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之路

包邮幸福之路

¥36.3 (7.4折) ?
1星价 ¥36.3
2星价¥36.3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71289
  • 装帧:8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201171289 ; 978-7-201-17128-9

本书特色

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无数快乐的时光。 --爱因斯坦 罗素的思考以其清醒、开明和对常识的坚守而独树一帜。 --A.C.格雷林(英国首席幸福经济学家) 罗素正确提问,清晰作答。一部深入人性的悲悯之作。 ——理查德·赖亚德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得主) 作为大量出版的自助书籍的原型,很少有像罗素的这本小书一样值得一读。 ——丹尼尔·丹尼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我赞成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王小波 罗素从来不煽情不滥情,文字没有半点华丽浮夸,写得明晰但不枯燥,严谨却不阴沉,其机智诙谐处固然让人解颐,其深刻独到处更给人启迪。 ——戴建业 他能用温和幽默的文笔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之前读的那些高八度嗓门的文章,跟他比起来,就像一片牛棚猪圈里的咆哮。 ——押沙龙 罗素的书是圣经的现代替代品。 ——《时代周刊》 他说他写的是常识,实际上是不寻常的智慧。 ——《观察员》 信念出错、思想混乱的日子里的必需品。 ——《听众》 这本系统化的常识手册,明智而直率,应该为全国的每一位家长、教师、部长和国会议员所阅读。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注定会成为许多相信幸福并希望得到幸福的人的ji佳读物。 ——《华盛顿明星报》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1.《幸福之路》是西方哲学大师罗素经典名作。罗素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一代哲人,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是写给大众的幸福方法论。由翻译界泰斗傅雷倾心翻译,全译无删节,是备受读者认可的经典译本。 2.《幸福之路》是一部心理自助实用手册,更是一部幸福追寻宝典。本书是大师罗素写给普通人的幸福指南。文字浅白而犀利深刻,归纳生活哲理,帮助人们勇敢面对自我困境,寻找克服与突围之路,终走向幸福。 3.《幸福之路》广受各方赞誉。本书入选香港电台十大好书精选、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一生阅读书单。爱因斯坦极力赞誉,王小波高度推崇的幸福观,《时代周刊》《观察者》《听众》《新闻纪事报》《大西洋月刊》《华盛顿明星报》联合推荐阅读。 4.《幸福之路》,哲学思维论辩幸福的真谛,深入剖析人类不幸的根源。一切对幸福的困惑、彷徨、无助……诺贝尔奖大师罗素都会在这本书里为你解开迷惑,帮助你读懂生活,读懂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 内容简介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写的一本关于生活哲理的书。全书分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两部分。罗素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意见归纳总结起来,分析了我们不幸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如何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这些会造成人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又从情爱、工作、家庭等方面分析,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

目录

上编??不幸福底原因

一、什么使人不快乐?

二、浪漫底克的忧郁??

三、竞争

四、烦闷与兴奋??

五、疲劳??

六、嫉妒??

七、犯罪意识??

八、被虐狂??

九、畏惧舆论??


下编??幸福底原因

一〇、快乐还可能么???

一一、兴致??

一二、情爱??

一三、家庭??

一四、工作??

一五、闲情??

一六、努力与舍弃??

一七、幸福的人??


