出现了铁口锄、铁口锸、铁镰刀等。这样,进行个体生产就有了可能,奴隶制下共耕共耘的劳动形式也跟着破坏了。随着生产力性质的改变,阶级斗争激化起来,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和奴隶暴动撼动了奴隶主的统治,促使列国建立起封建的政权。 铁口犁不能深耕,只能在地上划一道沟,效率也不高。到了汉代,它逐渐为全铁犁铧所代替。根据考古发现,那时的全铁犁铧有大小两种形制。小的只有十厘米宽,重量还不到二市斤;大的则长宽均达四十厘米左右,重量达到十四五市斤,*重的更在十八市斤以上。这两种大小悬殊的铁铧犁的使用,除因地区而异之外,恐怕与农户大小也有关系。很可能,贫下的小农户一般使用单牛或由人力挽引的小犁,而地主和富裕农户则多用大犁。笨重的大犁不能由单牛曳引,而是由双牛合犋架长辕来曳引的。汉武帝时赵过改进的耦犁,可能就是大犁的一种。据《汉书·食货志》记:“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古制,九夫之田为一井,三夫之田为一屋;一夫为田百亩,即一顷,十二夫共耕田十二顷。古以百步为亩,汉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古之十二顷,当汉制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其效率相当于古之十二夫,这是生产力的很大提高,但是耦犁需用二牛三人,一般贫下农户无力单独利用它,因此这种较为先进的农具就必然要对小农户发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古代,在中国北方,只有贵族有姓,一般奴隶是没有姓的。个体生产发展后,产生了一个个的小农户,他们的家庭都需要一个标志,他们往往就以居地为姓。过去处于同一共同体的农户,往往采用同一个姓。这样,就形成了宗族聚居的现象(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宗族聚居是由原始公社瓦解而形成的)。宗族中一些有势力的人成为族长。族长掌握很多的耕牛农具,一方面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大犁,一方面又利用族长的地位和掌握的农具来组织农民生产,并通过这种活动逐渐把本宗族的人和他们的土地控制起来,这样就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东汉晚年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一书详细记载了洛阳附近大族豪强地主管理田庄和组织、指挥生产的情况。 P2-4

作者简介

汪篯(1916—1966),江苏江都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师从陈寅恪先生。先后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文革初去世。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身后文稿札记集为《汪篯隋唐史论稿》,计二十二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