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购: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10册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团购: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10册

1星价 ¥540.0 (9.0折)
2星价¥540.0 定价¥600.0
商品评论(3条)
164***(三星用户)

季老的重要学术著作汇编,可管中窥豹也。

2021-10-30 23:29:09
0 0
zqh***(三星用户)

最后的大家

季老是一代大儒,他的作品系列让人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与情感。

2021-06-24 15:03:0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12340810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1234081096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糖史》季羡林先生通过生活中的食糖,剖析一段隐藏其背后的文化交流史
《佛教》融合语言特点与佛教义理,以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和中印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厚重的文化积累,总结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序跋集》收录季老一生为他人写作的序跋,内容过万字,且五花八门,涉及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专集、古籍整理、地方志、散文集、杂文集等
《中印文化交流》主要研究和介绍了中印两国自古以来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情况
《印度历史与文化》精选有关印度文化与历史的学术著述12篇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精选1956年至1990年期间,季羡林所撰写的关于印度文学的论文和序文等文章,总计22篇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精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四十三篇,是他数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是我国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经典论述
《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第壹部分是季羡林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回忆,第二部分是“总结”,讲的主要是学术方法和学术道德
《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汇集在印度古语和火罗文方面的研究与著述,其成果独特,为中外学者所一致推崇
《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新思考》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中国学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让我们了解这些著名学人的精神、学识、品德和为人处世之道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然而,由于季先生所涉猎学科如语言学、佛学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较为陌生。读者所能见到的季先生的作品,也以文学作品为主。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高瞻远瞩,他的许多观点和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推广他的学术成果,可以对当代学术起到引领的作用及深远的社会意义。 季羡林基金会隆重推出《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全十二册,内容都是季老生前研究的各个领域的*精彩的文章和*有学术价值之集萃,其作为传承后人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中我们考虑了平装本适合一般读者便于阅读和购买。精装收藏本其设计精美,制作考究,适宜研究收藏和图书馆订阅。

内容简介

《糖史》
本书内容是季老生前研究的各个领域的*精彩的文章和具有学术价值之集萃,其作为传承后人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中我们考虑了平装本适合一般读者便于阅读和购买。《糖史》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季羡林先生博洽精深的学识,也可以学到他做学问的精神和方法。
作者简介
葛维钧,1942年生,祖籍江苏江宁,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季羡林教授,后服务于社科院亚太研究所,退休前为该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学研究工作,著文主要有:《阿育王法与佛教的法不应混同》《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妨碍了历史学的建立》《论〈心经〉的奘译》《智顗解经二误》《严译与什译》《业报理论源流探索》《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观念及其异同》;另外参加了印度古代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汉译工作,《印度文明》的撰写工作,于《南亚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中任常务副主编。担任丛书第四、八卷主编。

《印度古代语言及吐火罗文研究》
季羡林先生精通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古代印度和中亚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他对于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宗教、文化和文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范围他人常无法涉足,所以成果独特,为中外学者所一致推崇。他的三篇论述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系列论文,是他的重要论著之一。在广泛征引多种印度古代语言和汉译佛藏例证的基础上,他指明了佛陀在世时的语言政策是信徒各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佛说,而*早的佛典,则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
作者葛维钧

《回忆中国学人及文化问题新思考》
季羡林先生一生,结识过不少中国著名学人,如:胡适、陈寅恪、朱光潜、吴密、梁实秋、老舍、沈从文、张岱年等,并且写过回忆他们的文章,情深、真实、感人,成为文坛佳话。这些文章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让我们了解这些著名学人的精神、学识、品德和为人处世之道,是文学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季羡林针对文化、学术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大胆的看法和建议。他对文化问题的新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在学术界曾引起过强烈反响。
作者简介
张光璘,祖籍广东新会,1937年生于南京。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助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参加《南亚研究》《东方研究》等刊物的编辑工作,以及《季羡林文集》《东方文化集成》等文集、丛书的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泰戈尔诗选析》《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东西文化议论集》(与季羡林先生合编)、《季羡林先生》(人物传记)等。担任第六、十二卷主编。

《中印文化交流》
季羡林先生不仅重视中印两国文化的研究,还重视两国文化的交流,他再三强调:“我们研究文化交流,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除了学术意义外,还有现实意义。……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时时刻刻生活在文化交流中,都从文化交流中既得到物质利益,也得到精神利益。” 季先生以语言学、历史学等为依据,勇于探索,勤于耕耘,独辟蹊径,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两个毗邻的东方大国,在世界上日益崛起,两国人民都渴望对中印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了解,这是非常自然的。本书的出版,必将对增进两国的彼此了解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王树英,1938年生,河北省安国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员,季羡林的学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印度历史与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与研究。发表的著作有《印度文化与民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印度》、《宗教与印度社会》、《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南亚印度教与文化》、《印中文化关系》(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发行)《中印文化透视》(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发行)、《印度文化简史》、《世界民族与文化》(印度卷)、《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印度卷)、《走进印度》等40余部。担任丛书*一、七、十卷的主编。

