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战略文化中的战与和(自修文化的两种战略选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 ISBN:978752037089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7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0370899 ; 978-7-5203-7089-9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战略思想是当下中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了解中国战略文化就是了解中国独特的和平崛起路径。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张一飞博士的作品是中国完善战略自知、诠释对外政策的系统性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与战略研究爱好者不可错过此书。 ——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在任何民族思想宝库中,都是非常璀璨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不同的文明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张一飞博士的力作,为我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门口,回首民族之所来,展望国家之所往,开启了一扇崭新的观察之窗。相信本书对关心国家对外战略的决策者、实操者、研究者,直至广大读者,均有所广益。 ——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本书提出的“人即国家”“国家即民心”“民心即文化”三者逻辑缜密。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各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相互连接,缩短了物理空间的距离,为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融会贯通提供了更多可能。本书介绍的中国战略文化对于当下越来越多的走向海外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有诸多借鉴意义。 ——翟尤(腾讯产业安全中心首席研究员)
内容简介
通过发掘先秦诸子“主战”与“主和”两种战略思想体系的共同特征,本书认为中国战略文化是一种由“兼顾实力和道德的战略资源积累”“被动反应式的战略资源使用”以及“同质、适度的反应原则”构成的,呈现出体系化特征的“自修”文化模式。中国历目前与此模式相符的大战略会因得到国内民众支持而优选程度地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与之偏离或相悖的模式,则会引发战略闲置或战略透支,并受到国内失序的惩罚。对西汉和北宋的历史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大战略与‘自修’文化模式相符程度”和“国内发展有序性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因果联系。
目录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本书结构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章 “战”与“和”在中国战略思想中的地位与内容
**节 战略文化与战略选项的区别
一 稳定偏好与即时策略的区别
二 直觉反应与理性算计的区别
三 社会产物与普遍工具的区别
第二节 “战”与“和”在理论层面的“战略选项”地位
一 “以战为常”的“主战”思想体系
二 “以和为贵”的“主和”思想体系
三 “战”“和”思想体系的非压制关系
第三节 “战”与“和”在实践层面的“战略选项”地位
一 “儒法结合”的内政
二 “礼兵杂糅”的外交
三 “分合交替”的国家态势
小结
第二章 “自修”文化对中国战略的统领地位
**节 先秦诸子思想的纵向分野
一 思想奠基者
二 温和发展者
三 极端发展者
第二节 “自修”文化的资源积累和“反应”策略
一 德力兼修的战略资源积累
二 “自修”文化使用战略资源的时机问题
三 “自修”文化的反应方式和程度问题
第三节 “自修”文化的惩罚功能及其原理
一 “主战”思想的战略透支陷阱
二 “主和”思想的战略闲置陷阱
三 战略文化的稳定性与惩罚作用
小结
……
第三章 “自修”文化的历史呈现
第四章 中国“自修”文化的形成原因
结论 与启示中国的战略“自画像”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中国战略文化中的“战”与“和”:“自修”文化的两种战略选项》: 三 战略文化的稳定性与惩罚作用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战略学原理 战略文化的稳定性并不仅体现在它反复出现于战略实践,还体现在它深入人心的程度,这种“心理的稳定性”比“行为的稳定性”更加符合本书对于“长期稳定”的定位。尽管中国历史上会出现一些与上述战略模式不符的战略行为,但是,它们都因不能得到广泛支持而受到了“自修”文化的惩罚,这从反面证明了“自修”文化模式因稳定运行而对战略行为产生的作用力度。“统治国家靠的是同意……大众舆论是缓慢发展的结果,它受习惯的强烈影响并与过去息息相关。”从战略学的角度讲,中国政治哲学中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指符合“自修”文化模式的战略行为会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进而使其操作阻力下降,成功概率上升;而与之相悖的战略行为则会因缺少社会共鸣,导致国家运行内耗加剧,*终危及国内发展的有序性与可持续性。 此处需要强调四点:**,积累和使用战略资源的主体都是中央政府,而不是所有国内成员。