展开全部

节选

  一、什么使人不快乐? 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便快乐了。我们觉得人类也该如此,但在近代社会里并不然,至少以大多数的情形而论。倘使你自己是不快乐的,那你大概会承认你并非一个例外的人。倘使你是快乐的,那末试问你朋友中有几个跟你一样。当你把朋友们检讨一番之后,你可以学学观望气色的艺术,平常日子里你遇到的那些人底心境,你不妨去体味体味看。英国诗人勃莱克(Blake)说过: 在我遇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标记, 弱点和忧患的标记。 虽然不快乐的种类互异,但你总到处和它碰面。假定你在纽约,那是大都市中现代化到*标准的一个啰。假定你在办公时间站在一条热闹的街上,或在周末站在大路上,再不然在一个夜舞会中,试把你的“自我”从脑子里丢开,让周围的那些陌生人一个一个的来占据你的思想,你将发见每组不同的群众有着不同的烦恼。在上工时间的群众身上,你可看到焦虑,过度的聚精会神,消化不良,除了斗争以外对什么都缺少乐趣,没有心思玩,全不觉得有他们的同胞存在。在周末的大路上,你可看到男男女女,全都景况很好,有的还很有钱,一心一意的去追逐欢娱。大家追逐时都采着同样的速度,即是坐着慢到无可再慢的车子鱼贯而行;坐车的人要看见前面的路或风景是不可能的,因为略一旁视就会闯祸;所有的车中的所有的乘客,唯一的欲望是越过旁人的车辆,而这又为了拥挤而办不到;倘若那般有机会不自己驾驶的人,把心思移到别处去时,那末立刻有一种说不出的烦闷抓住他们,脸上印着微微懊恼的表情。一朝有一车黑人胆敢表露出真正的快乐时,他们的荒唐的行为就要引起旁人的愤慨,*后还要因为车辆出了乱子而落到警察手里:假日的享乐是违法的。 再不然,你去端相一下快乐的夜会里的群众。大家来时都打定了主意要寻欢作乐,仿佛咬紧牙齿,决意不要在牙医生那里大惊小怪一般。饮料和狎习,公认是欢乐的大门,所以人们赶快喝,并且竭力不去注意同伴们怎样的可厌。饮料喝到相当的时候,男人们哭起来了,怨叹说,他们在品格上怎样不配受母亲的疼爱。酒精对他们的作用,是替他们挑起了犯罪意识,那是在健全的时间被理性抑捺着的。 这些种类不同的不快乐,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当然,个人心理也大半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如何改变社会制度来增进幸福的问题,我从前已写有专书。关于消灭战争,消灭经济剥削,消灭残忍与恐怖的教育等等,都不是我在本书里想谈的。要发见一个能避免战争的制度,对我们的文化确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这种制度决无成功之望,因为今日的人们那样的烦闷,甚至觉得互相毁灭还不及无穷尽的捱延日子来得可怕。要是机器生产的利益,能对那般需要*切的人多少有所裨益的话,那当然应该阻止贫穷的延续;但若富翁本身就在苦恼,那末教每个人做富翁又有何用?培养残忍与恐怖的教育是不好的,但那批本人就做了残忍与恐怖底奴隶的人,又能有什么旁的教育可以给?以上种种考虑把我们引到个人问题上来:此时此地的男男女女,在我们这患着思乡病的社会里,能有什么作为,可替他们或她们本身去获取幸福?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将集中注意在一般并不受着外界的苦难的人身上。我将假定他们有充分的收入,可以不愁吃不愁住,有充分的健康可以作普通的肉体活动。大的祸害,如儿女死尽,遭受公众耻辱等等,我将不加考虑。关于这些题目,当然有许多话好说,而且是挺重要的,但和我在此所要讨论的属于两类。我的目的,是想提出一张治疗日常烦闷的方子,那烦闷是文明国家内大多数人感着痛苦的,而且因为并无显著的外因,所以更显得无可逃避,无可忍受。我相信,这种不快乐大部分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学,错误的生活习惯,终于毁掉了对一般可能的“事物”的天然的兴致和胃口,殊不知一切的快乐,不问是人类的或野兽的,都得以这些事物为根基。观念和习惯等等,都是在个人权力范围以内的,所以我愿提出若干改革的方案,凭了它们,只要你有着中等的幸运,就有获得幸福的可能。 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或许对我所要辩护的哲学可以做一个*好的楔子。我不是生来快乐的。童时,我*爱的圣诗是“世界可厌,负载着我深重的罪孽”那一首。五岁时,我曾想如果我得活到七十岁,那末至此为止我不过捱了全生涯的十四分之一,于是我觉得长长地展开在我面前的烦闷,几乎不堪忍受。少年时,我憎恨人生,老是站在自杀的边缘上,然而想多学一些数学的念头阻止了我。如今,完全相反了,我感到人生的乐趣,竟可说我多活一年便多享受一些。这一部分是因为我发见了自己*迫切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并且慢慢地实现了不少。一部分是因为我终于顺顺利利地驱除了某些欲望,—例如想获得关于这个那个的确切的智识—当做根本不可求的。但*大部分,还须归功于一天天的少关心自己。象旁的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惯对自己的罪过,愚妄,和失败,作种种的冥想。我觉得自己是—当然是准确地—一个可怜的标本。慢慢地,我学会了对自己和自己的缺陷不再介介于怀,而对外界的事物,却一天天的集中我的注意:譬如世界现状,知识的各部门,以及我抱有好感的个人等。不错,对外界的关切也会有各别的烦恼带给你:世界可能陷入战争,某种知识可能难于几及,朋友可能死亡。但这一类的痛苦,不象因憎恶自己而发生的痛苦那样,会破坏人生的主要品质。再则,每种对外的兴趣,都有多少活动分配给你;而兴趣活泼泼地存在到多久,这活动就能把苦闷阻遏到多久。