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52372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92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305237249 ; 978-7-305-23724-9
本书特色
★ 本书穿插多幅精美照片,随书附赠作者亲绘藏书票。 ★ 穿街走巷的南昌地图,画尽南昌城的千年风貌。妙趣横生,于闲笔间叩问城市的时空与乡愁 从豫章后街到书院街,从滕王阁到百花洲,从绳金塔到杏花楼……每一个地标,每一处巷落,都是故土乡愁。 ★ 隽永光辉的南昌城市史,追慕 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星宿泰斗的生命轨迹 八大山人、娄妃、利玛窦、汪大渊……他们的名字与这座城息息相连,与它共叹息、同孤独。在镌刻着南昌文人雅士的足迹与心声的地点,一再路过,于千年后重拾他们在同一座城市的生命遗迹。 ★装帧由屡获“*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昌作家程维继《南昌人》之后, 书写南昌这座城市的又一部随笔集, 是其“南昌三部曲” (或称“南昌三书”) 之一。作者在历史遗迹、老建筑、老街道、老店铺, 乃至断壁残垣中回望历史, 追溯城市记忆, 看时光流转, 写人事沧桑。城市是一个地理和空间的概念, 也是一个文化和时间的概念。一个“慢”字, 写出了这座城市在物换星移中深厚的历史积淀, 也道出了作者在穿越岁月的光影、细细梳理城市记忆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幽幽乡愁。在这一书写过程中, 南昌城与众不同的魅力也慢慢浮现出来。另一方面, 《南昌慢》也显现出程维作品贯有的诗性魅力。
目录
序:时间的乡愁
豫章绘事:跟着八大捡脚印
皇皇滕王阁
海昏之匙
孺子亭记
遗址:长春殿
洪崖梦记
投书浦:一个典故产生地的消失
绳金塔记
百花洲记
汪大渊之蓝
利玛窦之书
烟雨杏花楼
孤独者的光芒
只有风声穿透岁月
老街头
桥
城与门
老校门
寺与宫
生米镇
后记
南昌慢序:时间的乡愁序:时间的乡愁
节选
豫章绘事:跟着八大捡脚 前世 南昌*早叫豫章,且比叫南昌时间更长。现在豫章成了南昌别称,或代指老南昌。然豫章之名,是隐秘而伟大的,这里面藏着的,是一座古城的厚重人文。 过去,外地人来南昌,都往城南跑。 跑去干什么?看八大山人,准确地说,是看他的画。城南有个青云谱道观,是一处南昌难得保存下来的古典小园林,这对当年颓旧、单调、乏善可陈的南昌来说,殊为罕见。据说清初的晚明遗民朱耷,自号八大山人,在这里隐居作画,名重天下。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叫李旦的先生考证这节来历,发现道观中有八大手植老桂及其墓,并有心将从民间收集到的老八大的画,藏于道观库房,妥善保存起来。在常人眼里,老八大的画无甚可观,以丑怪著称。残山剩水,孤鱼独鸟,为其拿手绝活。挂堂屋,绝无吉利喜庆可言,反而有着乖张与戾气,土财主不会喜欢,老百姓喜欢不了,能识几个破字的人未必瞧得明白,但穷酸文人喜欢,士大夫也青眼有加。老八大身为换代之际末路王孙,一生过得颠沛且寒碜。僧人、疯子、哑巴、怪咖,都是他在俗世的烙印,好在他能画一手画,他的画如同他的身世,孤独、桀骜、禅意道心,仿佛歪打正着,前人从没这么画过,是天意成全了他。但世间,毕竟大多数人不懂艺术,他故去,已三百余载矣。能有多少人看得懂八大?老实说,我至今不敢说能有多少。我家靠饭桌的墙上,就挂着一幅,由美术出版社根据八大《安晚册》原作限量高仿印制的鳜鱼图。那年我为美术社写了个字,该社社长很当回事,为表答谢,就把此画送给我,说与真迹效果差不多。八大真迹自是罕见,隔玻璃我隐约见过几幅,只能看到他笔墨中的冷逸与孤独。八大的鱼是苦涩的,和我在饭桌上吃的鱼的味道显然不一样,那是世俗所不能容的东西。所以当年八大流落民间的画,未必能卖大价钱,我说他是中国的凡·高。那年余光中对我说,凡·高在世时,他的画被人用来盖菜坛子。 由于八大山人,青云谱道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期偌大个南昌城,唯一可作散心和游观的地方。 我当年高考后为了驱散心中鸟气,就和几个同学,各骑一辆破自行车往城南奔,一头扎进青云谱道院,其时已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我先是呆呆地看画,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说不出好来,没有那种邂逅大师如遭雷击棒喝的感觉,其实那时我已习画有年,只是画素描、水彩、油画之类,当时画《占领总统府》巨幅油画的陈逸飞和《霸王别姬》油画的汤沐黎,以及《西藏组画》的陈丹青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我家里有伦勃朗画册,《罗丹艺术论》,却没有有关八大山人的片纸。