“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国家意志,而其他公共权威以及地方政府是无法代表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因此,以中央政府为战略主体,则战略对象既包括国外权力中心,也包括国内民众,国内民众通过推动或阻挠国家大战略的实行而与战略主体发生互动,而推动或阻挠的依据就是大战略内容是否符合其潜意识中的战略文化。第二,“自修”文化是中国的战略文化并不等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行为始终符合这一战略模式,而是强调如果战略主体的战略行为与此模式相悖,则难以实现战略目的,乃至因失去民心而遭到惩罚。正如“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不等于中国历史上没有分裂时期,而是强调如果发生了分裂,则民心会期待国家的再次统一,而这种稳定期待又会影响到决策者的目标制定与战略手段,并*终强力驱动国家在现实中实现统一。所谓历史中的“主流”,就是指根植于民心中的“稳定期待”,而非“稳定事实”,事实永远在流变,但期待却可持久。决策者或者决策集团固然可以选择背离“自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所欲为,但与此同时,也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第三,与“自修”文化的相符程度并不是决定中国战略成败的唯一自变量,但符合“自修”文化模式却是通过战略方式实现中国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条件。换言之,遵循“自修”文化未必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但背离之,却一定会走向战略失败,甚至国家衰亡。正如新现实主义者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注重国际格局的权力均衡,未必一定能够维护国家的外部安全;但是如果忽略国际格局,甚至有意破坏国际权力均衡,则必然将本国置于某种危险境地。第四,在缺少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自修”文化国会持续积累战略资源,这不能等同于战略闲置,因为在积累战略资源的过程中,国家未必会丧失对客观存在的对抗性形势的认知,也未必会出现主动让利。 (二)战略文化的惩罚作用 战略透支和战略闲置是破坏国内秩序的两种形式,它们都会因违背公众潜意识中稳定的战略模式而受到来自战略文化的惩罚。这种惩罚作用会分三个阶段导致国家陷入不可逆的失序状态: **阶段是国家实力和利益严重受损。如前所述,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通常是相互转化的一体性关系。在战略透支的状态下,国家无限制地以统一的方式实现高效积累实力,并对外使用实力,极易出现人不敷出,甚至穷兵黩武等阶段性不良反应。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刚刚结束混乱重归一统之初,极端“主战”思想支配下的决策者通常对于战略目标的设定不加节制,无限统一实力,对外施加影响力,如秦朝和隋朝,都在建国之初便大肆征伐民力,或主动对外用兵,或对外反应过度,导致民怨沸腾。相反,在战略闲置的状态下,国家轻视物质,淡化利益,甚至主动贡献他国(选择权或实际利益),以求满足价值观标准,这无疑会使国家利益流失,民心不附。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固然维护了东亚地区的稳定秩序,但是中国厚往薄来的交往方式使一些国家借此谋利——中国强大时则以进贡之名换取不对等的贸易权利,以明清两朝为甚;中国虚弱时则以武力胁迫中国贡献商品财物,甚至和亲,以汉初、唐初、宋朝为甚。在两种情况下,中国都遭受了经济利益或国家尊严,亦即国家实力的损失。 ……
作者简介
张一飞,国际关系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战略文化与中美关系。在《当代亚太》《国际经济评论》《国际展望》《当代美国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回忆录
¥23.8¥68.0 -
陌生人的需要
¥17.1¥45.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2.3¥35.0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60.8¥81.0 -
(平装)二战战史
¥14.0¥45.0 -
中国历代创业帝王
¥6.8¥25.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73.1¥97.5 -
中国政治二千年
¥9.6¥20.0 -
一臂之间-美国总统保镖回忆录
¥16.8¥48.0 -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11.2¥32.0 -
思想与社会
¥11.9¥27.0 -
行省制度研究
¥11.7¥30.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9¥49.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
¥15.7¥49.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2.7¥23.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
¥15.7¥49.0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10.6¥28.0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1.7¥18.0 -
白人的工资 : 种族与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22.8¥65.0 -
列宁全集·第八卷
¥6.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