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物玛幅(I44C004004)

包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物玛幅(I44C004004)

1星价 ¥331.2 (7.2折)
2星价¥331.2 定价¥4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5326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0cm
  • 页数:239页
  • 出版时间:2014-01-01
  • 条形码:9787562532682 ; 978-7-5625-3268-2

本书特色

144C004004(物玛幅)地质调查工作时间为2003—2005年,累计完成地质填图面积为15 900 km2,实测剖面49.2km,地质路线2675km,采集各类样品1776件,全面完成了设计工作量。主要成果有:①在南羌塘陆块内首次发现晚三叠世磨拉石建造,并新建岩石地层单位——亭贡错组(Tst)。②发现木嘎岗日岩群(JM)复理石一硅质岩建造被沙木罗组(J3K1s)陆源碎屑岩角度不整合覆盖,从而揭示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的关闭上限为J3一K1。③证实郎山组(K1z)与下伏岩层间存在一大型超覆接触界面。 陈玉禄、张宽忠等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物玛幅I44C004004)》章节齐备,论证有据,在地层、古生物、岩石和构造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进展和重要成果,反映了测区地质构造特征和现有研究程度,经评审委员会认真评议,一致建议项目报告通过评审,144C004004(物玛幅)成果报告被评为良好级。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 物玛幅 I44C004004)》有针对性的对测区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和研究;对广布的侵入岩、火山岩除常规的调查研究外,重点进行了构造岩浆作用的研究,对各构造阶段的岩浆作用进行了划分,指出班公错一怒江结合带构造岩浆弧位于其南侧;对调查区内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划分出羌塘一昌都陆块、班公错一怒江结合带、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陆块3个一级构造单元及古昌结合带(次级),建立了调查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和大地构造相;对区内的蛇绿岩进行了重点研究,指出测区存在班公错一怒江带和古昌带(次级)两条蛇绿岩带,图区北部的拉不错蛇绿岩为构造移植体,并获得部分蛇绿岩同位素测年数据;根据测区矿产分布状况,划分出多不杂斑岩型铜金成矿带和物玛铜金成矿带,并进行了成矿规律研究;对旅游、土地、生态、灾害等作了较全面的地质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厘定藏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建立构造一岩浆动力学模式,研究整个高原区的隆升过程与隆升机制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目录

**章 绪论
**节 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自然经济地理状况
一、位置与交通
二、山川与河流
三、气候与植被
四、人文与经济
第三节 地质矿产研究程度
第四节 工作概况
一、踏勘与设计阶段
二、野外调查阶段
三、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写阶段
第五节 质量评述
一、质量监控
二、工作方法
三、控制程度
四、质量评述

第二章 地层
**节 石炭系及二叠系
一、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
二、南羌塘地层分区
第二节 三叠系
第三节 侏罗系
一、班公湖一怒江地层区
二、物玛地层分区
三、南羌塘地层区
第四节 侏罗系一白垩系
一、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
二、班公湖一怒江地层区
第五节 白垩系
一、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二、羌塘地层区
第六节 古近系-新近系
一、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二、羌塘地层区及班公湖-怒江地层区
第七节 第四系
一、第四纪地层主要剖面
二、地层划分及成因类型

第三章 岩浆岩
**节 蛇绿岩
一、蛇绿岩带地质特征
二、蛇绿岩岩石学特征
三、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
四、蛇绿岩区域对比
五、蛇绿岩时代及成因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侵入岩岩石序列的划分
二、侵入岩的基本特征
三、侵入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第三节 脉岩
一、基性岩脉
二、中性岩脉
三、酸性岩脉
第四节 火山岩
一、概述
二、火山岩岩石特征
三、火山机构与火山岩相
四、火山岩构造环境

第四章 变质岩
**节 区域变质岩
一、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
二、俯冲带变质岩
第二节 接触变质岩
一、接触变质岩石特征
二、接触变质相及变质作用时间
第三节 动力变质岩
一、碎裂岩系列
二、糜棱岩系列
第四节 气-液蚀变岩
第五节 变质作用序列

第五章 构造及地质发展史
**节 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构造单元特征
一、主构造边界特征
二、羌塘-昌都陆块
三、班公错-怒江结合带
四、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
第三节 构造变形相及变形序列
一、构造变形相
二、构造变形序列
第四节 新构造活动特征
一、新构造活动特征
二、新构造活动与高原隆升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
一、稳定陆壳形成阶段(Pz)
二、裂解拉张阶段(T3-Jz)
三、挤压汇聚阶段(J3-K1)
四、碰撞造山阶段(K2-N)
五、高原隆升阶段(N-Q)

第六章 结语
一、取得主要地质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附件1:25万物玛幅(144C004004)地质图及说明书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