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8994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55页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100189941 ; 978-7-100-18994-1

本书特色

哲学家尼采基于酒神精神对艺术的论述开启了现代美学精神 凭借对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提出,尼采开启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哲学和美学研究的序幕。本书辑录尼采生平著述中与艺术哲学相关的探讨,凸显一个处于哲学与艺术、哲学与歌剧、哲学与诗歌关系中的尼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艺术哲学经典”。从青年时代的《悲剧的诞生》开始,艺术和美学问题一直都是尼采的思想焦点之一。相关的讨论散布于尼采的全部著作以及笔记遗稿中,但其主要的论述集中在下列三个文本中:1.早期的《悲剧的诞生》;2.晚期的《瓦格纳事件》;3.晚期的《权力意志》时期笔记。 本书收录了《悲剧的诞生》和《瓦格纳事件》两本书及《权力意志》一书中与艺术哲学相关的内容。编译者之所以把尼采艺术哲学经典文选命名为《酒神美学》,是因为虽然从《悲剧的诞生》开始,酒神狄奥尼索斯与日神阿波罗在尼采那儿都是并列的两个艺术之神,但毫无疑问,尼采更偏爱于酒神。即便到了晚期,也就是所谓《权力意志》时期,尼采也还坚持着这个神话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的艺术哲学完全可以称为“酒神美学”。《酒神颂歌》是诗文,而《酒神美学》则是理论。这两本书配合在一起,尼采关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想象和思考就比较完整了。

目录

编译前言 / 1

悲剧的诞生 / 1

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 / 3

序言:致理查德·瓦格纳 / 18

正 文 / 20

瓦格纳事件

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 167

序 言 / 169

瓦格纳事件 / 172

附言一 / 209

附言二 / 216

后 记 / 221

《权力意志》笔记选辑 / 227

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11 卷 / 229

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12 卷 / 242

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13 卷 / 276

附录:尼采与现代性美学精神 / 333


展开全部

节选

与之相反,如果说可以把狄奥尼索斯的希腊人与狄奥尼索斯的野蛮人区分开来的巨大鸿沟提示出来,那么,我们就毋需猜测性地说话了。在古代世界的所有地方——这里姑且撇开现代世界不谈——从罗马到巴比伦,我们都能够证明狄奥尼索斯节日的存在,其类型与希腊狄奥尼索斯节日的关系,充其量就像长胡子的萨蒂尔(其名称和特征取自山羊)之于狄奥尼索斯本身。几乎在所有地方,这些节日的核心都在于一种激情洋溢的性放纵,其汹涌大潮冲破了任何家庭生活及其可敬的规章;在这里,恰恰*粗野的自然兽性被释放出来,乃至于造成肉欲与残暴的可恶混合,这种混合在我看来永远是真正的“妖精淫酒”。关于这些节日的知识,是从海陆路各方面传入希腊的。看起来,有一阵子,希腊人对这些节日的狂热激情,似乎进行了充分的抵制和防御,其手段就是在此以其全部高傲树立起来的阿波罗形象,这个阿波罗用美杜莎的头颅也对付不了一种比丑陋粗野的狄奥尼索斯力量更加危险的力量。正是在多立克艺术中,阿波罗那种威严拒斥的姿态得以永垂不朽。当类似的冲动终于从希腊人的本根深处开出一条道路时,这种抵抗就变得更加可疑了,甚至于变得不可能了:现在,德尔斐之神[1]的作用就仅限于,及时与强敌达成和解,从而卸去他手中的毁灭性武器。这次和解乃是希腊崇拜史上*重要的时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均可明见这个事件引发的大变革。此乃两个敌人之间的和解,清楚地划定了两者今后必须遵守的界线,而且也定期互赠礼物;而根本上,鸿沟并没有消除。然而,如果我们来看看在那种媾和的压力下,狄奥尼索斯的强力是怎样彰显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与巴比伦的那些萨卡人及其由人变成虎和猿的倒退相比较,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狂欢是具有救世节日和神化之日的意义的。唯有在这些日子里,自然才获得了它的艺术欢呼声,principii individuationis[个体化原理]的破碎才成为一个艺术现象。在这里,那种由肉欲与残暴组成的可恶的妖精淫酒是全无功效的:就像药物让人想起致命毒鸠,只有狄奥尼索斯狂热信徒的情绪中那种奇妙的混合和双重性才使我们想起了它,才使我们想到那样一种现象,即:痛苦引发快感,欢呼释放胸中悲苦。极乐中响起惊恐的叫声,或者对一种无可弥补的失落的热切哀鸣。在希腊的那些节日里,自然似乎吐露出一种伤感的气息,仿佛它要为自己肢解为个体而叹息。对于荷马时代的希腊世界来说,此类双重情调的狂热者的歌声和姿态是某种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更有甚者,狄奥尼索斯的音乐激起了他们的惊骇和恐惧感。如果说音乐似乎已经作为一种阿波罗艺术而得到了承认,那么,准确地讲,它实际上只是作为节奏之波的拍打,其造型力量乃是为了表现阿波罗状态而发展起来的。阿波罗的音乐乃是音调上的多立克建筑,不过,那只是像竖琴所特有的那种暗示性的音调。而恰恰是构成狄奥尼索斯音乐之特性、因而也构成一般音乐之特性的那个元素,即音调的震撼力,统一的旋律之流,以及无与伦比的和声境界,被当作非阿波罗元素而小心谨慎地摈弃掉了。在狄奥尼索斯的酒神颂歌(Dithyrambus)中,人受到刺激,把自己的象征能力提高到极致;某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急于发泄出来,那就是摩耶面纱的消灭,作为种类之神、甚至自然之神的一元性(das Einssein)。现在,自然的本质就要得到象征的表达;必需有一个全新的象征世界,首先是整个身体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嘴、脸、话的象征意义,而是丰满的让所有肢体有节奏地运动的舞姿。然后,其他象征力量,音乐的象征力量,表现在节奏、力度和和声中的象征力量,突然间热烈地生长起来。为了把握这种对全部象征力量的总释放,人必须已经达到了那种忘我境界的高度,这种忘我境界想要通过那些力量象征性地表达自己:所以,咏唱酒神颂歌的狄奥尼索斯信徒只能被自己的同类所理解!阿波罗式的希腊人必定会带着何种惊讶看着他啊!当他这种惊讶搀入了恐惧,感到那一切对他来说并非真的如此陌生,其实呢,他的阿波罗意识也只是像一层纱掩盖了他面前的这个狄奥尼索斯世界,这时候,他的惊讶就愈加厉害了。 ……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译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为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