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356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59835604 ; 978-7-5598-3560-4

本书特色

这本书的主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读古画,品古人风雅。当然,关于古人风雅的一面,古代诗词已经写得很多了。而作者察觉到诗与画之间的微妙联系,将两者予以交融解读,为我们打开了品读古画的另一扇大门,也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提供了更直观的载体。 如,在赏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画时,作者用杜甫诗《丽人行》和张祜《集灵台》中的诗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来予以诠释;而写到夏圭《雪堂客话图》,作者自然联想到苏轼被贬黄州时修盖的“雪堂”,在回顾苏轼这段经历时,又自然引出他的《寒食帖》;马远根据宁宗皇帝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创作的抒情小品《山径春行图》,是程颐笔下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是欧阳修所写的“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也是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旁征博引书中比比皆是,使作者的解读远离了枯燥乏味,而充满文学的意味、古雅的气息。

内容简介

本书甄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

目录

【辑一 美人如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仕女画

千古风流事——“好色”的明朝画家

扫眉才子笔玲珑——女性画家


【辑二 山光水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

结庐在人境——诗意栖居

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景.雨声


【辑三 活色生香】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花鸟画

一案四时春——花事

花开堪折直须折——宋人.春天


【辑四 文人风雅】

此事只关风与月——雅事

诗酒唱和领群雄——雅集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渔隐


【辑五 历史传承】

寒夜客来茶当酒——茶文化

高山流水觅知音——抱琴文化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博古文化

展开全部

节选

此事只关风与月 ——雅事 2015年秋天,我前往浙江参加《金钥匙·书画视界》的集中审稿工作,与何济洲、张渝、魏夏云、师元东、苏长华和黄建军等各位前辈相聚杭州。其中,何老师是书法家,张老师是国画院研究员,夏云、元东、长华擅书画,建军长于篆刻,皆是系统内的书画名家。初次会面,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当其时,家住杭州的夏云大哥做东,邀约我们同浙江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到墨戏书斋饮茶雅叙,兴之所至,焚香鼓琴、吹笛引歌、书画唱和,不知今夕何夕,乐而忘返。在他们的生活里,依然保留着古代文人雅集的遗风,这令我大受感动。 中国古代的文人,曾拥有过一种诗意雅致的生活。他们建造别致的庭园,坐拥湖光山色,亭台错落,廊檐深深;他们在月下饮酒,在花前品茗,在雨中默默伫立,在风中凝眸夕阳;他们与老僧谈禅,与名妓联诗,吟诵清丽的辞句,谈论古往今来的高士逸人。他们悠闲,但不空洞;细致,但不颓废。隔着岁月的河流,远远望去,他们的这份雅致,好似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令人景仰而迷醉。 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在生活美学上渐达极致。古代传统文人有“九大雅事”:焚香、莳花、寻幽、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抚琴;明代沈仕的《林下盟》也提出了文人生活十供,即“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种看起来雅致而简单的生活,在今人的眼中却几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现代社会里,经济财富飞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日益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熙熙攘攘,尘世喧嚣,也许再也难以再现这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只有在流传下来的诗词书画里,我们还可以真切地看到,我们曾经拥有过这样从容淡定、风流洒脱、浪漫自由又真实鲜活的生活方式。 焚 香 宋人吴自牧在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其中,焚香是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他们将焚香作为修行的一种途径,在心烦意乱之时,焚一缕馨香,温和甘美的香气就足以令人平心静气,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灵台空明的境界。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曾说:“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他亲手制作的“黄太史四香”——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在中国制香史上十分有名。苏轼更是香事的“骨灰级”粉丝,他调制的“雪中春信”,据说是古代*美的香之一。相传他为合出这种早春梅花初绽时的香气,整整等了七年,直到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正月初七一场春雪突至,他吩咐爱妾取999朵梅花的花心之雪,置于御赐的羊脂玉碗中,再将其他香料加入,才终于炮制出“雪中春信”。他建“息轩”,在轩中焚香静坐,并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说焚香静坐有养生健体之功。