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18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0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20371865 ; 978-7-5203-7186-5

内容简介

本书以重量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为依托,以该会学术年会论文为主要选文来源,并经编委会认真审读筛选而成,融资料性、知识性和理论研究性于一体。 本书由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国文论研究、西方文论研究、译文选刊、附录五部分组成。集中探讨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当下的具体现象,探讨了各种具体而细致的问题。

目录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同路人”与“革命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身份政治论《周易》与马克思主义美本原思想的学理融通
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建设的新探索与新突破——评王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论马克思《评普鲁士*近的书报检查令》中的“风格”问题

中国文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文艺理论发展概览(1949-1976)
论中国文学批评价值源生成及构成——“文学批评价值源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试论中国传统文论与新时代文艺理论创新之关系
“合法性危机”语境下的文艺理论创新路径探微——以童庆炳“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和改编”话题为中心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意识及其教材建设
孙犁小说的生态思维研究
从生命美学到传统词学——论《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李煜词评的嬗变

西方文论研究
语言时代与生态文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导论
托多洛夫“文学濒危”说述评
德里达的解构性诗学
揭秘“诗歌的语法”:但丁诗歌的雅各布森式解读
论蒙太奇跨界研究的“互文性”理论基础
艺术社会史视野下的亚里士多德悲剧快感理念探源

译文选刊
道德(及音乐)危险:评伯纳德·威廉斯《论歌剧》及《论文与书评:1959-2002年》
现代主义,后现v代主义,蒸汽

附录
附录一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历届会议
附录二 《中外文论》来稿须知及稿件体例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外文论(2019年第1期)》:  大学教材与学术著作的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学术著作仅仅面向学术共同体,而教材编写不仅要面向学术共同体,还要面向学生,面向课堂教学一线。因此,教材既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的缘起和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也要结合当代文艺实践和问题经验,突出马克思主义文论面对当代的阐释能力和话语引领能力,让当代大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当代文艺实践活动和文化现象,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现代人才。  本来,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实践性。对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和异化社会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品格。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旨归。同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当代价值不只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话语资源,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文化现实的分析阐释能力和深度介入能力。但是,当前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陷入了抽象思辨的歧途,一些研究者简单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言论和范畴命题的封闭阐释,这就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文化和文艺现实的联系。因此,“如何重塑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和批判品格,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与文化现实中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②。教材在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方面,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当代中国文化、文艺现象和发展经验的阐释与提炼能力。  注意时代对理论的呼唤,突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从而使教材具有显著的语境原则和现实情怀。教材第六章在论述“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化”时,就将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理论、艺术生产理论与文化产业理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之间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关联以及其与审美消费的交融关系揭示出来了。教材在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之后,对中国如火如荼的大众文化现象和大众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是多重的,它对中国以往单一的日常生活政治化的文化格局具有纠偏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解放的意义,同时它的极度膨胀缺乏自律的品行,也使它成为时代文化精神难以承受之轻。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史切入当下的现实中,让理论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实践品格。教材提出,面对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势不可当,美学研究不是理论术语的简单堆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不是从概念术语中演绎出来,也不是学者自我虚构出来的,而是从社会生活、文化实践和文艺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教材指出,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更应该以对大众社会的审美现象思考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以大众的现实生活为旨归。这样的审美才是一种新的非异化认知模式的范式。这种审美意识是要关注现实,将人文学者的使命返归现实的关怀,立足于当下提出审美意识的问题,切实解决当代大众审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如何阐明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编写中的复杂难题。因为这是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时感到*困惑、*抽象、*难懂的问题。教材在编写中,毫不回避,迎难而上。教材指出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创造性转换——一是改变了托拉西只从一般感觉出发研究意识形态学说的路径,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二是分析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意识形态为将特定阶级利益普遍化而具有的蒙蔽性和欺骗性。教材还论述了意识形态如何走向话语实践,分别介绍了巴赫金、葛兰西、阿尔都塞和伊格尔顿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  在关于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教材摆脱了“工具论”与“自主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为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来看,政治是人呈现给自身的视域和空间,是人给予自己的一个观察和判断自我与他者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审美主体就建立了与世界和他者的交往对话关系。教材指出,马克思认为,人类政治实践的目标是以人类社会为基础,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成为他人发展的前提,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未来的解放必然不是对现代解放的抽象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是以现代解放为基础的全面解放。这是文学与政治关系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和审美前提,正是这种积极的关系才有可能产生和导向一种解放的、积极的、具有明确价值担当的建构性政治实践。这是一种大胆创新,这对我们认识当前文学理论中纠缠不清的文学“自律”与“他律”关系问题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先锋小说”“纯文学”等文学创作实践和当下的“躲避崇高”“身体叙事”“戏说历史”“价值虚无”等现象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作者简介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所副所长,世界美学学会秘书长。,丁国旗,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出版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论艺术——承诺与守望》、《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论文百余篇,还有多本译作,如霍耐特的《社会道德秩序取决于认知还是再分配?——变动视野中的社会道德秩序》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