相反地,对自己的关切绝对不能领你去作任何进取的活动。它可以鼓励你记日记,把自己作心理分析,或者去做修士。但一个修士,必得在修院的功课使他忘掉自己的灵魂的时光,才会幸福。他以为靠了宗教得来的幸福,其实靠着清道夫的行业一样可以得到,只要他真正做一个清道夫。有一般人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无可救药的,对于他们,外界的纪律确是一条引向幸福的路。 “自我沉溺”种类繁多。我们可以挑出“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三种*普通的典型。 我说“畏罪狂”,并非说那些人真正犯罪:罪恶是人人犯的,也可说没有人犯的,要看我们对社会所下的界说而定。我指的乃是沉溺于犯罪意识的人。他永远招惹着自己的厌恶,假令他是信教的话,还要把这种自我憎恶认作神的憎恶。他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这幅理想的图画,却和他所知的实际的他,不断发生冲突。即使在清明的思想里他早已把在母亲膝上学来的格言忘得一干二净,他的犯罪感觉可能深埋在潜意识内,只在醉酒或熟睡时浮现。但一切东西都可引起这味道。他心里依旧承认他儿时的诫条。赌咒是恶的,喝酒是恶的;普通生意上的狡狯是恶的,尤其,性行为是恶的。当然他并不会割弃这些娱乐,但这些娱乐为他是全部毒害了,毫无乐趣可言,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为了它们而堕落的。他全灵魂所愿望的一种乐趣,是受着母亲的宽容的抚爱,为他记得在童时经历过的。既然此种乐趣不可复得,他便觉得一切都乏味;既然他不得不犯罪,他就决意痛痛快快的犯罪了。当他堕入情网时,他是在寻找慈母式的温柔,但他不能接受,因为,心中存着母亲的图像,他对任何与他有性关系的女子,感不到丝毫敬意。失望之余,他变得残忍,随又忏悔他的残忍,重新出发去兜着那幻想的罪过和真正的悔恨底凄惨的圈子。多少表面看来是狠心的浪子,其心理状态就是如此。把他们诱入迷途的,是对于一个无法到手的对象的崇拜(母亲或母亲的代替物),加上早年所受的可笑的伦理教训。从早年信仰和早年情爱中解放出来,是这批“孺慕”德性底牺牲者走向快乐的**步。 “自溺狂”在某个意义上是普通的犯罪意识的反面;特征是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在某程度内,这情操无疑是正常的,无所用其惋惜,它只在过度的时候才成为一桩严重的祸害。有许多女子,特别在富有社会里,爱的感觉力完全消失了,代之而兴的是一股强烈的欲望,要所有的男人都爱她们。当这种女子确知一个男人爱她时,她便用不着他了。同样的情形,在男子方面也有,不过较为少见罢了。虚荣心到了这个高度时,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感不到兴趣,所以在爱情方面也没有真正的满足可以得到。可是旁的方面的趣味,失败得还要悲惨。譬如,一个自溺狂者,被大画家所受到的崇拜鼓动之下,会去做一个艺术学生,但既然绘画之于他不过是达到一个目标的手段,技巧也就从来引不起他的兴味,且除了和他自身有关的以外,别的题材都不会给他看到。结果是失败和失望,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是冷笑。还有那般老把自己渲染成书中的英雄的小说家,也是蹈了同样的复辙。工作上一切真正的成功,全靠你对和工作有关的素材抱有真正的兴趣。成功的政治家,一个一个的倒台,这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把自溺狂代替了他对社会的关切,代替了他素来拥护的方策。只关怀自己的人并不可赞可羡,人家也不觉得他可赞可羡。因此,一个人只想要社会钦仰他而对社会本身毫不感到旁的兴味时,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够,他也不能完全快乐,因为人类的本能是从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溺狂者勉强限制自己,恰如畏罪狂者的强使自己给犯罪意识控制。原始人可能因自己是一个好猎手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也感到行猎之乐。虚荣心一过了头,把每种活动本身的乐趣毁掉了,于是使你不可避免地无精打彩,百无聊赖。原因往往是缺少自信,对症的药是培养自尊心。但**得凭着客观的兴趣去做进取性的活动,然后可以获得自尊心。

作者简介

著者:伯特兰??罗素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罗素一生写下了60多部著作和大量的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8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 译者:傅雷 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早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习美术理论与艺术评论,后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一生译著丰富,译文以“信、达、雅”著称于世,行文流畅,极具特色。代表作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译有《艺术哲学》《约翰??克利斯朵夫》《幸福之路》。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