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型乡村聚落的演变与营建

旅游型乡村聚落的演变与营建

1星价 ¥45.8 (7.9折)
2星价¥45.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527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12252718 ; 978-7-112-25271-8

内容简介

乡村聚落依托其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建立与发展,是较为简单、基本的聚居单元。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聚落内部文化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而形成的非农产业形态,它的实施能有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村建设。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在这种外因影响下发生变化,往往因为“无组织”或“强干预”而显得“无序”或“失真”。学术层面,过往研究大量集中于旅游学,关注乡村聚落对乡村旅游的影响,针对反向影响的研究,以地理学、社会学为主,但尺度宏观,视角单一,尚缺少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在中微尺度下对旅游影响下乡村聚落的建成环境变化做定量分析和系统性诊断,以及缺失综合性演化机制的研究结论。针对此,本书以“旅游开发影响下的乡村聚落演化研究”为题(依托本人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旅游开发下乡村聚落的演变特征研究”批号:15YJCZH229),通过对乡村聚落在旅游开发前后的特征比对,总结其演化规律,重点分析出演化机制,以此提出旅游型乡村的营建策略。 本书首先提取乡村聚落中的社会结构(非物质属性)、聚落空间与住宅建筑(物质属性)作为三个研究核心,实证调查国内多处旅游型乡村(样本名录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通过入户测绘、无人机拍摄、文献提取的技术手段获取聚落及房屋的现状信息,通过参与性农村评估法(PRA)获取历史信息,然后利用GIS、CAD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图形矢量化与数据呈现,并对其进行关联性数理分析。其中社会结构层面,通过对社会组织、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社会文化四个指标在旅游开发介入后的变化特征比较,总结其演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关联性;聚落空间层面,分别针对村域尺度下的区位交通、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路网密度和聚居尺度下的建设规模、空间形态、用地性质、建设指标共计八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旅游开发下整体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趋势;住宅建筑层面,针对乡村聚落住宅建筑的室内功能、外部形态、技术设备、庭院环境四个方面的细节变化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归纳出典型的演变特征、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阐释了旅游开发对乡村聚落各种演化的影响机制,包括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资本模式分别进行了讨论。*后提出了旅游型乡村聚落的营建目标、原则,以及在规划和设计两个尺度下的建设策略,辅以主持完成的同本研究相关的实际工程案例作支撑。

节选

本书首先提取乡村聚落中的社会结构(非物质属性)、聚落空间与住宅建筑(物质属性)作为三个研究核心,实证调查国内多处旅游型乡村,通过入户测绘、无人机拍摄、文献提取的技术手段获取聚落及房屋的现状信息,通过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获取历史信息,然后利用GIS/CAD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图形矢量化与数据呈现,并对其进行关联性数理分析。

作者简介

张宇,建筑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A+设计联合”工作室负责人,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历史建筑委员会委员,“建筑技艺”杂志指定审稿人,地方政府规委会专家组成员。 德国WISMAR大学建筑学院毕业。主持完成及在建多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项目,同时也主持及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住建部、教育部研究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 董丽。城乡规划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担任多项国*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参与人。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本约束下既有住区室外环境改造的层级化标准研究,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观光农业导向下的低成本乡村风景园林规划研究。在《建筑学报》、《中国园林》等A类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作者6篇。 出版著作《低成本风景园林》,26万余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