《印度历史与文化》
本书精选季羡林先生有关印度文化与历史的学术著述12篇,主要涉及印度的社会发展史、宗教史、文化史、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以及印度的社会与文化的特点等内容。在所选作品中,季羡林先生对“雅利安人何时出现高度文明”,“印度奴隶社会何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印度社会到底有哪些特点,印度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印度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对世界有何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释和研究。
作者王树英

《序跋集》
季羡林先生一生,应邀为别人写了多大余篇、超过万字的序言和跋。他所写的序言和跋有下面几个特点:(1)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所谓“广度”,是指这些序、跋涉及不少学科,诸如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文化学等等,甚至还涉及到如何学习、如何科研以及如何做人和道德修养等问题;所谓“深度”,是指它们所探讨的问题极为深刻,对有些课题开创了先例,打开了思路。(2)不仅给读者以知识和启发,还给科研人员以指导或启示。例如他在为《印度各邦历史与文化》一书所写序言中指出:“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语言、人种复杂的国家,没有对于各邦历史和文化的介绍,对外国人来说,想完全了解印度是不可能的。”这篇序言,为我国研究印度的学者指出了方向。(3)季先生的不少序言还谈到如何从事科研问题。例如他主张微观必须与宏观相结合。
作者王树英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
本卷编选的文章涉及梵语文学的有17篇,涉及印度其他语言文学的有10篇,*后一篇文章《印度文学在中国》则论述印度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深奥的《梨俱吠陀》、宏大的史诗《罗摩衍那》、伟大诗人迦梨陀娑垂为典范的诗剧、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故事集《五卷书》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等作品和作家,都在季羡林先生的研究范围之内。与一般的研究者不同,季羡林先生对印度文学进行研究具有非凡的语言优势和深厚的翻译基础,因此他的这些文章充满真知灼见。读者通过这部选集不但可以获得关于印度文学的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对一些里程碑似的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作者简介
刘建,太原人,1949年生。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学系,导师为季羡林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兼《南亚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印度文明、文化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印度文明》(合著)、“列国志”之一《印度》(合著)等及论文多篇。主译著有:《孟加拉掠影》《乱中之乱》《惯于争鸣的印度人》等。担任第三卷主编。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本卷精选季羡林先生关于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13篇,理论文章14篇,分为两类编排。他就写出了《〈列子〉与佛典》这样功底雄厚、学风严谨、考据周详的文章,深受他的学术前辈胡适和陈寅恪先生的褒扬。在解放后,他孜孜以求,翻译了印度民间文学名著《五卷书》和《罗摩衍那》,同时也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从而也使他的译作和论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薛克翘,辽宁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主要著作有专著《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等。担任丛书第二、九卷主编。

《学海泛槎:学术回忆录》
本卷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收录的是他1946年自德国回国后直到1993年,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回忆。读后我们会知道,这既是一次催人奋进的学术之旅,也是一位伟大学者辛勤跋涉、难以磨灭的人生轨迹。这中间所承载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感和对真理的毕生追求。第二部分是《总结》,讲的主要是学术方法和学术道德。这不仅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深刻体会,也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其中现身说法、谆谆教诲,显示了他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闪烁着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
作者薛克翘

《佛教》
佛学博大精深,从印度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影响巨大。季羡林先生从事佛学研究长达六十多年,造诣甚高,著述丰厚,成就斐然。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又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古典印度语言梵语、巴利语以及古代西域语言吐火罗语专家,研究佛学以及中印佛教交流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季先生研究佛教,独辟蹊径,从探讨古代佛教语言入手,但并不拘泥于这些语言的形态变化,而是努力探究其变化后面深层次的历史事实。季先生研究了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他将语言特点与佛教义理结合起来,运用自己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和中印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厚重的文化积累,对这些问题加以科学的综合、分析,提出深刻而独特的见解,颇具创建性。本卷所选内容,涵盖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佛教史和中印佛教交流等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卷所收录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前言》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读者可以从中深入了解许多关于宗教、历史、文化以及关于玄奘本人和译经方面的知识。本卷内容堪称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不失为读者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李南,1952年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刘安武教授;199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季羡林教授;1982年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所(后更名为亚太所)从事印度语言文学宗教和梵语佛教文献学的研究工作,现为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专著《〈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译著印度梵文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整部《加尔纳篇》以及《德罗纳篇》的部分章节)、译著《男向导的奇遇》,并发表多篇印度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担任第五卷主编。

节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