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意蕴中的诗学建构-许地山创作论

包邮文化意蕴中的诗学建构-许地山创作论

¥65.6 (7.7折) ?
1星价 ¥65.6
2星价¥65.6 定价¥8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51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6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20375115 ; 978-7-5203-7511-5

本书特色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独特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他以多重的文化追求和勤勉的思考,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出众的才情,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建树和文学成就。对于他的进一步研究,将有益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完整性的分析、建构,更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深入理解、引申和新的阐释。

内容简介

  《文化意蕴中的诗学建构——许地山创作论》通过卷帙浩繁的史料,爬梳许地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创作背景,在其“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文化境遇中辨析其文化选择和精神之根,在宗教与信仰之间探索其人生哲学和生命求索,从“此岸”与“彼岸”的游弋中建构其作品中的形象谱系和情感脉络,从审美体验的回忆和想象中书写其创作中的“异域性”和诗意栖居。许地山独特的精神气韵贯穿他的整个人生和整体的文学创作,该书以更立体更全面的视角虔诚点燃许地山的精神之火,照亮他的每一处“独特”,在其逝世80周年之际以为缅怀。

目录

**章 许地山创作研究的历史流脉
**节 延宕:单向维度向多重视野的延宕
一 “异国情调”引发的早期评判
二 “宗教色彩”导致的评价争议
第二节 兜转: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兜转
一 “浪漫主义色彩”的评价转向
二 “二分法”评价渐成主流
第三节 铺展:生平叙事向独立主题的铺展
一 生平的考证促进研究的复苏
二 创作阶段的划分开阔研究的视野
第四节 交叠:包罗通达与类别细化的交叠
一 对宗教意识的聚焦
二 对人物形象、异域文化及比较研究的拓展
三 对生命哲学与审美内涵的开掘

第二章 “落花生”:精神重生中的许地山
**节 颠沛流离:“生本不乐”的生命求索
一 四方流离的早年岁月
二 求学、求职与求索:变故中的价值取舍
第二节 趋异与求存:复杂文化境遇中的“异质性”写作
一 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现代文学思潮的萌生
二 五四新文化风潮下“人的文学”的勃兴
三 文学研究会中的“异质性”存在

第三章 文学的精神之根:传统儒道文化铸就的写作面相
**节 思接千载的儒学和道教文化研究
第二节 逼近澄明之境:超越俗世的生命诠释

第四章 超越苦难的灵魂承载:许地山的生命哲学书写
**节 “债”:苦难意识的灵魂担当
一 借自然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生的苦难
二 直抒现实生活逼仄中的人生苦难
第二节 “爱”:表达生命的温度与宽度
第三节 “通”:呈现信仰的终极指向

第五章 命运之网的“补缀”:许地山小说的形象谱系
**节 穿越时空和命运的存在意识
一 历史禁锢与时代浪潮中的毁损
二 情感积淀与灵魂嬗变
第二节 从“此岸”到“彼岸”的命运建构
一 安命与知命的“顺从
二 宿命与独立的”徘徊
三 革命与自主的“反叛

第六章 “诗意的栖居”:文化意蕴中的诗学建构
**节 回忆的诗学
第二节 异域想象的诗意栖居

附录1 许地山年表
附录2 许地山作品名录
附录3 许地山研究辑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化意蕴中的诗学建构——许地山创作论》:  二 五四新文化风潮下“人的文学”的勃兴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这本书中,王德威先生明确提出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用疑问表示出强烈的肯定语气。虽然书中重点分析的是小说这种单一文体,但是从整个文化的发展上来看,“五四”的文化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无疑是晚清或者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启蒙和文学改革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辛亥革命虽然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封建思想和观念,但是革命受挫,令风雨飘摇的政局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现实更加黑暗,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苦不堪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政局混乱是因为传统道德的崩塌,力主恢复孔子权威,立孔教为国教。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则认为政局混乱是因为政治革命没有与之同步的思想革命,民众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依然如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①。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四运动应运而生,从黑暗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成为洗净这些“旧污”的“鲜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伴随着对辛亥革命的文化反思发展而来的。许地山与诸多的中国现代作家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走来,这既是一场反帝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倡导民族自省和文化的扬弃,促进了现代精神的觉醒,在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时代下呼唤着自强,因此五四时期以“人的觉悟”为主题的思想革命与接踵而至的“人的文学”的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虽然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人道主义的思想,但是真正被中国知识分子广泛接受,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应该是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的。而许地山真正深入了解人道主义方面的思想也正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在他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之后。  1918年,周作人撰文提出了“人的文学”概念,并提出要“从文学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同时对这种人道主义进行了释意:“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①。较之许多“五四”先驱对新文学的空泛阐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首次以“人的文学”定义新文学的性质,首次从创作上指出新文学须以“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人道主义”反映人生。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周作人所提出的“人道主义”是富有现代理性和现代意识的。这种“人道主义”超越了慈善主义的狭义而倡导众人平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人的生存情况,体现于创作中则是再现“非人的生活”,表达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彼时,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文学创作一般都呈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充满着博爱精神、悲悯情怀、批判倾向和理性色彩。“人的文学”则从另一层面形成更加强调个人和非功利的个性主义的思潮,体现于创作中则是对作家自我的张扬,关注自我命运的主观精神。  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许地山人道主义思想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存在多大程度的联系,但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宣告了五四时期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创作理想,许地山自然也在其中。1919年11月1日,许地山与郑振铎、瞿秋白、翟世英、耿济之创办了《新社会》(旬刊),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鲜明旗帜,宣传新思想。该刊共出版19期,许地山在其发表了《女子底服饰》《强奸》《十九世纪两大社会学家底女子观》《劳动底究竟》《劳动底威仪》《“五一”与“五四”》等九篇文章,广泛涉及了妇女问题、劳动问题、社会变革及文字改革等社会近况,不但引证丰富,论述也极为精辟。在原载1920年2月1日《新社会》第10号的《强奸》中,许地山为抨击侵略者和军阀士兵的暴行,从社会病理学、心理学分析施暴的四个心理原因,指出要医治强奸的毛病就要呼吁“母底庄严底恢复”,要“解除女子在家庭里头底束缚,教她们底身、心和男子一样刚强”。  ……

作者简介

  宁芳,女,1976年1月出生。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展规划处处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国际中文教育、高等教育等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