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义考研究

包邮经义考研究

1星价 ¥94.2 (3.8折)
2星价¥91.8 定价¥2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3370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册(12,931,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50633704 ; 978-7-5506-3370-4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凤凰出版社出版
《经义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朱彝尊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其搜罗广博,考证赅洽,资料丰富,对于研究古代经籍及有关文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经义考》研究领域的一部精彩之作,旁征博引,分析精当,深具学术价值
作者张宗友,古典文献研究学者,南京大学副教授,致力于经学文献、目录学及朱彝尊专题研究

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在经学和目录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本书为南京大学副教授张宗友研究《经义考》的著作,梳理了《经义考》的版本、源流,具体分析了《经义考》的条目体系、分类体系、提要体系和按语,详细研究了《经义考》与《文献通考》《经义考补正》《四库全书总目》等其他著作的关系,并将定量研究与文献考论相结合,旁征博引,分析精当,探讨并总结了《经义考》的成就、不足及其影响,在文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朱彝尊的《经义考》在经学和目录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本书为南京大学副教授张宗友研究《经义考》的著作,梳理了《经义考》的版本、源流,具体分析了《经义考》的条目体系、分类体系、提要体系和按语,详细研究了《经义考》与《文献通考》《经义考补正》《四库全书总目》等其他著作的关系,并将定量研究与文献考论相结合,旁征博引,分析精当,探讨并总结了《经义考》的成就、不足及其影响,在文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前言

丛书缘起
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顺治、康熙二朝,易代不久,身历明亡之痛的一批杰出学者,反思王学末流游谈无根之弊,提倡实学,不尚空谈,格局恢宏,气象博大,成爲乾嘉学术的先声。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统治根基稳固,帝王权力达到顶峰,思想控制空前加强,文网严密;清廷开设四库馆,寓禁于徵,寓毁于修,对存世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以构建符合帝国需要的文献体系。学者“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爲稻粱谋”,群趋于政治风险较低的考据之学,因此在经、史、子、集等部类都出现了集成式的、超越前代的学术成果,朴学由是极盛。道光、咸丰以降,国门洞开,救亡图存成爲时代主题,经世之学与新学同时兴起,传统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大总结、大发展的时期,清代学术是受学界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自梁啓超《清代学术概论》以来,有关清代学术的各个论域,都産生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文献整理的持续发展、学术研究的不断演进以及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必将有更多高质量的成果递相问世。
本丛书旨在遴选、出版有关清代学术的论著,爲推动学术研究进一步开展而添砖加瓦,贡献绵薄。

朱彝尊研究系列説明
朱彝尊(锡鬯、竹垞。一六二九—一七〇九),清初文学大家。早岁就塾,过目成诵;初学时艺,下笔千言。后弃举业,习诗古文,好学深思,无书不读。及长擅对,应答无穷,而于诗艺尤工:初与沉进并称,号曰“朱沉”;后与王士禛声价相齐,称“南朱北王”。载酒江湖,倚遍雕阑,寄情静志居,体物茶烟阁,开派浙西,蔚爲词宗,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其文纡馀澄澹,蜕出风露,于辩证尤精,迥出侯方域、王猷定之上。当时王士禛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奄有衆长。
诗文之外,朱彝尊复究心学术,同顾炎武、阎若璩等相颉颃;于清初诸大家中,尤以博雅精勤著闻。通考经籍,集古代经学目録之大成;倡刻丛书,开有清彙编经解之风尚。析《易图》授受,辨《尚书》古文。述孔门宗派,考孟子弟子。与修明史,上书总裁凡七次之勤;传抄珍秘,聚集图书达八万之钜。注五代史册,辑日下旧闻。瀛洲道古,车尘蓬勃之间,不废著述;究心流略,幕府清澹之际,勤于鈎玄。彙集两淮盐筴之编,勒成吉金贞石之志。推尊词体,总彙历代之佳构;综録明诗,兼补全唐之未备。尚博尚雅,著述不辍;且编且梓,至老弥笃。
名门之后、前明遗民、抗清志士、江湖幕客、博学鸿儒、翰林检讨、《明史》纂修、乡试主考、经筵讲官、归田太史等,朱彝尊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上至康熙皇帝、当朝显宦,下至赤马书贾、闾里布衣,均有交接,际遇非凡;其一生之出处进退,实能折射清初之士林生态与政治风云,极具研究价值,同其文学成就、学术贡献等,一并受到学人之高度重视。清代即已出现以朱氏著述(如《词综》《经义考》等)爲核心之衍生著作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朱彝尊受到学界更多之关注,论文、专著,递有问世。仅以朱氏著述及其成就爲学位论文选题者,即有十数篇,作者则广布海内外。
学术乃天下公器,既重传承,复贵新创。爲进一步推动朱彝尊研究走向深入,兹组编本研究系列。举凡同朱彝尊有关之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之成果,均在采撷之列。大雅君子,幸垂意焉。丛书缘起
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顺治、康熙二朝,易代不久,身历明亡之痛的一批杰出学者,反思王学末流游谈无根之弊,提倡实学,不尚空谈,格局恢宏,气象博大,成爲乾嘉学术的先声。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统治根基稳固,帝王权力达到顶峰,思想控制空前加强,文网严密;清廷开设四库馆,寓禁于徵,寓毁于修,对存世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以构建符合帝国需要的文献体系。学者“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爲稻粱谋”,群趋于政治风险较低的考据之学,因此在经、史、子、集等部类都出现了集成式的、超越前代的学术成果,朴学由是极盛。道光、咸丰以降,国门洞开,救亡图存成爲时代主题,经世之学与新学同时兴起,传统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大总结、大发展的时期,清代学术是受学界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自梁啓超《清代学术概论》以来,有关清代学术的各个论域,都産生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文献整理的持续发展、学术研究的不断演进以及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必将有更多高质量的成果递相问世。
本丛书旨在遴选、出版有关清代学术的论著,爲推动学术研究进一步开展而添砖加瓦,贡献绵薄。

