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史

北京文化史

1星价 ¥29.9 (3.4折)
2星价¥29.9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01504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03页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200150407 ; 978-7-200-15040-7

本书特色

本书既有历史朝代变迁的大格局,又有对人物、器物的关注和举一反三;既有博采文献结合实践的学术价值,又有通俗易懂的文化普及作用。 三个千年的北京变局,五大文化的交融生发,六百年的故宫芳华。阎崇年研究北京文化六十年的总结性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纵向以北京自有文字记载三千多年以来的三个千年、三大变局做经线, 横向以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做纬线, 经纬交织、彼此综析, 阐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

目录

自 序 / 1
**章 引言 / 6
第二章 **个千年变局 / 29
第三章 第二个千年变局 / 45
第四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辽南京 / 73
第五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金中都 / 89
第六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元大都 / 107
第七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明北京 / 141
第八章 第三个千年变局·清京师 / 190
第九章 民国的北京·北平 / 256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 261

【附录一】故宫芳华六百年 / 264
【附录二】北京文化史大事年表 / 286
【附录三】北京文化史应知书目 / 290
【附录四】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国保文物单位名录 / 298

展开全部

节选

二 迁都北京之争 后金—清朝的都城,先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清尊称兴京;一迁到辽阳,后清尊称东京;二迁到沈阳,后清尊称盛京;三迁到北京。清军进占北京后,都城是留在沈阳,还是迁都北京,当时有一场重大政治争论。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二,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驰抵北京,进朝阳门,入紫禁城,登临武英殿视事。六月十一日,多尔衮召集王大臣会议,议商定都大政。会上,反对迁都北京的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胞兄、英亲王阿济格等。阿济格说:“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朝鲜《李朝仁祖实录》卷四十五。]多尔衮回答说:“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多尔衮说的“人心未定”,指的是北京民众盛传“八月屠民”、清兵要“放抢三日,尽杀老壮,只留孩赤”等流言。多尔衮摄政的当务之急,就是迁都北京,安定民心,并图进取,统一天下。所以,多尔衮上奏顺治皇帝,陈述迁都北京的理由是: 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锡四方和恒之福。[ 《清世祖实录》卷五。] 多尔衮奏述迁都北京的理由:一是北京舆地形胜重要;二是辽、金、元、明四朝建都之地(辽为陪都);三是位置南北约略居中;四是符合万民的意愿;五是便于进取中原;六是利于民和国安。经顺治帝旨准,决定迁都北京,而以沈阳(盛京)为陪都。清没有采取辽朝五京、金朝六京、元朝三京的制度,而实行南北即北京和盛京的两京制。清廷以北京为基地,分兵南下,逐鹿中原,消弭抵抗,一统全国。十月初一,清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焚,便登临皇极门(今太和门),颁诏天下,定鼎燕京。清初,多尔衮对故明宫殿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保护历史文物的重大贡献。先是,大一统皇朝——秦、周、汉、唐、元、明、清等,除清之外,对旧朝的宫殿,或焚,或拆,或弃,或迁,只有清朝利用前朝宫殿。如果多尔衮下令焚毁故明宫殿,今人就不能看到明北京紫禁城宫殿了!

作者简介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出版《阎崇年集》(25卷),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康熙帝大传》、《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版)等,论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阎崇年自选集》,在中央电视台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御窑千年》,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