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学者文库: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和治理研究(精装)

学者文库: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和治理研究(精装)

1星价 ¥32.3 (3.4折)
2星价¥32.3 定价¥9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76452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0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08764528 ; 978-7-5087-6452-8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特征与影响;第二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第四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的规律;第五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第六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 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其沟通交往、表达汇聚等功能,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挑战。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理,揭示其表现规律,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课题。本书深化了网络危机传播管理的理论研究,对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直接的现实价值。

目录

绪论
**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第四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构成要素
第五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重影响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节 社会急剧变革引发的各种效应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现实根源
第二节 网络意见领袖和关键帖子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催化因素
第三节 网络的技术优势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放大提供了条件
第四节 网民的心理与行动是网络舆论的重要演化动力
第五节 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能力薄弱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六节 网络媒体为争夺眼球与**发布时间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
第七节 属地管理的体制难以有效治理跨越时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八节 互联网正在成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主要战场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
**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议题的涌现
第二节 意见领袖、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选择性关注与议程设置
第三节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网络民意的协同与互动形成巨涨落
第四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博弈的分形与消解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的规律
**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眼球效应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羊群效应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首因效应
第四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蝴蝶效应
第五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操控效应
第六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马太效应
第七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极化效应
第八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振效应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
**节 高度重视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和治理的新要求
第二节 提高网上执政能力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三节 走网上群众路线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
**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原则
第二节 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实时治理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技巧与策略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敏,200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湖南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和治理研究》,获得良好等级。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民族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公共行政》《中国政治》等全文转载13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红旗文摘》等摘要8篇。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参与),独立获得省厅级一、二、三等奖3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