说白了,我人生初次遇见八大,不是冲着他的画去的,是去青云谱道院散心的,那里也挤满了怀着同样心思的人,竹篁、荷塘、曲廊、亭榭,足以给我们心头的闷热与浮躁带来一些清凉。八大的画那时仿佛与我隔着。他是个古人。即使青云谱道观因他而引来不少游人,但他对那时来此的游人而言好像只是个出行的由头。 我虽生在南昌,从小好绘事,但知八大也晚。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早年成长期的人文环境是与古典传统不挨着的,崇尚的是红色革命的宣传艺术、政治图式,至七十年代末期,才知道罗丹、伦勃朗,其时,油画界出现了汤沐黎的《霸王别姬》、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对中国传统绘画,当时的人们几乎无闻,*多能见到的是郑板桥的竹,还是印在挂历上的。对外宾开放的友谊商店,有六分半体“难得糊涂”的拓片。这些书画都配着郑板桥那首著名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八大是不反映民间疾苦的,他自个都苦不堪言,只有“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所以八大是在那些身为“大众”的我们的视线以外,这不是八大的不幸,而是我们的悲哀。 在日常生活中,大师与绝大多数人压根不挨着,若是挨着,十之八九,大家会把他视作疯子。八大尤为典型。他当年出现在南昌街头,哭哭笑笑,疯疯癫癫,就像个疯子。然而,他是伟大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国病人”之一,他的画也是病画儿,这种人所患的病一半来自天生,一半来自境遇。 八大是神秘的,他的画与身世留下诸多不解之谜,跟着八大捡脚印,因其跟别人大异,自然也就难寻些。 八大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秋,家庭背景显赫,乃明宗室后裔,传为明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南昌宁王府位于今日章江路省歌舞团及子固路省话剧团与省京剧团的那一大片院落。七十年代,我家与旧王府比邻而居,从棕帽巷一翻墙就进了省歌舞团破败而凋敝的院落,明清建筑的王府屋宇虽不存,却遗有老墙的月亮门及高大古树,院内恢宏的台基上,遗有古建筑廊柱的巨大圆形石头基座。可以想见当年王府的气派。而从省歌舞团大院大门出去,横着的是人声鼎沸、污水遍地、鱼腥味扑鼻的露天菜市一条街,旁边有钟鼓楼,上世纪二十年代南昌起义,这里是义军指挥部,架着机枪,整个宁王府内驻的卫戍司令部队,都在扫射范围内。明清之际,这条路是通章江门的,那是接官送府之地,外来要人自水路而来,得从章江门码头登岸。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当年盘桓南昌三年,与弋阳王多有往来,交谊颇深,得到过他不少帮助。八大山人出生于末路王室之家,父亲却是个哑巴,但画得一手好画,他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艺术家。所以八大早年接受过良好的书画训练,至其19岁,天崩地坼,明亡清立,清朝统治者追杀明宗室,八大家破人亡,如丧家之犬,奔窜山林以求活命,先逃到南昌伏龙山藏身,在饥寒交迫中熬过数年,23岁时不得不遁入空门,到南昌以东约七十公里的进贤县介冈灯社鹤林寺剃度为僧,拜介冈灯社主持弘敏头陀为师,取僧名传綮,号刃庵,从此开始了长达27年的禅林生涯。出家为僧于他而言是迫不得已,清初推行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晚明遗民是一道生死坎,怎么迈过去?剃光脑袋出家,不失为一途。明清之交,遗民多逃于禅,与此有关。 逃禅 一入空门万事休,头发光了,顶着个秃瓢,是可以打掩护的,八大也就有些残喘工夫,得以修研佛禅,重拾绘事。介冈鹤林寺一待也就十六年光景,当其师弘敏去奉新另建耕香院,31岁的八大做了介冈灯社主持,从学者百余众。八大在此作诗云:“茫茫声息足林烟,犹似闻经意未眠。我与涛松俱一处,不知身在白湖边。”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八大存世作品、十五开纸本《传綮写生册》,即画于此。弘敏卒,八大又到奉新接掌了耕香院。介冈灯社与耕香院,八大做的虽是和尚,外人眼里是高僧,他骨子里却是不得已。戊戌年冬,朋友相邀到奉新,看了宋应星天工开物纪念馆、张勋老家的大屋、百丈寺、昼锦坊后,听说耕香院正在修缮,忙请朋友带去看一下。冬阳下的郊野衰草金黄,从一条泥路进去,耕香院已修建得很是可观,完全像个修身养性的园林式别墅,院子里晾晒着一地金灿灿的皇菊,皇菊已是一味养身好茶饮。就是没有八大的影子,当地朋友把我们领到后院一处工地,指着一处仍用线圈的背山角落,告诉我们,几年前县里在这里开诗会,有人就此发现了“传綮”之印,经专家鉴定,为八大在此出家时的印信之一。