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分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一本自称不是书的书,以自嘲的笔法,或明或暗地隐喻着各大家的风格或名言,文章短小精悍,博学幽默。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21781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40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32178124 ; 978-7-5321-7812-4
本书特色
“我之所以从没写过一本自己的书,决不是意图和文学一刀两断;我从未把颗粒不收当作实现目标,或把生产乏力当作生产模式。我无意破坏,恰恰相反,我打定主意要遵守图书界的规则。”
……
主人公充满创作欲望,却又难以成篇。是什么阻碍了他的写作?与文字的关系?与语言的关系?与自身经历的关系?与自我理想的关系?
短小精悍,博学幽默,这本自称不是书的书以自嘲的笔法,或明或隐地引用、摹仿了近两百位哲人、文豪,在脱口秀般的节奏中设下一个个脑力挑战,抽丝剥茧地解剖写作欲望,令人思考写作与文学的真谛究竟为何。
乌力波文学经典。
法国第三十三届黑色幽默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文学创作随笔。这是一本有趣的小册子,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整本书是对书的一次反讽,对写作的一次反讽。反讽来自作者的精英主义,入选“黑色幽默”奖也证明了这一点,黑色幽默恰恰是一代精英对时代平庸文化的反讽。书籍是人类表达欲的载体,每本书都是一个个体的表达综合,也几乎每个读者都有写书(表达)的欲望。那为什么没写呢?本书作者给出的是一个精英式的标准,这个精英式的标准反过来也会让读者频频点头,因为他说出了关键两点:1,书有书的金线,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出版图书都未达到这根金线,这是一个精英式的标准,但也是对的标准,书本该有的标准。2,金线是什么,作者说出了金线的三部分关系组成。以上两点,对当下读者一样受用,对当下图书市场也一样受用。当然,幽默甚至略有点玩世不恭的文体更让论述增色,妙语频频,幽了书籍一默,也幽了图书市场一默,读者可以于嬉笑间被感化到,写书者或潜在的写书者也会被抽到鞭子。
目录
书名
**页
归并
**次暂停时间
正确用法
独一无二的书
文字的顺序/范畴/指令
第二次暂停时间
主人公
空白
*后的话
向读者告别
节选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书名是个挑衅:我借用并篡改了那个极其知名的标题,其背后膨胀的欲望难道不是希望和雷蒙•鲁塞尔比肩,甚至于(哦,不知天高地厚)以他自居(至少在操作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太幼稚了。半个世纪前,通过一份神秘的遗稿,揭晓自己那些曾经令读者(都是怎样的读者啊!)着迷与困惑的作品的若干制作秘诀(老实说没几条)是一回事;今时,想靠着解释那些闻所未闻(原因可想而知)的书为何没有问世来吸引冷漠的大众,则又是另一回事。
而且仅是把“如何”替换成“为什么”这一点,在严肃的人(如众人所知,在文学世界中,他们大把存在)看来,就足以表明所有类比的企图都将徒劳无益。
既然不算挑衅,那就是悖论,语言困境荒诞的产物之一?就像那些仅是陈述一个判断便推翻该判断的句子(人人都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再不济还有老生常谈的那一个:宣称所有克里特人都撒谎的克里特人)?本例中,读者(出于表述方便,我们假设至少有一名读者)大可疾呼(当然前提条件是他喜爱此类虚构的对话,这确实是一种实用的手法,早期曾在许多小说中大量运用,后来成为俗套被丢弃,而今借着信息技术的东风卷土重来,改名换姓为动听悦耳的“交互性”),读者大可疾呼,强按怒火告诉作者(让我们按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称呼这位和我们对话的人),至少有那么一本书,作者写了,恰好就是他这个读者(也就是您)恰好捧在手里的这本,也就是现在这些不尴不尬的言辞的谈论对象。对此,作者(不管怎样现在设定为作者的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给出诸多回应,让读者哑口无言的回应——谁都知道,作者通常不会屈尊和读者对话,除非是要借他来显摆自己。
比如作者可以反唇相讥,称文学是天然的悖论之地。一名人士不就正好写过,在作家这种人身上,“不安者身边存在着冷静者,疯子身边存在着理智者,与失语者紧密相连的是辞藻华丽的演说家”?不过,这不是作者将要选择的防线,首先有一些不那么严肃的回答角度可供他选择。
他可以强调,这本书的书名并没有看似的那样悖论。当作者声明他没写过一本自己的书,他或许另有他意,这取决于重音落在哪个字眼上:可能他让别人代笔写了书,此类操作并不鲜见,而且现在已不像过去那样丢脸了;可能他替别人写了书,此类操作至少和前述操作一样普遍,尽管体面程度大大不及;可能他喜欢在脑海中构思著作但从未诉诸笔端;以及,可能他曾写过一些通常不能称为书的东西。
此外,他还能辩解说,没人规定要把书中称“我”的那位当成他这位作者。有谁能知道他究竟与人物有多少关联性?我,说到底,只是一个普通词语,一个平常工具——偶尔还挺好用,没人禁止拿它游戏,只要这个游戏不要像有时发生的那样发展成骗人游戏即可。
接着他会透露,为避免为纷至沓来、绵绵不绝的“我”担责——正如从前《亨利•布吕拉尔》的作者曾经忧虑过的那样,他一度打算杜撰一个自己的亨利•布吕拉尔(他会对名字精挑细选,比如马克•古根海姆、马丁•比尔纳克或马蒂亚斯•弗兰纳里),那就可以全由他来承担责任;但他既没心情也没信心为他编造详尽的履历——曾有人精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令人不敢再自曝其丑。他会说,因此他也考虑过,或许好还是回归那种使用多的手法,即假托是一个陌生人秘密提供的书稿,这样,叙述者所做的只不过是对这个神秘人物的自白加以记录,并加上自己独到的评论,作者则有如奥林匹斯山上诸神,只要半是开心半是怜悯地看着就行。这小小的连环双簧——他会在两者之间精心设置微妙的错位——或许是能让他事后不被牵扯进来的可靠的方法。
然而,天性的优柔寡断没能让他做此决定。他终觉得,为了预防可能谁也不会做出的指摘而如此费尽心机未免荒诞。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能力区分真实的作者和潜在的作者,或者区分作家和他的主人公——这更简单。
读者,如果这番诘屈聱牙的开场白都没吓退他,那他可能已经明白,这部著作与其标题所指的书——而且是不存在的书——不在同一层面上,不完全是一个范畴。换个说法,套用狄德罗和马格利特的名言,这不是一本书。
相关资料
此书一出,叫人以后还如何写作?
——法国《世界报》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讲述了对书籍、对语言的热爱,以及所有造就这一热爱的元素,纸也好,词也好。
——美国《出版人周刊》
包裹在令人捧腹的自嘲之下,是对写书之难的严肃思考。
——美国《时代周刊•文学副刊》
自白文学、觉醒作者及努力创作之间趣味横生的悖论。
——美国《柯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马塞尔•贝纳布(Marcel Bénabou)
法国作家、历史学家。1939年生于摩洛哥梅克内斯。巴黎第七大学罗马史荣誉教授。著有多部史学及文学作品。1970年,继好友、作家乔治•佩雷克之后加入“潜在文学工场”(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简称“乌力波”),目前任该团体终身临时秘书兼临时终身秘书。哲学家齐奥朗在致作者的信件中称赞:“比嘲讽更,我认为只有自嘲,您恰恰精于此道。在一个不待见这类优点的国度,只怕您的书未必能获得与之相称的反响。”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山月记
¥14.8¥39.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