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8318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59831897 ; 978-7-5598-3189-7
本书特色
本书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木垒名称的由来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书中很值得一看的两个篇章是《原始聚落的发现》《农作物种子的发现》。《*早的居民》一章介绍了四道沟遗址的考古发现,内容翔实,有很高的文史价值;《颇知田作到万亩旱田》介绍了木垒作为天山*早的农业发展地区的农业发展史;《随畜逐水草》则介绍木垒的草原文化;《丝路通衢天山路网》则全方位探究了丝绸之路之前的文化交流,天山上的丝绸之路发展情况和木垒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原始艺术、崇拜与景观》一章中介绍的岩画艺术与原始崇拜新鲜有趣,很有看点。 《天山的种子——木垒的历史与文化》细细讲述木垒的前生今世,为木垒县绘制了一幅全景式的画卷,较为全面、详尽介绍了木垒,此书为木垒写下传记,留下传奇。阅读此书可以全面了解木垒的人文历史,是了解木垒较好的入门书籍。——《昌吉日报》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新疆天山地区考古发现的古代农业遗存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梳理木垒四道沟旱作农业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阐述在这一大背景中木垒县农耕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以及与牧业、游牧生产方式的融合发展模式。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农业形态和社会生活,这些构成今天木垒大农业的历史前提,也是农业公园建设的优质资源。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片资料,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面貌和风土人情。
目录
**章 木垒名称的由来 /1
**节 木垒与蒲类后国 /1
第二节 木垒与蒲类国 /5
第三节 木垒、穆垒与蒲类 /14
第二章 独特的地理环境 /19
**节 奇特的地质构造 /19
第二节 奇异的地形地貌 /20
第三节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22
第四节 短小的山溪性河流 /23
第五节 丰富的自然资源 /23
第三章 原始聚落的发现 /25
**节 *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25
第二节 原始村落遗址 /33
第三节 早期墓葬与丧葬礼俗 /48
第四章 农作物种子的发现 /70
**节 农业起源与扩散 /70
第二节 农作物种子的考古发现 /72
第三节 史前农作物在天山的传播 /84
第五章 *早的居民 /96
**节 文化“基因”/96
第二节 种族、性别与年龄结构 /111
第三节 物质生活 /121
第六章 颇知田作到万亩旱田 /128
**节 颇知田作 /128
第二节 历史上的屯田 /133
第三节 万亩旱田 /140
第七章 随畜逐水草 /144
**节 庐帐而居 /144
第二节 游牧者的丧葬礼俗 /150 第三节 木垒长眉驼 /156
第八章 丝路通衢天山路网 /159
**节 丝绸之路之前的文化交流 /159
第二节 天山上的丝绸之路 /163
第三节 天山路网中的木垒 /169
第四节 驿道烟尘 /180
第五节 流动的人们 /200
第九章 原始艺术、崇拜与景观 /206
**节 岩画艺术 /206
第二节 原始崇拜和圣迹 /224
第三节 景观 /227
第十章 传统与发展 /232
**节 传统风俗 /232
第二节 创新发展 /245
主要参考文献 /257
缩写对照表 /277
插图来源 /278
后 记 /284
节选
第四章 农作物种子的发现 **节??农业起源与扩散 如前所述,木垒考古中,虽然没有大量发现史前农作物的种子实物,但许多信息表明,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后,定居的农业村落已经普遍存在。这里所说的农作物,是指为获取食物而栽种的作物,包括粮食和果蔬等。人类为了生存,不同阶段采取过不同的生业经济方式。早期阶段一般还没有发展出食物生产技术,所以只能采取攫取经济方式,通过狩猎、采集、捕捞等方式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证据显示,大约12000年前,农耕行为就已经产生了。农耕者与狩猎采集等觅食者的区别,就是其*重要的能量来源是经过驯化的动植物。动植物的驯化,是指野生动植物经人工干预而改变原来的习性,成为家畜、家禽或栽培植物。这意味着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许多地方陆续出现生产经济行为,一些动植物得到驯化,人类从而得以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生存的状态。尽管不同地区有早有晚,但基于植物栽培和家畜驯养的农业体系开始在世界各地逐步取代狩猎和采集,进而取得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有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半定居、定居生活方式随之产生,进而促进了一系列的工艺、技术、艺术等的发展,人们用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来表示这个变革带来的重大影响。 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作物栽培。据研究,被人类栽培种植的植物约有1500种,而作为粮食作物的可能只有30来种,其中*重要的主要是水稻、黍、粟、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型家畜则只有5种:牛、绵羊、山羊、猪、马。大约在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已有驯化稻的出现,并发展成为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和中心。距今11000年前后,我国北方产生了以种植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并成为以黍、粟生产为特点的旱作农业发源地和中心。而水稻、黍、粟也逐渐成为我国当时南、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大约在同一时期,西亚地区发展出以种植小麦、大麦和豆类作物为主的种植农业。中美洲则是玉米、番茄的发源地。高粱、非洲水稻、非洲小米起源于北非。中国、西亚、北非和北美洲被公认为是世界4个农业起源中心。现今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家养动物品种都源自这4个农业起源中心。种植技术一经发明,就迅速从4个起源中心向外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有关资料,小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已传入我国西部地区,夏代时就传入到黄河流域并被普遍种植。起源于中国的水稻则很快向东传播到日本,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时传播到欧洲南部。中美洲在玉米栽培之前也曾栽培过粟,欧洲已发现公元前3000年的粟的实物遗存。 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差异大,气候变化明显,不同地区适应的作物资源也不尽相同。史前考古不仅有反映农耕文明的锄、犁、磨盘、杵等农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不断出土,各种农作物也不断被发现。大麦(青稞)、小麦、黍、粟已相当普遍,尤以青稞为*。黍的分布也相当广。大麦大约在公元前1千纪就已传入新疆,小麦传入的时间可能早到公元前2千纪。根据碳14测年数据,塔里木盆地地区就已经出土了至少公元前1800年前的小麦标本,而近年在新疆北部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现的炭化小麦年代已早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前。黍、粟类作物传入新疆的年代,可能略晚于麦类作物,但年代似乎不会晚于公元前1千纪,在西天山发现的炭化粟,已测得的年代在公元前1400年以后。 ......
作者简介
肖小勇,1964年生,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有《中国新疆山普拉》《北城村》《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等著作6部,《穿越时间的符号——中亚岩画解读》《西域考古图记》等译著8部。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