焚香静坐,这大概便是马远的《竹涧焚香图》所描绘的情景。 到了明代,焚香已是清雅之事,文人在读书、弹琴、作画、习禅、雅集时焚香,表达一种精致的生活情趣与艺术审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写道:“幽闲者,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性。恬雅者,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情。温润者,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佳丽者,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蕴藉者,坐雨闭关,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爇,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焚香能满足各种人物的不同需求,又可达到各种境界,焚香之雅由此可见。 莳 花 莳花即栽花。所谓“侍花如侣,读花如人”,莳花源于古代文人以花言志、以花抒情的生活方式。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得透彻,“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豪”。古人爱花、栽花、作诗咏花,还留下了很多关于花的趣闻妙谈。晋朝大名鼎鼎的美男子潘安,曾出任河阳县令,他在全县遍种桃花,成为一时佳话,遂有“河阳一县花”的典故;北宋诗人林逋,终身不禄,长住山上与梅花和白鹤为伴,自称“梅妻鹤子”;陆游“插瓶直欲连全树”——恨不能将整棵梅花都插到瓶里供己欣赏;黄庭坚将水仙视为“凌波仙子”,倾心不已。 古人爱花,更将花当作点缀生活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与众兄弟在春天的夜里秉烛夜游,他们坐在盛开的桃花树下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样的生活,令人不由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北宋年间,翰林学士范镇在宅院里建造了一座大堂,堂前种植荼蘼花架,每年暮春时节繁花盛开,宴宾客于花架下,当有鲜花坠落酒杯,持杯客人就必须满杯饮尽。有时微风拂过,落英缤纷,满座皆醉,这,便是历史上梦幻一般的“飞英会”。尤求的《春宴图》便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明清时期,文人修建书房讲究栽花,《菜根谭》中把“栽花、种竹、玩鹤、观鱼”列为幽人清事,读书之余,栽花种竹,以此来修养身心,赏心悦目,劳逸结合。 清代禹之鼎曾为“四王”画家之一的王原祁的山水画在有清一代享有崇高的声誉,生活也十分风雅。他曾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图中王氏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精心栽培的丛菊。菊花是“四君子”之一,代表“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的世外隐士形象。对菊花的欣赏,成为君子自得其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画中陈设造型简洁,有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和盛开的盆菊,点明了画家的爱好和雅兴。 读 书 中国人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唐代王贞白说“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而宋代皇帝真宗赵恒,更是御笔亲制《励学篇》昭告天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励志名片。 古人读书,有“苦读”,也有“雅读”。为了功名读书,是为“苦读”;除此之外,读书也可作为休闲乐事,是为“雅读”。金圣叹有言:“红袖添香读闲书,乃人生一大乐事也。”“雅读”讲究读书的环境与氛围。看看明人的书房设计就知道“雅读”之讲究,不但要有“临山傍水,茂林修竹,陋室茶香,香炉紫烟”的雅景,还要陈设古砚、水注、笔格、笔筒、镇纸、花尊、鼎炉、古琴、挂画等雅品,在其中研读典籍、翰墨丹青,简直乐在其中,陶然心醉。 读书为人带来心灵的丰盈与宁静,排遣世俗纷扰和烦恼。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了被贬黄州后的读书生活,“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描绘的似乎正是这样的场景,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侍立一旁。 读书累了,便可如《梧竹书堂图》中所画人物一样,躺坐于竹林之中,凉风习习,闭目养神,休憩片刻。如此静谧画境,不便惊扰。 候 月 月,是中国*古老浪漫的意象,承载了古人对太空*美好的想象。对着明月,张若虚写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集纳了春、江、花、月、夜五种*动人的景致,独享“孤篇盖全唐”之誉;对着明月,李白孤独而豪放地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着明月,张九龄怀念远方的故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简简单单的海上、明月、天涯几个词便构成雄浑阔大的动人景象…… 马远的《对月饮酒图》画出了诗人豪迈中的孤独,那亘古的寂寞,开怀畅饮下掩隐的怅然若失。且举杯对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他的另一幅《月下把杯图》则充满了温情。右上角宁宗皇后杨氏(杨妹子)亲题“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内容。当其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良辰美景之际,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共同把酒言欢,便是人间乐事。 苏轼于中秋之夜怀念其弟,欢饮达旦,醉中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幅画,大概便是苏轼的心中愿景。

作者简介

苏春玲,笔名苏三公子。古画爱好者、文字工作者。小说、散文、书画评论等作品散见于《金钥匙》《海关文学》《艺术广场》《城市漫步》等杂志;编辑出版有深圳海关《风采聚焦》《雄关印记》等图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