八大在耕香院所驻时间达二十年。 既然八大出家是为了避祸,风头过了,自然是想还俗的。当他在奉新结识了裘琏时,肚子里就动了还俗心思。裘琏是八大的仰慕者,作过数首诗赠八大,诗中有“个也逃禅者,漂泊昔王孙”之句。“王孙”的尾巴,是八大一直要藏着的,风声弱了,不禁又想露一点。49岁时,眼看就是天命之年了,八大看着镜中的自己,已由一个昔日的仓皇少年变为萧然老翁矣,不由心念一动,想把这副面貌立马喊停片刻,那时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马克·吕布这样精心为艺术家拍肖像的大师,他只有请好友黄安平为他画了一幅全身像,权且留存。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个山小像》,也是八大仅存于世的根据其本人面目绘制的画像,不然我们绝对不知道八大长什么样。应该说他的画与他的相貌契合度还是很高的,犹如野老枯枝,精气还在。画中的八大不做僧人打扮,而是戴着斗笠,遮盖了光光的脑袋,身 着宽袍,俨然林下散人。这身打扮,这幅画像,透露了49岁八大的心思,他曾对友人饶宇朴说,我可能以后要像贯休、齐己和尚一样,不会专注于法事了,而会旁涉诗会书画了。贯休是唐代画僧,唐亡后,云游四方。八大以彼自喻,是打算要放弃佛门,回归俗世,求诸绘艺,是否娶妻生子也没个准。研究者也一直认为八大虽为僧人,却是一直没有放下尘心,没有放下性,他还想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延续其一支王孙血脉。我的一位导演朋友,就拍过一部八大山人的电影,让一生悲凉孤凄的八大狠狠地谈了一回恋爱。我去看影片时,才发现文学顾问竟赫然打着我的名字。朋友问我对片子有啥看法,我说:构思够大胆,也算后世给八大他老人家的一种温暖的补偿吧。至今而言,《个山小像》应该说是我们走近八大的一扇重要之门,也是八大由僧界返回俗世的一道门。 前不久,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朋友约我去喝茶画画,我要他再带我去看下《个山小像》,看到的却已是复制品。虽然新建了一座真迹馆,装备着高科技现代化设施,所展真迹却寥寥,朋友说一阶段只展一幅,目的是让八大的珍贵原作得以长留下去。这也是老八大在世时不可能想象到的厚待。懂行的,看重其艺术;外行的,看重其值钱。 当年的八大是铁定要还俗的,他自然不知道三百年后有一座纪念馆在等他,政府不惜重金修建库房展厅,安保严密,蟊贼望而却步。我的朋友是副馆长,隔三岔五带班值夜,为老八大巡逻守护,乐此不疲,如同带刀侍卫。当时八大的僧友饶宇朴却甚为讶异,劝说八大佛事才是正途,绘事不过是旁骛。八大在画像上的四段自题,对劝说的僧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一写的是:“雪峰从来,疑个布衲。当生不生,是杀不杀。至今道绝韶阳,何异石头路滑。这梢郎子,汝未遇人时,没傝儑。” 进僧门,是迫不得已,出僧门已颇决然了。52岁时,八大完全是个云游的画僧了,他一门心思去寻他的朋友裘琏谈诗论画,并结识裘琏做新昌县令的岳父胡亦堂,成了胡亦堂的座上客。胡亦堂转临川知县,邀请八大参加他主办的梦川亭诗文盛会,八大是写了诗的。职业画僧的生活尽管少了空门的冷寂,多了应酬的表面热闹,可内心的悲苦与压抑仍然无法排遣。在临川胡亦堂府上为清客的两年间,八大的情绪日益消沉,并没有因为从寺院出来就找到了快乐,他的画笔也是苦涩多于轻快。一日,他突然大哭大笑起来,弄得人摸不着头脑。他扯下身上的袈裟,点火烧了起来,人拦也拦不住。他就这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一会儿干号,一会儿狂笑着,走回了南昌。他疯了,他癫了,没有人敢挨近他。当他破破烂烂、疯疯癫癫出现在南昌街头时,没有谁知道他是昔日的王孙,只当是条可怜可嫌的徘徊于街头巷尾与垃圾堆的丧家狗。还是他的一位远房侄子认出了这个老叔,把他带回家门,清洗干净,悉心照料调养了一年多,他才渐渐恢复正常。 …………
作者简介
程维,诗人、小说家。 1962年出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浮灯》、《皇帝不在的秋天》、《海昏:王的自述》、《双皇》,诗集《妖娆罪》、《他风景》、《古典中国》,诗剧《霸王》、《潇湘图》,散文集《画个人》、《南昌人》、《豫章遗韵》、《水墨青云谱》等。获中国作协“第8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华好图书奖、首届“滕王阁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届、第三届、第五届“谷雨文学奖”、第二届“陈香梅文化奖”、首届“江西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日、塞尔维亚等文字。现居南昌。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