朱彝尊研究系列説明
朱彝尊(锡鬯、竹垞。一六二九—一七〇九),清初文学大家。早岁就塾,过目成诵;初学时艺,下笔千言。后弃举业,习诗古文,好学深思,无书不读。及长擅对,应答无穷,而于诗艺尤工:初与沉进并称,号曰“朱沉”;后与王士禛声价相齐,称“南朱北王”。载酒江湖,倚遍雕阑,寄情静志居,体物茶烟阁,开派浙西,蔚爲词宗,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其文纡馀澄澹,蜕出风露,于辩证尤精,迥出侯方域、王猷定之上。当时王士禛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奄有衆长。
诗文之外,朱彝尊复究心学术,同顾炎武、阎若璩等相颉颃;于清初诸大家中,尤以博雅精勤著闻。通考经籍,集古代经学目録之大成;倡刻丛书,开有清彙编经解之风尚。析《易图》授受,辨《尚书》古文。述孔门宗派,考孟子弟子。与修明史,上书总裁凡七次之勤;传抄珍秘,聚集图书达八万之钜。注五代史册,辑日下旧闻。瀛洲道古,车尘蓬勃之间,不废著述;究心流略,幕府清澹之际,勤于鈎玄。彙集两淮盐筴之编,勒成吉金贞石之志。推尊词体,总彙历代之佳构;综録明诗,兼补全唐之未备。尚博尚雅,著述不辍;且编且梓,至老弥笃。
名门之后、前明遗民、抗清志士、江湖幕客、博学鸿儒、翰林检讨、《明史》纂修、乡试主考、经筵讲官、归田太史等,朱彝尊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上至康熙皇帝、当朝显宦,下至赤马书贾、闾里布衣,均有交接,际遇非凡;其一生之出处进退,实能折射清初之士林生态与政治风云,极具研究价值,同其文学成就、学术贡献等,一并受到学人之高度重视。清代即已出现以朱氏著述(如《词综》《经义考》等)爲核心之衍生著作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朱彝尊受到学界更多之关注,论文、专著,递有问世。仅以朱氏著述及其成就爲学位论文选题者,即有十数篇,作者则广布海内外。
学术乃天下公器,既重传承,复贵新创。爲进一步推动朱彝尊研究走向深入,兹组编本研究系列。举凡同朱彝尊有关之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之成果,均在采撷之列。大雅君子,幸垂意焉。

