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0687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37页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13068765 ; 978-7-5130-6876-5
本书特色
本书首先在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与同类题材的古代小说、严肃小说文本研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式、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创作特征,即思想特征、题材特征及艺术形式特征。然后,探讨这些特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进而客观评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因其特征而具有的价值及缺憾。其中,探究小说的思想、题材及艺术形式特征是本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22部代表作进行系统研究。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思想特征、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题材特征、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艺术形式特征、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创作特征成因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社会言情小说概念界定
二、社会言情小说创作特征研究概说
三、关于社会言情小说与古代小说、严肃小说关系研究概说
四、本书主要思路及章节安排
**章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思想特征
**节 持守性
一、对“孝”的坚守
二、对“悌”的留恋
第二节 游移性
一、婚姻权利争取中的迷茫与焦灼
二、婚姻目的、制度及门第观探寻中的考量与徘徊
三、贞节问题探讨中的“骑墙”与曲解
第三节 平民性
一、对百姓人生体验的原生态展示
二、与百姓感同身受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题材特征
**节 趣味性
一、怪异性:市民社会底层流传的奇闻异事题材
二、隐秘性:神秘的妓女、戏子、姨太太等人物题材
三、时尚性与局限性:引人注目的青年女学生题材
第二节 现实性
一、世俗性:金钱与感情交织的百姓婚恋题材
二、悲剧性:超越道德又回归道德的婚外恋题材
三、实录性:揭露与记录结合的社会历史题材
第三章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艺术形式特征
**节 结构的改良
一、“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小说结构的中西结合
二、“言情为经,社会为纬”小说结构对古代小说的继承与翻新
第二节 叙述方式的改良
一、对古代小说叙述视角的传承与改造
二、对西方小说叙述时间的借鉴
第三节 语言的改良
一、“欧化”抑或“汉化”?——语言的传统化、大众化之路
二、“淡妆浓抹,异彩纷呈”:社会言情小说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创作特征成因
**节 读者阅读需求的客观制约
一、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读者定位
二、小市民阶层的阅读心理分析
第二节 作家小说功能观的直接规训
一、消遣与启蒙的对峙及融合
二、徘徊于迎合与真诚之间
第三节 小说家经历及性格的深层规约
一、童年经验的助力
二、性格的内在驱动
三、教育背景的铸造
四、报人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及缺憾
**节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
一、对传统章回小说艺术形式的改造价值
二、对题材的开拓意义
三、警世、教化作用及记录价值
第二节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缺憾
一、小说审美导启功能的忽视
二、人物形象的因循及思想局限
三、故事情节抄袭与细节错误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简介
张艳丽,山东泰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华北科技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厅局级科教研项目2项,参研河北省社科联项目1项,《大学语文》慕课建设1项。在《文艺争鸣》《内蒙古教育》等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十几篇。参编《大学文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副主编)、《大学语文》等教材。2014年获华北科技学院讲课比赛二等奖,2015年被评为华北科技学院优秀教师。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到山中去
¥9.1¥30.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6.1¥29.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20.6¥32.0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