金寨张宗友,己亥初夏於大竹園居

目录

目次
叢書緣起一
朱彝尊研究系列説明

圖表索引
凡例

緒論
一《經義考》之研究現狀
(一) 單篇論文
(二) 研究專著
(三) 點校成果
二本書研究與增訂之思路
**章《經義考》之編撰、旨趣與性質
一編撰:《經義考》之成書與傳本
(一) 《經義考》之編撰
(二) 《經義考》之傳本
二旨趣:《經義考》之編撰緣起
(一) 《經義考》編撰緣起成説探源
(二) 《經義考》編撰緣起新探
三性質:《經義考》之目録特質
(一) 學科目録的概念與分野
(二) 經學目録的概念
(三) 經學目録的産生:鄭玄《三禮目録》
(四) 經學目録的發展:從《經書目録》到《授經圖》
(五) 清代經學目録的興盛
(六) 經學目録的特點
第二章《經義考》之著録體系
一《經義考》之條目著録體系
(一) 著録結構
(二) “以氏繫名”
(三) 四柱之法
二《經義考》條目之統計與分析
(一) 從四柱分類上看《經義考》的條目著録
(二) 從《經義考》條目時代分布上看經學發展的面貌
(三) 從作者著録上看經學發展的面貌
三《經義考》條目著録之不足
(一) 版本未著録
(二) 體例或未一
(三) 著録有淆失
四小結
第三章《經義考》之分類體系
一分類之要
二《經義考》以前之經籍分類
三《經義考》之分類體系
(一) 御注類與敕撰類
(二) 易類
(三) 書類
(四) 詩類
(五) 周禮類、儀禮類、禮記類、通禮類
(六) 樂類
(七) 春秋類
(八) 論語類
(九) 孝經類
(十) 《孟子》類
(十一) 爾雅類
(十二) 群經類
(十三) 四書類
(十四) 逸經類
(十五) 毖緯類
(十六) 擬經類
(十七) 承師類[廣譽附]
(十八) 宣講類與立學類
(十九) 刊石類
(二十) 書壁類
(二十一) 鏤板類
(二十二) 著録類
(二十三) 通説類
(二十四) 家學類與自叙類
四《經義考》之分類特色
五《經義考》分類之失
六小結
第四章《經義考》之提要體系
一古代書目提要之類型
(一) 叙録體
(二) 傳録體
(三) 輯録體
(四) 輯考體
二《經義考》輯録文獻之分析
(一) 輯録文獻中引用典籍之分析
(二) 輯録文獻中諸家論説之分析
(三) 輯録文獻中單篇文獻之分析
三《經義考》輯録文獻之特點
四《經義考》輯録文獻指瑕
五小結
第五章《經義考》之按語
一《經義考》按語概論
(一) 輯佚類
(二) 考辨類
(三) 解説類
二專論:《經義考》尚書部分按語探析
(一) 《經義考》尚書部分按語綜述
(二) 《經義考》尚書部分考辨類按語條辨
(三) 《經義考》尚書部分考辨成就小結
第六章《經義考》之學術前承
一《經義考》與前代文獻關係概論
二論《經義考》與《文獻通考·經籍考》
(一) 著録體例
(二) 著録内容
(三) 結語
第七章《經義考》之學術影響
一《經義考》學術影響概論
(一) 對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之影響
(二) 對學科目録編纂之影響
(三) 對綜合目録編纂之影響
二專論一:論《經義考補正》
(一) 翁方綱及其《經義考補正》
(二) 《經義考補正》之成就
(三) 《經義考補正》疑誤考
(四) 《經義考補正》的特色與不足
(五) 附:論《經義考補正》提要二種
三專論二:論《四庫全書總目》與《經義考》
(一) 《四庫總目》引用《經義考》之統計
(二) 《四庫總目》對《經義考》條目部分之引用
(三) 《四庫總目》對《經義考》提要部分之引用
(四) 《四庫總目》對《經義考》按語部分之引用
(五) 《四庫總目》對《經義考》失誤之校正
(六) 《四庫總目》誤引《經義考》考
(七) 小結
第八章《經義考》之傳本
一《經義考》盧刻本探論
(一) “《古論語》”條校考
(二) “《孟子》”條校考
(三) “《古論語》”條、“《孟子》”條校考析論
二《經義考》四庫本三種探論
(一) 《經義考》四庫諸本
(二) 《經義考》四庫本三種前四卷校考
(三) 《經義考》四庫本三種前四卷异文之統計
(四) 結論
第九章《經義考》之點校本
一校正本平議
(一) 校正本之成就
(二) 校正本之不足
(三) 校正本之標點問題
二新校本平議
(一) 緣起
(二) 新校本“《古論語》”條、“《孟子》”條校考析論
(三) 新校本校記之分析(以前五十條爲例)
(四) 新校本校記之考察(一):有校有斷者
(五) 新校本校記之考察(二):有校無斷者
(六) 結論
三儒藏本平議
(一) 儒藏本前十卷校記讀札
(二) 儒藏本得失及旨趣之平議
(三) 結論
第十章《經義考》之校補與疏證
一《經義考通説疏證》平議
(一) 《經義考通説疏證》之緣起
(二) 《經義考通説疏證》之學術成就
(三) 《經義考通説疏證》指瑕
(四) 結語
二《〈經義考〉著録“春秋類”典籍校訂與補正》平議
(一) 《校補》之學術基礎
(二) 《校補》之學術成就
(三) 《校補》指瑕
(四) 餘論
第十一章朱彝尊經學思想之初探
一朱彝尊之經學貢獻及其研究現狀
二朱彝尊經學思想之建構及其意義
三朱彝尊經學思想之形成
第十二章總結與展望
一研究總結
二研究展望

徵引書目
古籍之屬
現代著作
初版後記
增訂後記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张宗友,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致力于经学文献、目录学及朱彝尊专题研究;曾任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美国Grinnell College东亚系访问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百层次”项目等各类课题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